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双肩挑干部管理与岗位转换机制研究.doc
9页高校“双肩挑”干部管理与岗位转换机制研究 王甫银 张敏 曹鑫 中国人民大学人事处 摘 要: 目前, 我国高校中大量使用“双肩挑”干部兼任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双重角色, 在高校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也面临着“双肩挑”岗位设置标准不明、“双肩挑”干部时间分配冲突、绩效考核效能低下、抢夺办学资源利益、薪酬体系激励不足等困境, 这与“教授治学”和“教授治校”两种高校治理模式的混淆、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历史阶段、高校行政权力强于学术权力的权力等级结构直接相关因此, 应明确“双肩挑”干部的岗位设置标准, 细化其岗位职责, 实行目标责任制, 加强任期管理, 并理顺转换机制, 以更好地激励和管理“双肩挑”干部, 建设高校“一流”的管理队伍关键词: “双肩挑”干部; 干部管理; 转换机制; 高校管理; 作者简介:王甫银 (1974—) , 男, 安徽庐江人, 助理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作者简介:张敏 (1991—) , 女, 山东诸城人, 硕士, 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作者简介:曹鑫 (1984—) , 女, 辽宁沈阳人, 硕士, 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positions in universitiesWANG Fu-yin ZHANG Min CAO Xin Department of Personnel,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 large number of teachers are also at administrative position.This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higher educational management, but it also causes confusion in averag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performance, benefit and incentives.Therefore, this paper is aimed at establishment of criteria, functions and duties, objectives and management of teachers who also shoulder administrative post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Keyword: teacher and administrative officer; management of leadership; change; university; “双肩挑”干部是指同时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两类岗位上任职的人员。
从广义上讲, 高校“双肩挑”干部既包括从教师队伍选拔出来兼任党政管理工作的人员, 又包括从管理队伍选拔出来兼任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员本文所称“双肩挑”干部仅指前者自蒋南翔校长 1953 年在清华大学推行“双肩挑”员制度至今, “双肩挑”干部在我国高校广泛存在且数量众多据骆家宽和王修刚对湖北、广东等 6 省共 17 所高校 1 312 名管理干部的调查显示, “双肩挑”干部占被调查人数的26.4%, 其中教学系部处级领导干部中“双肩挑”的比例最高, 占 62.5%, 校机关“双肩挑”人员占校机关管理干部总人数的 16.8%[1]不可否认的是, “双肩挑”干部对于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优化高校管理层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高校管理职业化的推进, “双肩挑”干部在职业发展与转换机制方面的问题逐渐突显本文即立足于我国高校“双肩挑”干部的历史与现实, 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并从未来发展的视角提出改革方向与建议, 以求更好地发挥“双肩挑”干部的积极作用, 推动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持续发展一、“双肩挑”干部管理的困境作为探索高校管理体制的有益尝试, “双肩挑”干部在拓展选才渠道、调和教师和行政之间的群体关系以及构建开放型管理干部体系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并往往被社会和公众视为表征大学形象和管理水准的文化符号[2], 其在现代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然而, 随着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日益复杂, “双肩挑”干部的管理却困境重重, 给高校人事管理造成了不小的挑战1. 岗位设置标准不明由于缺乏明确的岗位设置标准, “双肩挑”干部在高校各个领域广泛存在, 不仅校级、院级主要领导干部以及与教学和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的研究生院、教务处、科研处等部门的主要领导由有威望的教授兼任, 就连党委、纪委等专业化的纯管理部门也不乏“双肩挑”干部的踪影这一方面影响了“双肩挑”干部专业能力的发挥, 导致其专业知识缺少发挥空间, 另一方面也使管理职员本就狭窄的职业发展通道因“双肩挑”干部的“外部晋升”而更趋逼仄, 不免催生其厌倦懈怠情绪, 导致专业管理人员的流失2. 时间分配冲突加剧“时间是一个常数, 是固定不变的, 同时也是公正的, 对任何人来说每日均为二十四个小时”[3](P43), 对任何人而言, 在一个领域更多的时间投入必然意味着在另一领域投入时间的减少对“双肩挑”干部而言, 他们同时承担着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双重使命, 往往面临着在为公共服务的管理工作与为自身发展的学术工作之间的时间分配困境, 常常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据 2002 年广东省教育厅对全省 29 所高校的科技处处长所做调研显示, 高达 70%-90%的处长们认为“双肩挑”科技处处长的“思维和精力不能集中于科技管理, 往往既影响了自身科研和教学, 又使科技管理受损”[4], “两头忙”反倒变成“两头空”的局面严重背离了“双肩挑”干部设置的初衷。
