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探析.doc
9页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探析王 岩一、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与价格理论(一)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从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而不同商品交换需要计量它们的价值,就像粮食需要计量重量因而需要斗、称,布匹需要计量尺度因而需要尺子一样,在交换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特殊职能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04-105页 “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 同上第105页在货币发展历史中,许多商品充当过货币,“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从而商品价值日益发展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那些天然适于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身上,即转到贵金属身上 同上第107页金银作为货币代表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不过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 同上第99-100页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从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出:“一切商品只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而货币是它们的一般等价物 同上第106页二)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内在价格1、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使用价值所含价值量和另一种使用价值所含价值量的关系或比例,而在表现形式上则“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同上第49页。
即交换价值(麻布的)=被表现价值量的商品(麻布)的价值量 / 等价物(上衣)的价值量 =20码麻布(10小时)/ 1件上衣(10小时)=20码麻布/1件上衣 (1)这就是说,20码麻布的交换价值是一件上衣,或者20码麻布值一件上衣公式(1)表明,交换价值在表现形式上是20码麻布交换1件上衣,本质上是20码麻布和1件上衣花费了等量的劳动,包含着等量的价值随着时间推移,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劳动生产力发生变化,它们当中所包含的价值量随之发生变化,交换价值因此发生变化,其中被表现价值的商品(麻布)的价值量变动引起交换价值同方向变化,比如生产麻布的生产率水平提高,10小时生产30码麻布,则30码麻布的交换价值是1件上衣,或者,30码麻布值一件上衣等价物(上衣)价值量变动则引起交换价值反方向变动 2、商品价格“一种商品(如麻布)在已经执行货币商品职能的商品(如金)上的简单的相对的价值表现,就是价格形式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7页在价格形式上,货币的职能首先是价值尺度,即用货币的数量(货币的使用价值量)来尺度商品的价值量。
这样,商品内在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就被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同货币量的交换比例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只是用货币替换上衣作为等价物,因而公式(1)基本关系也适用具体内容修改为:某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使用价值量(20码麻布)∕货币的量(2盎斯金) =20码麻布(10小时)/2盎斯金(10小时) (2)这就是说,在价格只反映价值的条件下(市场供求平衡),商品的价格不仅由商品自身的价值量,而且由货币的价值量来共同规定,其中商品或货币任何一方的价值量发生变化,都会影响价格(交换的比例)例如:黄金非常容易得到,即同量劳动生产出更多的黄金,单位黄金劳动耗费量减少,单位货币价值量下降,20码麻布值更多的黄金,货币贬值,麻布这个商品的价格上升而麻布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则使货币相对升值,麻布这个商品的价格下降把问题推广到总量,公式(2)基本关系仍然适用,具体内容修改为:商品的价格总水平=总体商品使用价值量∕总货币量 =总体商品使用价值量(总劳动量)/货币量(总劳动量) (3)这就是说,无论是从各量还是从总量关系看,货币(金属货币)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用其使用价值量来表现商品的价格,是因为它中间包含着和商品相等的价值量,而“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 同上第119页。
因此,价格由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价格变动根源于商品价值或货币价值变动商品价格,只有在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提高时,或在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降低时,才会普遍提高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7页三)商品市场的供求不是决定商品的内在价格和价格总水平的因素引进商品市场供求因素:(1)如果某种商品供求平衡,价格等于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如果某种商品供求失衡,价格将和价值背离,表现为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进商品供求因素,价格发展为市场价格;(3)从总体商品市场看,社会分工使总体经济中的不同使用价值生产者形成互为供求的关系,总供给同时就是总需求,商品市场各种商品的供求在市场机制调节下互相抵消,对价格总水平不产生影响所以,无论是从各量还是从总量分析价格的决定和变动,都需要把价格区分为反映价值的内在价格和考虑商品市场供求影响因素的市场价格等价表现商品价值的内在价格,不是商品市场中反映商品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说明这一点,需要了解马克思的需求理论马克思说:“要给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像只是同义反复……社会要满足需要,并为此目的而生产某种物品,它就必须为这种物品进行支付。
事实上,因为商品生产是以分工为前提的,所以,社会购买这些物品的方法,就是把它能利用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用来生产这些物品,也就是说,用该社会所能支配的劳动时间的一定量来购买这些物品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8-209页可见,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需求是商品生产问题,即需求方的支付能力的形成,这个支付能力代表生产中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的耗费,即需求方之所以有支付能力,是因为他在生产中投入了相当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向社会提供了包含这个一定社会必要劳动量的使用价值(财富)只是在以货币为交换媒介条件下,需求方用货币来抽象地代表他向社会提供的财富(抽象财富),他持有的货币体现着换取具体财富(使用价值)的支付能力,马克思把这种用货币表现出的商品的价值量称为价格在马克思的交换价值理论中,使用的是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从生产角度、价值决定角度提出他的价格概念,并且得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的结论,这里并不涉及商品市场供求问题商品市场的供求不是决定商品的内在价格的因素商品市场中存在着的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的决定和变动,除了受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影响,还受商品市场供求和影响商品市场供求的其他因素影响。
