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傣族的民族风俗.docx
9页傣族的民族风俗 篇一: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有126万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布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大多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地区傍水而居 【宗教信仰】 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 历法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戏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 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民歌舞蹈】 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 浴佛节,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在西双版纳地区,浴佛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经过西双版纳自治州政府的多次推动,浴佛节被宣传成“泼水节”,成了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 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糯米装进竹筒后加水后,用一个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傣族还有很多特色烧烤傣族的凉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丝,包烧鱼等等普洱茶是云南普洱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资料收集:冯浩霖 2022.3.4 篇二:傣族的民风民俗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
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篇三: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大多聚居于我国云南省边境根据统计,傣族人口为102.5万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着自己的悠久的历史和风俗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相互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这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zhuā)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
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 1.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著特点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情况不多见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2.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服饰 傣族的服饰颜色特别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特别漂亮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特别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现在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应该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 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非常美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不过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进了,可以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可以穿了! 1 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男人纹身较普遍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么穿~ 4.禁忌 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须脱鞋,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 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 5.饮食 与大多数亚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不同地区的傣族主食谷类稍有不同根据仲富兰在《傣族风俗介绍》一文中所记载,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主食糯米3)傣族人所食的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和鸡鸭,很少是羊肉仲富兰 3)苦笋、苦瓜是傣族的常见蔬菜傣族人喜食昆虫,蝉、竹虫、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
仲富兰 3) 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他们用手抓饭吃~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101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家菜很少是热菜,很少向中国的传统菜一样炒,他们不用油,几乎都是用生菜或是加水煮熟以后沾蘸水伴着吃的,口感或苦或酸,有点辣他们的菜很奇怪,有的臭的问这都不想吃,但口感却特别鲜嫩爽口,比如说他们的特色菜臭笋; 有的夹杂着各色的香菜,他们的香菜种类特别多,很多的凉拌菜和蘸水都会加入不同的香菜,向云南的过桥米线就是特别细的米线加香料在家柠檬汁凉拌而成!对于那些连香菜的不吃的人,估计云南菜他们是无福消受了! 6.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上座部(小乘)佛教的民族与汉族所信仰的大乘 佛教不同,傣族人所信仰的小乘佛教没有菩萨信仰,也没有烧戒疤的陋俗。
与其他小乘佛教地区一样,傣族的男童在成年之前需出家受沙弥戒,在寺庙接受佛教的宗教教育,然后他们可以选择还俗成家或留寺继续修行成为受比丘戒的正式僧人未出家者将被视为未成年或没有教养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5]据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帕召达麻指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 2 自食其力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