3. 绩效考核效能不高“双肩挑”干部同时承担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双重任务, 这就决定了其要接受双重的绩效考核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 不同学校对于“双肩挑”干部采取了不同的绩效考核方式, 有的学校将“双肩挑”干部完全纳入管理职员的考核范畴, 忽略其作为教授身份应该接受的考核;有的学校机械地把管理考核和学术考核区分开来, 无视“双肩挑”干部双重身份的统一性;还有的学校考虑“双肩挑”干部的双重角色, 适当降低对其学术科研方面的绩效考核标准, 但由于学校内部制度对教学、科研的绩效考核较为细致量化, 而对于管理人员的考核则相对笼统, 导致“双肩挑”干部将主要时间精力用于完成教学科研任务, 对于行政管理任务则应付了事上述种种绩效考核方式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不利于管理效能的实现4. 资源利益抢夺频现“双肩挑”干部同时兼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 他们在校内资源利益配置中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相较于其他教师更有能力为自己争取利益, 造成在师资团队、公用资源、科研项目、学术评议等多方面的资源抢夺现象例如, 因学科知识的局限性和自身感情、素质等原因, “双肩挑”干部往往在办公室、实验室、学科建设等资源分配时偏重于自己熟悉的领域, 造成学科发展不平衡, 而“造成不平等和歧视的, 首先是认可或给予一些人身份和特权的制度, 这种身份和特权带来了与之相关的利益”[5](P392。
5. 薪酬体系激励不足从现实情况来看, 各高校普遍缺乏专门针对“双肩挑”干部的薪酬体系, 往往以在原有薪酬基础上增加管理岗位津贴的形式给予“双肩挑”干部以一定激励, 但是, 由于管理岗位津贴常常远低于教学、科研的业务岗位津贴, 有限的管理岗位津贴难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双肩挑”干部所获得的津贴与其承担的管理任务和管理责任远不匹配, 导致“双肩挑”干部缺乏将精力倾注于管理事务的动力, 无法吸引更多有管理才能的人加入“双肩挑”干部队伍, 也客观上导致了资源抢夺事件的频频出现二、“双肩挑”制度问题的原因探析“双肩挑”制度诸多问题现状的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历史、观念和现实动因1. 高校治理模式之误区教师群体作为高校组织内部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有权利、有必要对高校内部事务进行治理, “双肩挑”制度往往也被视为教师参与高校管理、推动高校管理民主化的一种渠道然而,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并不意味着让教师全面担任学校领导干部, “教授治学”与“教授治校”两种高校治理模式不能混淆教授治校”模式主张教师集体通过法律、规章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大学内部的全部或主要事务, 发挥实质性的影响和作用[6]而“教授治学”则主张教师只对高校的教学、学科、科研等学术性事务享有全面管理与决策的权力, 其他事项的管理权力则交给专业的行政管理队伍。
我国 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明确规定:“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7]可见, “教授治学”而非“教授治校”才是我国高校治理的基本模式, “教授的角色是教育者、研究者, 其根本职能应该是教书育人和从事具有研究属性的学术活动, 一切治学活动均由此萌生、拓展和规定[8]“双肩挑”干部的使用亦不应超出“教授治学”的范围, 仅在治学科、治学术、治学风、治教学相关的岗位上, 才有必要使用“双肩挑”干部2. 高校发展阶段之制约“近现代大学的发展路径就是一部大学内部理性逻辑与大学外部多重压力不断对抗、相互制约, 继而在新的起点上建立新的平衡的历史”[9](P1), 而“双肩挑”制度的发展也受制于高校自身发展阶段的制约根据美国教育理论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在高等教育的三个阶段中, 大学内部管理形式和过程虽然各国呈现多样性, 但总的特征是在精英教育阶段, 高校一般由资深教授进行管理;在大众化阶段, 教授的管理作用相对下降, 高校的管理工作主要由职员进行;而到了普及化阶段, 大学几乎完全社会化, 高校的管理则主要由各类型的管理专家承担[10]。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历史阶段, 师生人数迅速增长, 高校不再只是师生的群体性社团, 而成为承担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极强外部性的公共组织, 其管理职能也日趋复杂尽管“双肩挑”干部作为历史阶段的产物仍然普遍存在, 但其暴露的诸多问题充分说明了高等教育管理职业化、专业化之必然, 减少不必要的“双肩挑”, 尽快实现“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的转变, 引入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以提高管理绩效应成为历史的必然3. 高校权力等级之动因“高校的管理体制, 就其本质而言, 它体现为权力在管理的各阶层和高校内各个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分配, 以及它们相互间的权力作用关系这种分配的模式和作用关系, 即构成权力结构[11]高校中有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两种权力, 前者重在保证学术平等及学术自由, 后者则重在协调大学与社会、大学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从而提高学校运行效率目前, 行政权力在我国高校中仍然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 通过争取行政权力来谋求学术权力成为“双肩挑”现象盛行的重要动因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对于教员, 则不问其学问之深浅, 惟问其官阶之大小”的现象[12](P5, 有行政职务的“双肩挑”干部往往能在社会公众中获得更多学术资源和学术声誉。
三、“双肩挑”干部管理与岗位转换机制的对策建议1. 明确岗位标准, 切实发挥优势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 (国人部发[2006]70 号)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 (国人部发[2006]87 号) 和《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人部发[2007]59 号) 等相关文件规定, 国家对高校岗位设置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为满足国家对高校岗位设置的管理要求, 提高岗位设置的质量和效益, 笔者建议通过岗位类别、结构比例等指标明确“双肩挑”岗位的设置标准, 在最利于“双肩挑”干部发挥优势的岗位上使用“双肩挑”干部根据 1980 年 12 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发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