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综合现状分析.doc
11页宜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基础资料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综合现状分析宜宾市位于川西南川、滇、黔结合部东界泸州,北临自贡,西与乐山和凉山州相连,南与云贵高原接壤宜宾城市位于市域北部,辖10镇6乡8个街道办事处,面积1123平方公里,人口70万,金沙江与岷江在旧城东北部汇成浩浩长江,东流入海,故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由于宜宾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以国发(1986)104号文件批准公布宜宾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宜宾旧城位于东经1040 37/ 与北纬280 46/,海拨高程在280—290米之间,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为古河床一级阶地旧城区东西长为2.3公里南北1.8公里城区于金岷二江之间,地势平坦,城内街道为棋盘式布局,纵横交错,向三江延伸市区东部被长江分割,江北为丘陵地区,以催科山为制高点江南为平坝及金沙江河谷地貌,西部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坝及高河漫滩,菜坝、麻糖坝、鱼尾坝、旧州坝、天池坝、李庄坝、南岸坝等为经济作物和优良的农业耕地长江基本水位258米,最大流量25300立方米/秒,三大河流水力资源丰富,具有常年通航能力,市区兼受水利、航运之便。
宜宾城西靠翠屏山、真武山,东、南与东山和七星山隔江相望两江环绕,大江始流,群山拱卫,平坝分呈,提供了建立城池的绝好条件正如《管子.乘马篇》中所说的“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的建城原则加之这里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宜宾之所以成为一座绵延两千年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得益于水陆交通运输之利这里陆路北经自贡、内江、资中、资阳而达成都,水路自岷江溯流而上经犍为、乐山、眉山、新津而抵灌县;西则以金沙江与云南相联,并有陆路大道通往云贵;东顺大江而下,经泸州、重庆、万县、武汉至达上海,尤其是川西南和云南东北部的对外交通咽喉要道,可以说是川西南和云南东北部的货物集散重镇因此,从地理位置上可以说宜宾是镶嵌在祖国西南川、滇、黔交界处的一颗明珠二、古老的历史渊源正是由于大自然赋予的优越条件,宜宾在很早以前就有我们的原始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从先后在三江口附近出土的新石器考证,说明宜宾地区至少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了远古的原始文化在宜宾这块土地上,人类最初活动情况,至今不详据史籍记载,距今2400多年前,已有僰人聚居,600多年后,东汉的应劭注《汉书》,称之为“僰侯国”,相传至后代。
战国到秦汉,僰人活动范围大体以今宜宾为中心,东至今沪州,南达今云南巧家、东川,西邻今乐山,北接今彭山僰人与汉民族接触频繁,是西南各少数民族中接受中原文化较早的民族之一他们以种植水稻和经营荔枝园著称僰人较先进,古称“夷中最仁,有仁道”者秦孝文王时(公元前250年),蜀郡守李冰带兵沿岷江南下开发今川南李冰在今宜宾城西北岷江北岸(或说即朝阳崖)“积薪烧岩”,然后泼以冷水,使坚岩爆裂,以整治航道和开山修路,古僰人聚居之地,即纳入秦国蜀郡范围今宜宾市境建立县级行政机构时间,史籍记载不一,大约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因为秦汉时有“县有蛮夷日道”之制,此地原本僰人聚居,又地当巴、蜀通向“滇僰”的交通要冲,故建县后县名叫“僰道”三、宜宾城池的变迁宜宾城前身为僰道,始建城于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从初建城到宜宾解放约2180余年,宜宾城经历过由小到大、由土城到砖石城,以及由初治三江口、迁治江北和东山、复治三江口等多次变迁汉、晋时,僰道县“治马湖江会”(马湖江即金沙江下游),城址在今女学街、走马街、小南门附近及栈房街一带解放后,在大观楼侧和中山街西口发现汉代墓葬,证实这带地域汉时尚属城外,可见,初建城时城址即今城区东南一侧。
