卢卡奇的物化思想研究.docx
19页卢卡奇的物化思想研究 金家新 陈钰[摘 要]卢卡奇思想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卢卡奇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观卢卡奇物化观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对《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的研究本研究探讨了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理论渊源和背景,阐述了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涵义和主要内容,总结了卢卡奇物化观的贡献,分析了卢卡奇物化观对当代中国的重要启示和意义当然,卢卡奇的物化观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立场上,他完全否认物化,忽视其存在的合理性;在认识论上,他将物化、异化与对象化混为一谈;在方法论上,将物化的消除寄希望于观念的解决[Key]卢卡奇;物化;异化;商品拜物教;合理化;对象化凭借1923年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卢卡奇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不仅率先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解读,更重要的是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物化理论做出了明确的阐释,表达了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而这一批判构成了20世纪后来的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主题因此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在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国内外理论界为了更好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对卢卡奇的研究从未停止过,观点却不尽相同。
从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来看,他们基本肯定了卢卡奇物化理论对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本文首先对卢卡奇的物化思想进行了一番梳理,又通过对比其与马克思异化观的不同,揭示出物化思想存在的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有着其独特的理论意义,甚至对当今中国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一、卢卡奇物化思想的提出(一)物化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与阶级意识》包括了卢卡奇在1919年到1922年之间写作的八篇论文,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是写于1922年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这一时期的卢卡奇在哲学方面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现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因此《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理论语境是比较复杂的第一,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是从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延伸而来的在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人对物盲目崇拜劳动产品最初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但一旦成为商品,人们在商品交换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就被物的运动关系所掩盖商品能否卖出去,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能否赢利,这些都不受生产者所控制,相反的是商品具有了控制和支配商品生产者命运的力量,因此被商品生产者崇拜和迷信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从表面上来看,金钱和财富由人所占有和支配,“但实际上,人和对象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已经被颠倒了,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地位和价值,不是取决于自我的特殊性和能力,而是取决于他最终究竟能占有多少财富和金钱金钱支配着人的活动目的,物成为评价人的尺度,人格的特性不是由人来体现,而是由货币来决定[1]卢卡奇认为,马克思所描述的商品拜物教正是资本主義社会人的物化的表现形式在论述其物化理论时,卢卡奇将之归为商品型物化,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物化,人们崇拜和服从于物质财富,用最大的可能争取尽可能多的财富第二,卢卡奇物化思想的形成也受到黑格尔、齐美尔、韦伯和狄尔泰的影响首先,在论证物化的消除时,卢卡奇运用了总体性的辩证法,他的总体性范畴起源于黑格尔与黑格尔一样,卢卡奇也强调,只有主体本身具有总体性的时候,才能谈到客体的总体性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又不同于黑格尔,黑格尔所谓的总体是一个绝对精神自我运动变化的圆圈,“正是在此,黑格尔步入了误区,他把辩证法变成了概念辩证法,结果陷入到概念的神话中去[2]而卢卡奇始终立足于现实,将总体性当作分析和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其次,卢卡奇最初对物化的思考很大程度上还受到齐美尔《货币哲学》的影响。
齐美尔分析了货币经济对理性主义的影响以及计算理性带来的社会生活总体中形势与内容之间的矛盾货币经济迫使我们在日常事务处理中必须不断地进行数学计算许多人的生活中充斥着何种对质的价值进行评估、盘算、算计并把它们简化成量的价值行为[3]从齐美尔的描述,能够初步的看到货币经济中人的物化问题再次,卢卡奇借助了韦伯的合理化理论进一步揭示和批判物化和资本主义韦伯将人的合理性划分为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是合理化的产物,表现为形式合理性的逐步扩展与实质合理性的日趋减缩,体现为世界‘除魅’的过程[4]实际上韦伯将这种物化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合理因素,而卢卡奇则用与韦伯相反的视角,将这种合理化批判纳入到他的物化批判中最后,卢卡奇还深受狄尔泰“整体性”思想的影响狄尔泰认为,一切个体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有序整体结构的一部分而存在,总体优于个体,个体依赖总体卢卡奇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就立足于“整体性”思想,他认为“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历史中的确认,从整体的具体统一性去把握变化不拘的社会现实[5]卢卡奇没有停留在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理论上,而是认识到历史事件的独一无二性,需要在具体中加以把握。
二)物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卢卡奇的世界观是在二十世纪初的十年里初步形成的,这是一个国际政治动荡和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思想极度混乱,旧价值观失去新价值观还未产生的时代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在这样一个时代产生,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第一,第二国际的发展对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影响在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大肆泛滥,伯恩斯坦提出在理论层面实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修正以伯恩斯坦和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主要从历史问题入手来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伯恩斯坦认为自然科学是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考茨基把社会的发展等同于生物的进化过程,用达尔文主义取代了历史唯物主义卢卡奇认为,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得出的事实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错误的,这会导致整体的分割,尤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随着分工的细化,变得越来越孤立,而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物化因此卢卡奇把自然归为历史,用总体性的思维来分析历史,提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方法是总体性辩证法,并且认为,无产阶级把握总体性思想,就能唤醒阶级意识,达到物化的扬弃第二,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卢卡奇组织理论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相继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却遭受了失败。
