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6288370
  • 上传时间:2017-11-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4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超爆魔鬼经济学请把那本《超爆魔鬼经济学》递给我一下——对对,就是中信出版社 2010年 4 月出版的那本、英文名叫《Super Freakonomics》,由列维特和都伯纳写的《超爆魔鬼经济学》,封面有个大大的、在此灼热难耐的夏天诱人至极的、被打爆开的苹果的那本《超爆魔鬼经济学》!好吧,这个暑假,猥琐猪要远离推理、远离小说、远离文学……那么何不看看这本书呢?抛开那封面、封底、书腰……甚至连扉页都不放过的各种好评之词不说,光听这有点叛逆的书名和那令人垂涎欲滴的苹果(我承认动机不良……),也得见识见识书里有些什么可“超”可“爆”的内容翻开书发现,前三十几页全是“专家推荐”,一共有五篇文章,分别来自比尔盖茨、梁小民、王则柯、王福重以及陈晓民这五篇文章加上类似于“第二版出版前言”的“写在前面”一文一起组成了本书的第一大块(当然,这里可没有算上最前面的那个小测试),可以合称为“前言”不过,本应是出版社苦心设计排版的这几十页,我却只看了比尔盖茨的推荐和“写在前面”我想,前言的目的基本有三:一、挑逗读者兴趣;二、介绍章节分布;三、为文章定性或定义对于第一点,既然我都买了这本书,那么兴趣固然有了,再看你 N 多个专家指手划脚苦口婆心唠唠叨叨地给我说书的好处岂不多余?之所以看看比尔大叔的推荐文,一是因为他的排在第一个,翻页不费力;二是他的文章最短,一口气可以拿下。

      读后感是:盖茨有些自说自话,与其说是在对没读过原文的读者介绍内容大意,更像在和作者交流其中问题,还不如放在后记里写在前面”算是真正的“前言”,其中作者就大致定义了一下何谓“魔鬼经济学”首先,这是一个作者自己发明的词汇(freakonomic ),目的是为了给本书阐述的内容用一个术语来进行界定,正因为在字典里找不到这么个贴切的词可以用来概括本书所设事物的集合,作者自己就拼凑出“魔鬼经济学”一词第二,既然有了这个词,那么它所要包含的集合是什么呢?据猥琐猪理解,大概是以下一句话:本书所要阐述的,是一些与经济学既相关又不相关、对人们日常生活既必要又不必要的的知识领域与经济学相关意指:作者在写作这本书时,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了经济学上处理数据的方法、评价事物的原则和证实观点的手段,本书涉及的问题都与经济学息息相关;与经济学不相关是指:本书不是经济学教材或书,而是一本老少咸宜、普及知识的书,所以书中很少引用专门的经济学术语,尽管涉及了很多经济学的知识点必要是指:这本书中涉及的问题都是当前非常热门的话题,至少能扩充你的视野和思路;不必要则指:好吧,你即使不买这本书,也不会有多少损失你可能会问:那么为什么要在 freakonomic前面再加上super呢?——因为之前作者已经出了一本叫《魔鬼经济学》,所以为了不把这本的标题变得向天朝的课本一样中规中矩,就用了 super freakonomics这标题。

      以上就是整个“前言”部分的内容接下来的两百五十来页才是重头戏:正文部分今天先看到这里,之后持续更新~这两天,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开始了对《超爆魔鬼经济学》正文部分的攻略正文分七部分,结构如下:导言+第一章~ 第七章+结语目前我看完了导言和第一章导言,对作者而言是抛砖引玉,对读者而言是热身运动除了再次强调一下“写在前面”里提到的东西外,导言的大部分篇幅由 4 个作者自认为能起到颠覆读者常识的话题组成,并在这些话题后分别给出了一些论证话题一:酒后步行比酒后驾车危险话题二:电视提高了印度女性的人权平等意识话题三:从环境污染和危险性上看,马车的危害大大超过汽车话题四:鲨鱼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致命最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不要完全相信一直在培养你常识的媒体,因为媒体在考虑真实性之前,是优先考虑盈利问题的(有关鲨鱼食人报道的过分渲染);二、在大部分问题上,统计学的数字并不能说明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来没人记录过酒后步行的事故率);三、主观臆断往往是不准确的,尤其是当你试图比较两种因时间或空间的原因而无法同时存在的事物时(由于时代原因已经被淘汰掉的马车和早已普及的汽车的危害比较);四、要学会发现事物的相互联系(印度妇女通过电视接触到了国外的自由思想)。

