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一座城池赏析.doc
48页word资料可编辑修改——欢迎下载 2000字一座城池赏析 篇一:旅游鉴赏 中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古城由于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在其中有占据了相当的地位,在中国的古城中最为享誉海内外的就是平遥与丽江两座古城,他们均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两座古城同时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几乎同一时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遥和丽江一个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山西,一个位于云贵高原上的云南,二者由于其地理位置,历史传统的不同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 首先 ,在地理位置方面一个是地处中国北方黄土地上,黄河中游,晋中盆地南部古城内部,格局讲究,朝向分明,南北正直,东西对应,上下有序、文武相遥它是保存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原型,是深邃厚藏的传统文化宝库,是旧时富甲天下的商贸金融城市,是如今前景广阔的文化旅游胜地 一个是地处青藏高原南端的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过渡的衔接地带,长江上游古城内部,崇尚自然、求实效、善兼容既有水乡之容,又有山城之貌它不大讲究正与直,不大讲究对应与有序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城池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等中原建城礼制之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 严的城墙。
古城布局中以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以曲、幽、通、达的经络设置;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极为罕见,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经济适用的有机统一体. 第二,在历史传统延续上看平遥,春秋时为晋国中都地汉置中都县汉文帝为代王时,徙都于此,又置京陵县北魏时将文水县境的平陶县徙治京陵县,京陵到废后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焘”与“陶”同音,为避讳而将平陶县改为平遥县隋开皇十六年,析平遥置清世县,大业初废清世县自此,平遥历代县名不改,沿用至今北魏时平遥商业贸易已成规模,空前繁荣以古陶城为基础,由洪善城、京陵城、中都城、范落城五城组建平陶城,因避北魏大武帝拓拔焘名讳,改名为“平遥”由于平遥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形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和贸易集散地,被历代帝王所重视经历明清,特别是清代中期平遥成为全国的 金融中心 而丽江在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曾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 湾而得名。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土司木氏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第三,从城市建筑风格上看 ,平遥古城平面方正,由被称作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小巷道呈井字或丁字形相交,不论大街小巷,大多是南北向东西向的直线,经纬交织,与丽江古城相比,直线街巷较多在主干道上沿路设店铺,以门面房作为营销场所而形成的前店后厂者为多与丽江古城一样,临街一面开铺子,或作商店,或为手工业作坊,内院为住房,二者融为一体许多大商号的旧址,同样是庭院深深,从铺面之后纵深发展,直到另外一条街上辟门清代及民国时期与丽江古城相同,城内商业、手工业大发展,空前繁荣繁华街区商铺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地面空间,真乃寸土寸金 居民以抬梁式的木构架房舍为主,由同一台基上的若干间组成一座单体建筑,庭院由若干单体建筑围合而成,传统院落的平面布局多为单进的三坊一照壁、四合院、一进两院、三院的串联型、并联型和混合型的串联型的四合院最为多见民居中室内装修特点与丽江古城民居大体相同。
堂屋设为客厅,次、梢间只有窗户对外,谓之一明两暗或一明四暗无论何种形式多为独家所有,合族聚居 平遥民居不是像丽江古城一样以宽敞的天井为中心来组织平面,多沿中轴线设内宅门,几院相互贯通,多为三脊两院过道厅式格局院与院间多留有狭长的夹道即使设有天井也非常之小街面两旁的房舍多凭借举架的巧妙处理,在斜坡屋顶上造成秀丽的反曲线,又因檐椽前加有插飞,房顶都平缓而舒展屋顶望板搭接灰泥厚重,筒板瓦合瓦,勾头、滴水、 脊饰俱全. 丽江的房子也讲究坐北朝南,但更多的是为了采光的实用,依不同的地势条件,并不强求所以有相当数量的民居,基至官府衙门,都不是坐北朝南的其实这两座古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平遥是北方平原地区汉民族明清风格的县城,严格遵循封建“礼制”的思想,讲求方正端正,中轴对称,经纬分明而丽江城却是依从纳西人的东巴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仰,顺其自然,布局灵活丽江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但纳西人对外来的文化,采用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并不会让其束缚自我丽江人的房屋建筑,受到汉族和白族的影响,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以讲究舒适为首要考虑于是丽江的房子一般就有宽大的 天井,宽敞的厦子,这是家人待客休闲的主要场所,花鸟鱼虫等都是摆在室外,丽江人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开放的室外活动。
平遥的四合院,院子天井较小,房屋封闭严密,北方的气候让人们大部分在室内活动院内正房少有或没有绿化,大户人家如巧家大院,会有一个后花园 最后,从二者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平遥今天要做的,首先是要整治古城的环境,保括卫生与秩序山西境内的中小城市,环境卫生较差,这可能与大的生态环境劣有关,但平遥要作为旅游城市来定位的话,搞好城内外及周边的环境是首要的一个整洁的城市面貌,应是给游客的第一个好印象古城内的居民据说有五万多,人口密度较大,可以考虑让一部分人口迁出古城,同时一些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等可以搬出城外,这样对古城内基础设施的压力就会减小但古城应是一座活着的古城,要有原住居民在城内生活居住,才不会丢失一个地方特有的氛围古城内的交通秩序较为混乱,这很有必要整治可以考虑将一些街道设为 步行街,严格限制机动车进入,自行车只能推行农贸市场、超市、电影院等可以在城墙外面的几个方向设立减少古城内的交通流量 而丽江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饮食文化、土特名优、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现在的纳西小孩子都不学母语,而开始学四川话和昆明话,他们认为纳西语是对智利的一种障碍。
即使在家里,也有好几个层次,往往是祖父母说纳西语,孙辈就不会说伴随而至的色情、暴力等外来文化粕对丽江社会文化特别是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冲击力不可低估 其次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全面、管理跟不上等,会给丽江旅游带来 压力在旅游发展中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问题值得人们关注对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超过丽江接待地的接待能力,超负荷运营,给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的破坏等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绿化不够、垃圾问题、河流污染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丽江作为云南重要的旅游中心,与旅游城市本身应具有优美环境的要求极不吻合 平遥和丽江都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真实体现,虽然二者在发展中都有着严重的问题,可是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古城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二者都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财富,我们必须珍视善待他们 篇二:(新课标)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测评考试试题22) 第二编 第二部分 第七章 第四节 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人 主 不 妄 赏 非 爱 其 财 也 赏 妄 行 则 善 不 劝 矣 不 妄 罚 非 矜 其 人 也 罚 妄 行 则 恶 不 惩 矣 赏 不 劝 谓 之 止 善 罚 不 惩 谓 之 纵 恶 在 上 者 能 不 止 下 为 善 不 纵 下 为 恶 则 国 法 立 矣 是谓 统 法(节选自《资治通鉴》) 【答案】 人主不妄赏/非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 2.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董 宣 字 少 平 陈 留 圉 人 也 初 为 司 徒 霸 所 辟 举 第 累 迁 北 海 相 后 特 征 为 洛 阳 令 【答案】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 3.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判断句“??者,??也”,被动句“国保于民,民保于信”为采分点。
(2)“粹白”,理解为“美好”粹”,纯、无杂治平”,同义复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答案】 (1)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 (2)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卫(商)鞅更算得上刻薄,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时候的执政者呢! 4.把下面两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说苑杂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 (《荀子法行》) (1)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达人者”的“达”为使动用法。
2)“与”,动词,“帮助、援助”之意 【答案】 (1)自己通达又能让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 (2)富有时不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援助 5.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并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