卢卡奇认为革命命运的不同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对组织问题的认识程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有赖于其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欧洲无产阶级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德国无产阶级当时还没有组成马克思主义政党,工人都是由社会民主党领导,社会民主党对武装夺取政权的认识不够,具有明显的软弱性,最终德国无产阶级革命被反动分子镇压了匈牙利虽然成立了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很快成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但是由于社会民主党人的软弱妥协和分裂活动,革命最终失败因此,卢卡奇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对工农联盟的政治领导权的必要性,党应该作为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始终作为阶级的先进代表而存在,不应该用宗派代替无产阶级行动第三,资本主义工业进程的快速发展对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机械化和合理化水平越来越高,劳动分工不断细化,造成了工人阶级的孤立状态,这个时候的工人阶级难以形成统一的阶级意识在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作为最物化的阶级,资本主义剥削得越深,无产阶级对自我的确证就越迫切,资产阶级极力掩饰的其阶级意识的虚假性必将暴露出来,无产阶级会寻找自身解放的道路,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历史地位和任务,形成统一的无产阶级意识。
二、卢卡奇物化思想的展开及其主要内容(一)卢卡奇物化思想的展开1. 物化的涵义卢卡奇按照马克思的思路从商品结构入手,通过对商品生产、社会分工、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深入研究,得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物化的直接原因就在于商品交换,“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本来表达的是人们自己的社会关系,但呈现为物与物的关系[6]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是这样定义物化的:“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7]他的物化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客观上,主要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构成的世界与人自身对立起来,制约着人的活动,限制人的主动性的发挥;主观上,主要表现为人的活动被客体化,成为可以被购买的商品,服从于社会规律,不依赖于人自身行动意愿卢卡奇还创造性地引入了韦伯的合理化理论,把物化理论扩展到精神观念领域加以分析,批判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可计算和合理化原则深入到人的内心,导致了意识的物化同时这也是对合理化理论的一种超越,韦伯对资本主义的态度是矛盾的,而卢卡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揭示出了韦伯合理化过程中存在的“二律背反”2. 物化的具体体现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的分析并不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他认为商品生产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占有了支配性的地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物化现象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至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以及人的意识方面。
首先,是经济领域中的物化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人的客体化,“人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他对劳动过程的态度上都不表现为是这个过程的真正主人,而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8]第二,人的原子化,人被科學的机械的专门化的分割开来,变成孤立的原子,生产者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其次,是政治领域的物化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法律制度和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行政机构,随着法律和国家等方面的不断合理化,政治领域的物化也随着官僚统治的形成而产生最后,是物化意识技术理性的扩张导致了物化的意识化,即物化意识,并且被普遍化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侵入到人的内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一种固定的、自然的东西,只是顺从地适应它,而不采取批判与和改造的态度,这就是物化意识的表现3. 物化扬弃的途径——总体性原则卢卡奇是把总体性原则当作辩证法的实质来阐述的世界作为一个总体必然是由部分构成的,总体性原则就是要把世界当作一个总体去认识和把握,并且坚持从总体到部分的认识路线在认识上,不是部分决定总体,而是总体决定部分,总体不是抽象的机械的,而是有其内部结构的有机整体,部分只有在和总体的联系中才能确定其地位和意义。
总体性原则强调人的存在的总体性,人是作为历史的主客体的统一而存在,而不是作为片面的、抽象的、孤立的、纯粹的物而存在随着物化普遍化的发展,它不再作为一种统治和控制人的结构而存在,而是更进一步地内化到人的心灵,形成了物化意识从理论上讲,物化意识的存在使人失去了超越和批判的维度,成为被动的存在;从实践上讲,物化意识还导致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丧失只有形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实现物化意识的扬弃,才能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由于其思想的二律背反,使其难以超越自身的局限从物化结构中摆脱,因此物化的扬弃只有靠无产阶级来完成当然,“只有具备了总体性辩证方法,无产阶级才能彻底消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即商品拜物教的束缚,进而实现主体与客体、自在与自为统一[9]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物化的扬弃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主要取决于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成熟,取决于对总体性思想的把握他把物化的扬弃归结于认识问题,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卢卡奇对总体性辩证法的坚持是值得肯定的,作为一种哲学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哲学理论二)作为对象性形式的物化马克思将物化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象化的物化,一种是异化的物化[10]在马克思那里,对象化的物化就是指人为了直观自身、确证自身,让自己的本质力量不断地对象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卢卡奇的对象性形式的物化大致可以概括为:一种特殊的对象性形式主宰着资本主义社会,同时塑造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塑造了我们与世界关系的对象性形式就是物化[11]比较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