      下面进入第一章,这一章的题目很长,而且还颇具吸引力:“遏制气候变暖:火山爆发?用烟囱捅破天?还是架一根 18 英里长的管子?”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本章讨论的问题和作者将要提出的超出常规的解决方法了吧?我在阅读时感觉真像在看国家地理的专题片,估计术语“地球工程学”比“经济学”出现的频率还高了许多不过,从中我还真学到了很多外延知识首先,我认识了一个很牛的人,其大名叫 Nathan Myhrvold,中文翻译成内森梅尔沃德当这个家伙还是个小屁孩时,看了一个科幻电视剧《神秘博士》(Dr. Who),于是树立伟大理想,决心做一个像神秘博士一样全能的科学家(如果当时他看的是茶水博士,现在搞不好就混到人工智能领域去了……)P41)后来,他不知道从哪里了解到北欧维京人的事,硬拽着爸妈带他去纽芬兰最北部度了一次假P52)这个孩子被火山和地壳的各种神奇现象点燃后,14 岁高中毕业,经过一阵子学习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23 岁时拿了一个学士学位和两个硕士学位,之后又晃悠到剑桥去从事量子力学研究P40)在普林斯顿读研究生时,圣海伦火山(位于华盛顿附近)爆发了,由于威力巨大,使得 3000 英里外的他的大学宿舍窗子上都有火山灰,于是这个家伙想:“擦!地球工程学什么的,果然最有爱了!”从此在心中埋下了要玩转地球的种子。

      P51)之后,虽然他很长一段时间在微软当 CEO 跟着盖茨 BOSS 混(P40),不过等到赚够了钱以后(上了 《福布斯》富豪榜),他终于可以退出微软,自己捣鼓起自己儿时的梦想来于是,我了解到一个公司:由 Nathan Myhrvold 创办的名叫 “高智发明”的公司这个公司很牛,不仅是因为有一个牛老板,而且其成员个个是异想天开又富于实践精神的激光射蚊子、温控海洋阻止飓风形成、送人造卫星上天以及帮老美搞国防都不在话下现在,这么个很牛的公司终于用他的牛眼盯上了二十一世纪最牛的环境问题——气候变暖上于是,才有了本章后面那些奇思妙想第一章起始,作者并未开门见山,而是爆料: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人们关心的反而是全球变冷问题从这一信息入手,文章逐渐过渡到正轨作者此时引用了一个经济学用语:外部效应(通过汽车防盗装置来解释)原来,全球变暖的主因正是人们现代化生活中无意识产生的各种负外部效应所致:使用空调导致发电,发电需要燃煤导致温室气体增多;或是吃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肉导致该类动物被农场大规模放养,而其排泄物含有远大于汽车排放的温室气体……从这些并非危言耸听的例子出发,作者回顾了一下至今为止人们采取的或常识中应该要采取的,控制气候变暖的措施:少吃牛羊肉,每周拿一天时间不吃汉堡,使用太阳能发电,推动限时禁车法律发展,少开空调,通过高额税费来抑制消费和提供补偿(将征税所得在因环境变化而利益受损害的人们中间分配(P33)),以及杜绝碳排放……但是,这些措施真如人们认为的那样“有效”吗?前面出现的那个Nathan Myhrvold 以及他的那帮子天才团队成员发现:一、地球是个球,所以即使一个国家完全没有碳排放,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它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影响(P34);二、已经意识到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提要求时底气不足(发展中国家会反驳:“嘿,你们分文未付就一路发展成了工业超级大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呢?”(P34));三、太阳能电池吸收的太阳能只有 12%能顺利转换成电能,其它部分则再次以热能形式辐射,太阳能电池实际上加剧了全球变暖(P50);四、二氧化碳并非主要的温室气体,水蒸气才是!(P45)五、想用征税来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外部效应何其困难!(P33);六、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天天吃袋鼠肉,当然,也有科学家在试着把袋鼠体内的消化细菌移植到牛胃里(P28)……总之,高智公司的天才们认为:现在的环保工作太小、太迟,而且太乐观了(P49),而且光靠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是远远不够的。

