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七篇.docx
12页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七篇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一起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职责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我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
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能够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期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我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我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读《曾国藩家书》,回望历史,立足自身,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更能在无限延伸的时代里找准自我的价值和定位,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国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2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一生勤奋读书,从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们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触到中华民族传统的深层积淀。
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为人表里一致,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方向他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用知识充实自己,为自己的事业储备,力量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
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 曾国藩的这些书信中富有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3 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细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这句话其中的深意,仿佛是在与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对话,书中一行行细腻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对于自身,他注重讲德,讲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负父母生养之德他终其一生都在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从他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册子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失败教训,以便及时克服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兄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我们时常懒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实现的想法,最终却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我们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讲德行、讲孝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气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全神贯注,自始至终不松懈。
人没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成就作为一名法律工,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遵规守纪、安分守己、踏实做人、干净干事对当事人负责到底,心中时刻记得群众,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各种法律问题时刻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质、有品德的人 对于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他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书到写字再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作为青年干警,我们始终要注重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到实践中,和同事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同时对照标准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做到从心灵深处查找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从工作态度中查找工作落实上的不足,从生活态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国藩家书》中处处洋溢着德行、慎独、亲情、友情,这就是我们所缺失的东西,学习这本书中的内容,我们也会少几分浮躁和狂热,多一些宁静与安逸。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4 《曾国藩家书》从1840年开始,终于1871年,记述了从他29岁到60岁这一段人生最重要阶段的心路历程从那一封封详尽到近乎啰嗦的家书里,你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对自己、对兄弟、子侄的严格要求 1841年10月19日在给父母的信中他说:“近因体气日强,每天发奋用功,早起温经,早饭后读《二十三史》,下半日阅诗、古文每日可看书八十页,皆过笔圈点”当时的他,已是京官,身边又有家小,还要时时交游按常理,没必要有这份对己的刻薄按事业,已然起步;按家庭,妻娇子弱;按社会,他当时朋友不少如果稍有放松,怎么能完成这份作业!如果是当下的我们,每日要边看边思考、做读书批注,单就完成80页书的阅读量,已属不易由此可以想见他当时的自律程度 1842年10月26日给诸弟书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当时31岁的他,写下此话,应该是对他自己身上所存毛病的反思,以此立下对自己的规矩同年12月20日寄诸弟书中,又详细列举自己每日功课13项: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勿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尤其是在写日记下注写: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日记也是十三套学问之一这种有反思、有目标的自律,现在读来,仍然叫人惊醒 对自己的类似自律表述,在《家书》里处处可见对兄弟、子侄后辈的自律要求,在《家书》中更是比比皆是从1840年开始到1871年他接近生命终点,隔三差五,他都要在书信中对兄弟子侄后辈提出要求这要求,应该就是成就曾氏家族近代以来家族兴旺不衰的主要原因 对克服身上恶习、努力向学的自律,终于使一个笨笨的人,成长为了近代以来备受人推崇的成功者 曾国藩的自律不仅仅在此,他对自身人性欲望的自律,成为他保全自身和家族的关键 据说他的日记中,有他自律克服好色的记述过程在读他的书信中,偶有流露好色之心,男人中很多人都有,那也应该是人性中极难克服的问题之一他却能自爆恶习,下决心,克服它,足见其自律的严格人性的贪婪,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弱点,应该也是极难克服的弱点之一曾国藩面对着功高震主、满门兄弟皆居高位、又手握重兵之时在书信中,时时提醒告诫兄弟、子侄,不可骄横、不可奢侈在兄弟亲友、部下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主动解散湘军,对朝廷不能兑现咸丰帝谁能荡平太平天国就给谁封王爵的诺言的情况,在书信中都没有流露出片言只语的怨愤,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的自律之强。
没有这份严格的自律,你无法想象,这么一个年少愚笨到连去他家的小偷都笑话他的人,怎么可能成长为人人敬仰的成功者没有这份严格的自律,他怎么能在功高不赏的境地,得以善终,并使家族长葆昌盛 人说“自律的人是距离成功最近的人”,这句话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5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颇深,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
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