唐贞观中(约公元632年),僰道城区已被视为“三江口”,其后,在今大南街已建佛寺,城东北筑“东楼”,街市范围比过去扩展唐德宗贞元中(约公元794年前后),僰道“创筑土城”,开始有了较为固定和坚实的城墙,土城已初具“临江枕山”之势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旧历六月,因马湖江“爆水至”三江口,僰道城被大水“荡圯”,设于城内的戎州和僰道县治所同时迁往江北旧州坝 旧州城从唐武宗会昌二年起,经五代至北宋末,作为州、县治所驻地,共历425年其城址在今安阜街道旧州村,经近年勘测,占地面积22.32万平方米因宋末已遭元军毁城,现仅存部分城墙基石及土夯而成的南北两段城墙,另有砖塔(即旧州塔)及唐、宋大佛沱石刻尚在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又在东山修登高山城,将州、县治由旧州城迁此,对抗元军9年登高山城呈椭园形,由陡岩和条石构成,占地约1.8万平方米,形势险峻宋末,元军已将山城毁掉,现有“城门田”遗址及少量城墙残留据范成大诗所咏,南宋时,原唐代三江口土城早已是“水口故城丘垄平”,仅花台寺遗址尚存元朝复治三江口后,对旧土城仅草率地作了一些修复工作,以致元末红巾军明玉珍部据此时“城皆崩塌”至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宜宾城方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修复。
新修之城墙“包旧城于内,皆砌以砖石”,“高二丈七尺五寸,厚一丈八尺,周六里,共长一千八十七丈”石城新路辟六道城门,即丽阳门(东门),合江门,七星门(小南门),定南门(建南门、大南门),文昌门(文星门、西门),武安门(北门)今城区东顺城街天全街等处尚有部分完整的明代城墙保存,其所砌条石,大者重达2吨石城接近正方,南北略短而东西稍长街道布局传统厢坊式,既考虑街道纵横便于往来,又设计了两条南北干道和两条东西干道,穿插交会为“井”字,作为主要交通干线全城下水道设计亦具匠心,上百条宽2尺、深3尺的暗沟间,隔一定距离置一8尺深的贮水井,全部暗沟最后汇为3股,开设了北外洞子口、南门侧水洞口、合江门侧合江桥三个出水口,即把全城废水、雨水大部放流于岷江、金沙江、长江之中明末清初,宜宾城遭受了严重水灾及战祸清雍正中期,城墙有一半崩溃,六座城门门楼荡然无存直到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培修城墙的工作方得以进行,并把旧城墙加高3尺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旧城六座城门门楼重修,宜宾城又恢复明代面貌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冬,围攻宜宾56天的李、蓝义军撤走后,清王朝为防堵太平军石达开部进攻,乃加固城防,在西、北二门外增修月城各1座,在合江门外修水城2座,走马街修外关1座。
清代,宜宾城外已有街市,城区“四隅八保”中,已列有外东、外南、外西、外北,河边船户已编为“水保甲”民国时期,宜宾城新建了盐码头、宜柏(溪)公路,城郊新修了机场,另开工了宜井公路民国十七年后,拆去明、清两代留下的17座石碑坊、7座炮台、6座城门楼和今交通街部分城墙,开工修建“洋码头”,另加宽了部分街道抗日战争中,为躲避日本飞机空袭和疏散人口之需,分别在崇报寺北端、鲁家园西端及西城角西端把旧城墙打开缺口,称为“复兴门”、“光华门”、“新西门”为城内交通便利,新辟了抗建路、中心路、大小明伦堂、十八间等几条小街民国34年,宜宾县政府测量,全城宅地面积已达2865.8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余年,城区扩大,宜宾市形成以“三江口”处旧城区为中心,以大江为生命线,相连江北的旧州区和白沙区、江南的南岸区、西郊的天池区等片区的城市组团式结构,绿水青山,把城区各组团溶贯一体,展现沿江依山特有的名城景观四、川西南的政治中心僰道建县后初属蜀郡,县城即在今宜宾城汉武帝建元六年属犍为郡王莽新朝(公元9—23年)僰道改称僰治,属西顺郡东汉起仍名僰道,梁武帝大同十年(公元544年),先铁领兵平定“夷僚”,以“镇抚戎夷”之义,将僰道改称戎州。