      更糟的一点是:那些蛋疼的经济学家们关心的并非改善环境的方法,而是怎样用最少的成本赢得最好的未来如果没有把握,人们一般都不愿为了应对未来问题而花费大量的钱财,尤其当这种未来问题发生的概率如此之低时我们也可以静观其变P30)面对这样的情形,最优的解法似乎是:找出一种既廉价又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全球变暖作者的伏笔没有白埋,之前看见火山把寝室窗子弄脏的小屁孩 Myhrvold 还真就从火山喷发里得到了启示:剧烈的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这些气体并非如同普通烟囱排放般只达到对流层(P52),而是被高高冲到了同温层在那里,二氧化硫如同一块裹住地表的毯子,有效防止阳关到达地面,从而降低了地球的温度为了使这个抽象的原理具体化,作者引用了 1991 年菲律宾吕宋岛上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后引起地球降温 0.5 摄氏度的例子(P38)Myhrvold 突发奇思妙想:不如我们也来模仿火山,造一根又细又长的管子直通同温层,时不时送点二氧化硫上去怎样?老外和我们的差距正在于:他们竟然真的建立起模型开始有模有样地分析起这点子的可行性来一分析吓一跳:如果真能实现此方案,总共只用投入 2.5 亿美元这一数字同另一个叫阿尔戈尔的家伙提出的普及环保知识的方案相比,还少了 5000 万美元(P61)。

      而且这里的二氧化硫并不需要额外生产,而是直接引自全球各个大工厂排放的废气中,看上去经济又实惠后来这个“管子问题”有了升级版,就是索性直接将排放二氧化硫的工厂烟囱加高,高到同温层,直接送二氧化硫——当然,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这么个高度肯定不是靠转头垒上去的了高智公司试图使用一种特殊的管状热气球来送气(P65)最终,终极版本的解决方案被一个叫 John Latham 的人提出,他也是高智一员这个方案叫“雾气腾腾的镜子”说白了就是制造大量的云来反射太阳光,制造方法是通过装有涡轮机的玻璃纤维船从大洋上将飞沫直接弹射到天上……(P67)这一招的成本比之前两个版本来得更低,也就受到了更多的质疑但是,用作者的话说,在经济学家看来,高智公司的这些想法反而更加可行,因为其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回馈比起传统方法来都更有优势本章里作者花了很大篇幅介绍 Nathan Myhrvold 其人以及高智公司,最后描述了他们关于遏制气候变暖所提出的这几个奇思妙想最终结果如何却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似乎高智公司的天才们“还在努力中”本章最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讲述一个貌似无关的问题:医生不洗手的习惯问题读完之后方知作者之苦心:医生本应是受到良好教育且深知不洗手就出诊的危害的,但习惯改不了,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尤其当这个习惯看上去并不直接危害到自身时)相当困难。

      这和环保一样,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大量负外部效应的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过失,所以要通过纠正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行环保是不切实际难以达到目的的这从侧面说明了高智公司那些方案的必要性这一点也体现出经济学家看问题和环保人士的不同,经济学家不仅关注环境,更在乎合理的方案,当方案不当时,即使是有益于环境的措施仍然不予采纳读完第一章,感觉上了一堂环保大课,至少以后在高喊环保口号的时候我会先冷静地思考一下:自己将要做的事是不是真的有利于环保,节约用水、使用清洁能源、改变饮食或少开电灯……哪些更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哪些只是人们长久以来的科学迷信?还学到的一点是:老外想到就说,说完就做其实架个烟囱伸个管子到大气层顶上遮阳并非只有高智公司那帮子人想过吧?也许你我也有过如此奇想,关键是我们的想法只是想法罢了,老外还真就开始动起手来随着软件业得进步,现在要模拟建模也很方便了,以后有了想法先做做模型看结果,不行再放手不迟除此之外,这章有点不妥之处似乎是:作者企图通过介绍一个牛人来让我们信任这个牛人,再通过说服我们信任这个牛人来信任他提出的方案关于高智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