在进一步的讨论中,马克思使用了市场价格一词,并且在对市场价格决定和变动的具体分析中指出:“如果供求调节着市场价格,或者确切地说,调节着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那末另一方面,市场价值调节着供求关系,或者说,调节着一个中心,供求的变动使市场价格围绕着这个中心发生波动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2页马克思在讨论市场价格时,所涉及的需求是市场需求(马克思称之为“社会需要”)把需求放到市场中进一步研究,马克思指出了市场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在需求方面,……从量的规定性来说,这种需要具有很大伸缩性和变动性,……如果生活资料便宜了或者货币工资提高了,……对这些商品就会产生更大的‘社会需要’ 同上第210页马克思还讨论了市场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以及供求关系对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他指出:“供求关系一方面只是说明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另一方面是说明抵消这种偏离的趋势,也就是抵消供求关系的影响的趋势……如果需求减少,因而市场价格降低,结果,资本就会被抽走,这样,供给就会减少 同上第212-213页所以,各种商品价格因市场供求影响产生的波动会在总体商品市场中互相抵消,市场价格趋近于内在价格(即马克思所说的市场价值或平均价格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89页注释[37]。
因此,在总体商品市场中,只要在商品和货币生产上各自投入的总劳动不变或者呈同向同比例变动、生产商品和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变或者呈同向同比例变动,价格总水平不会发生波动,商品市场的供求不是决定价格总水平的因素二、基于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的现象所以,从马克思的理论视角讨论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在讨论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原因一)金属货币条件下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原因1、商品的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来源于生产商品和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变化如果货币与商品间供求平衡,根据公式(3),商品价格变动根源于商品价值或货币价值变动关于这一点,马克思运用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规律,分析说明,生产商品和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各自发生变动时,前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同量劳动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这使货币相对升值,价格总水平下降;后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同量劳动生产出更多的货币,这使货币贬值,价格总水平上升这意味着,伴随着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客观上存在价格总水平下降趋势,如果此时价格总水平表现为不变,则表明经济中存在着货币贬值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表现为经济增长率以超过人口增长率的水平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意味着货币实际上发生了贬值,但是,不能说,出现了通货膨胀。
因此,货币贬值并不一定表示通货膨胀,只有货币贬值率超过经济增长率,即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才会出现通货膨胀所以,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定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贬值率超过经济增长率,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的现象2、货币供求变动对商品的价格总水平的影响(1)生产货币的总劳动量变动总体商品和货币量之间存在着互为供求的关系,并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假定生产总商品的劳动投入量和劳动生产率不变,如果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意味着总体商品对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根源是投入货币生产的总劳动相对于投入商品生产的总劳动过多,这时,情况类似与商品市场中互为供求的商品供求失衡状况,不同的是,现在总体商品与货币量之间互为供求此时,由于货币量相对于总体商品量过多,总体商品能实现大于其所含价值量的价值,货币只能实现小于其所含价值量的价值,因此,总体商品价格上升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20页所以,当货币供给量相对于它所媒介的商品总量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多时,货币贬值(实现的价值下降),总体商品的价格水平上升(实现的价值上升),可以用公式(4)描述这个关系:总体商品实现的价值(4)价格水平=货币实现的价值(2)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由于货币的使用价值就是做商品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储藏财富的手段,而储藏的货币通过信用体系会重新作为商品交易媒介,因此,货币量的大部分不会经过一次交易就退出流通,对应于一定时期需要交易的一定的商品总量,作为商品交易媒介的货币,会在流通中反复使用;又由于总体商品和货币量之间存在着互为供求的关系,所以,决定一定时期货币流通数量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次数。
依据公式(2)有: 单位商品价格=某商品单位商品价值量/货币的价值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商品的价格×流通中商品量以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流通次数衡量速度,有公式(5)所示的货币流通量规律:货币流通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5)由公式(5)可以得出公式(6),这是马克思的商品货币交易方程: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量×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6)把货币的支付手段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考虑进去:(7)(待实现商品价格总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