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4指示代词的发展.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59975974
  • 上传时间:2022-09-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4.01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讲 指示代词的发展1 近指代词 (1)甲骨文中,指示代词有“之”、“兹”2个郭锡良:“之”、“兹”是一种广泛的指代之日允雨《殷墟书契前编》西周金文始见“是”、“斯”传世文献始见“此”、“时”,更晚一些奉时辰牡,辰牡孔硕《诗•秦风•驷驖》毛传:时,是; 辰,时也 (2)依上古音系(以《诗经》为上限),“兹(精母)、斯(心母)、此(清母)”——齿音;“之(章母)、是(禅母)、时(禅母)”——舌面音又:“之、兹、时”之部叠韵;“此、斯、是”支部叠韵读音相近,可能是同源的关系 (3)上古近指代词时代与地域的差异近指代词“兹”、“时”、“斯”等在古代文献中的分布存在着不小的差异顾炎武《日知录》卷六“檀弓”条云:“《尔雅》曰:‘兹、斯,此也’今考《尚书》多言‘兹’,《论语》多言‘斯’,《大学》以后之书多言‘此’又云:“《论语》之言‘斯’者七十,而不言‘此’,《檀弓》之言‘斯’者五十有三,而言‘此’者一而已《大学》成于曾氏之门人,而一卷之中,言‘此’者十有九语音轻重之间,而世代之别,从可知已 顾炎武关于《论语》、《檀弓》中“斯”的统计数字包括近指代词和连词,与本文不同地域方言的对立方言接触。

      《庄子》、《荀子》中“斯”偶见,亦可以用“地域方言”说加以解释(4)中古汉语近指代词的发展,产生的新的形式 这——“这”最初见于唐代,有“者”、“遮”、“拓”(“柘”之形误)、“只”等不同书写形式 這胡误我,這胡误我旧唐书·史思明传) 者汉大痴,好不自知燕子赋)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王衍,醉妆词) 遮阿师更不要见唐摭言) 及到遮身今有疾维摩经讲经文) 赭回好好更看去也历代法宝记)“这、那”在唐代产生后,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只能作定语,不能单独作主语这种情形在北方延续到元朝在南方,“这、那”单用作主语的时间早一些: 这是说天地无心处朱子语类辑略)近指代词“这”的复音形式:与“个”“般”“回”“底”等组合欲得来生者个数敦煌变文集)者般汉有什么死急!(明觉禅师语录)积善之家有余庆,皇天只没煞无辜目连变文)问:“如何免得生死?”……师云:“遮底不生死景德传灯录)这们女婿要如何,愁得苦水儿滴滴地清平山堂话本)“这”的来源:a.朱骏声、吕叔湘:“这”是由上古的“者”变来的b.王力: “这”由上古的“之”转变而来之”、“者”同属照母由于口语和文言分道扬镳,“之”字的口语音到了中古和文言的“者”音相混了(声调微异),就有人借“者”字表示。

      但许多人觉得“者”字并非本字,所以又写作“这”、“遮”c.高名凯、周法高:“这”是“適”的借字,“適”的草体楷化成“這”质疑:“之、者、遮”——平声,“適”——入声,为何要借用一个入声字?d.志村良治:根据唐末汉藏的对音材料,近指词读ca,汉字记作“者”,而“这(這)、遮、赭”与“者”都是音同音近,从宋代材料看这个“者”读去声,如杨万里《舟过仁安》“只者去声天时过湖得”,杨万里自注“者”读去声,后来这个音卷舌化,变为现在的读音根据汉语音韵系统的演变规律上溯,唐代的这个近指词ca,在六朝时应为齿音ts-(精组),在上古为舌音t-(端组)上古的指示代词系统从语音上说t系、ts系(斯、是、兹)为近指类由此可以推断敦煌材料中的近指词ca当出自上古舌音系近指代词,至于是出自上古之部的“之”,还是出自上古鱼部的“者、诸”,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箇(个)——南北朝后期始见(唐以前仅见2例),唐宋时期的文献里才大量出现 真成个镜特相宜庾信,庾子山集)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个)长李白,秋浦歌)个是何措大  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  曾经四五选囊里无青蚨  箧中有黄绢行到食店前  不敢暂回面 (寒山诗——个是何措大)“箇”的复音形式:箇裏、箇中、箇能、箇般、箇样等。