北周武帝三年(公元563年),因原僰道城东岷江称“外水”,故设为外江县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外江复名僰道唐代,僰道县先后属戎州、南溪郡五代的前蜀、后蜀时期及北宋前期,僰道县均属戎州北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僰道改称宜宾,同时,原戎州因“州名不雅”,取《禹贡》上“西戎即叙”一句之义,改戎州为叙州僰道改称宜宾和戎州改称叙州,反映出北宋时汉族同胞在居民中的比重不断增大,中原王朝在此地的统治更为巩固宜宾”—名是始于北宋初的宜宾县该县前身为隋末某县城在蕨溪宣化坝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少数民族“慕义来宾”之意,该县为义宾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为避宋太宗赵匡义之“讳”,取《孟子》“义者宜也”句,义宾再改为宜宾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宜宾县并入僰道县,至政和四年,方把僰道改称为宜宾宜宾县南宋时属叙州,元代属叙州路,明、清属叙州府;民国元年直属四川省,民国2年属四川省下川南道(后称永宁道),民国18年复直属四川省,民国24年起属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从西汉至明、清,先后有12个朝代,今宜宾曾为县上行政机构郡、州、路、府驻地设于今宜宾城的犍为郡,在西汉后期辖县12个,包括了今川南及滇东北至黔西一带数十县的地域范围,标志着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今宜宾已成为川滇黔结合部的政治中心。
唐代设于城内的戎州都督府所领羁縻州、县则远达今云南南部元代,设叙州路于今宜宾城,辖2州4县明洪武年间,设叙州府,辖1州、9县,辖境比元代扩大清乾隆中,领有11县2厅和4个长官司民国时期设于宜宾城的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有宜宾、南溪、江安、长宁、高县、筠连、珙县、兴文、庆符9县,1945年以后曾另设立沐爱设治局宜宾解放后,1951年宜宾专署辖9县1市;1960年,沪州专区7县1市并入,宜宾专署辖2市16县;1992年,宜宾地区行署辖有宜宾市、宜宾县、南溪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珙县、筠连县、兴文县、屏山县等共1市9县宜宾解放后,1951年6月,由宜宾县划出城关区5个城镇和安阜、白沙、附城、菜坝4乡与庆符县划出的南广、南岸2乡建宜宾市宜宾市建立后,初属川南行政公署宜宾专署,1952年9月属四川省宜宾专区专署,1978年4月属四川省宜宾地区行政公署1998年撤地设市五、西南军事战略重镇自古以来,宜宾即为川南地区的政治中心,也是封建王朝出入西南边陲的要冲,开发和经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枢纽,因此,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140年后,汉武帝经略西南,因重视宜宾之战略地位,而问斩玩忽职守的僰道令。
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在秦“五尺道”、汉“南夷道”基础上,开始了从四川通向云南大理等地的“石门道”工程开皇十七年,大将史万岁领兵南征,云南南宁夷请降,恢复了中原王朝对此地的统治,巩固了西南边陲史写有一诗:“石城门峻谁开辟,更鼓误闻风落石界天白岭胜金汤,镇压西南天半壁”有人认为即是咏今宜宾县石城山之作唐代,设于宜宾城的戎州都督府,管领今川南及云南省部分地区的民族事务和军事,在其盛时,辖有60余羁縻州、140多县,辖境远达今云南蒙自、文山一带1100多年后,宜宾大观楼峻工,四川华阳人顾汝修借用此诗中“西南半壁”题匾此四字也就成为展现宜宾战略地位的一个极形象的标志,后有“西南半壁古戎州”之说三国时期,蜀汉刘备部将赵云略定宜宾后,公元226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部队经由宜宾地区一带,也曾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传说,如旧志记载的姜维屯、孔明点将的“点将台”以及洗马池等唐天宝九年(750年)唐王朝大军远征南诏,从宜宾发兵南宋末年,宋与蒙(元)军的战争,曾扼据险要,筑城东山与蒙军抗衡十年明熹宗天启年间,有屠崇明攻城之战明崇祯末年,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将张化楷曾率部攻入叙城,使川南震动清顺治十八年,彝族陈奎、郑士道等攻城之战,破城夺印,清廷震恐。
清咸丰九年(1859年)农民起义军李永和、兰朝鼎部,由滇转战入蜀,鏖战激烈,据真武山、吊黄楼一月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