      上古汉语“箇”为名量词指示代词“箇”是否由名量词“箇”变来的,还值得研究现代湘语里还保存着“箇”的这种用法阿堵”——“阿堵”是《世说新语》里一个经常使用的指示代词,可能是当时盛行的口语词 《世说·巧艺》载:东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擅长画人物他画人像,有时画了几年都不点眼睛别人问他为什么,他指着眼睛回答道:“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为照,正在阿堵中(四肢的美丑,是无关紧要的,画像要能传神,关键就在这个里头)!”六朝王夷甫为人清高,从不说及“钱”字妻子想试试他,把铜钱串起来绕床一周摆放王夷甫醒来,无法下床,便大声呼叫婢女:“快拿开阿堵物!”见《世说新语·规箴》 “阿堵物”本意即“这个东西”但由于上述王衍的故事,“阿堵物”从此成了“钱”的别名,并且带有轻蔑的意味 吕叔湘(1985)认为“阿堵”到宋代变为“阿底”、“兀底”,元代又写作“阿的”、“兀的” 早是没外人,阿的是甚末言语那!(古今杂剧三十种) 兀底般媚脸儿不曾见董西厢)韩信功,兀的般证果太平广记)“兀的不”成为一个固定的格式,表示反问 兀的不羞杀人也天地!(董西厢)不过,“阿堵”见于南方文献,“兀底”则见于北方文献,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远指代词 (1)甲骨文中未见远指代词 (2)上古远指代词有“彼、其、匪、夫/若、尔”诗经·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徂,往也六月,火星中,暑盛而往矣笺云:徂,犹始也四月立夏矣至六月乃始盛暑,兴人为恶,亦有渐,非一朝一夕○构,古候反先祖匪人,胡宁忍予?笺云:匪,非也宁,犹曾也我先祖非人乎?人则当知患难,何为曾使我当此难世乎?○难,乃旦反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凄凄,凉风也卉,草也腓,病也笺云:具,犹皆也凉风用事,而众草皆病兴贪残之政行,而万民困病○凄,本亦作“栖”,七西反卉,许贵反腓,房非反《韩诗》云:“变也乱离瘼矣,爰其適归適,之也笺云:爰,曰也今政乱,国将有忧病者矣曰此祸其所之归乎?言忧病之祸,必自之归为乱○瘼音莫……匪鳣匪鲔,潜逃于渊鹑,雕也雕鸢,贪残之鸟也大鱼能逃处渊笺云:翰,高鳣,鲤也言雕鸢之高飞,鲤鲔之处渊,性自然也非雕鸢能高飞,非鲤鲔能处渊,皆惊骇辟害尔喻民性安土重迁,今而逃走,亦畏乱政故○鹑,徒丸反,字或作“{敦鸟}”鸢,以专反,鸱也鳣,张连反鲔,于轨反 诗经小雅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郑笺:“犹,图也卜筮数而渎龟,龟灵厌之,不复告其所图之吉凶。

      如匪”二句:《左传o襄公八年》引此二句,杜预注:“匪,彼也行迈谋,谋于路人也不得于道,众无适从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3)远指代词“那”——产生于六朝(王力:唐代)必是那狗!(朝野佥载) 兽王问那大王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王衍,醉妆词)你这个与那个别不别?(祖堂集)关于“那”的来源:王力:“那”最初是疑问代词,后来才转变为指示代词吕叔湘:由上古的“若”(或“尔”)转变而来这两个字上古都有指示代词的用法,如“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向熹:六朝口语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爾(尔)”读音上起了分化,书面上也逐渐写成了不同的字,人称代词写作“你”,指示代词写作“那”,而文言仍作“尔” 第五讲 疑问代词的发展 1 上古汉语1)商代语言系统没有疑问代词,西周金文亦未见疑问代词,疑问代词系统是在东周产生的2)依上古音系,疑问代词声母大体可以分为三系:禅母——谁、孰、畴(用于问人);匣母——何、曷、胡、奚(用于问事物);影母——恶(乌)、安、焉(用于问处所)3)之所以繁复,古今并存,方言并存 万姓仇予,予将畴依?(伪《书五子之歌》) 2 中古汉语六朝以后产生了一些新的疑问代词。

      (1)“那”疑问代词“那”最初是“奈何”的合音,最初用于问事理上古即有此用法:《左传 宣公二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顾炎武《日知录》三十二:“直言曰那,长言之曰奈何,一也 这样的用法在汉末以前极少见汉末,出现于佛经翻译中,魏晋以后大量应用用于问事理: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用于问处所:道士那来,今欲何行大藏经)用于表示反问: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孔雀东南飞)唐代,产生相关的复合词如:那边(哪边)、那个(哪)、那里(哪)2)“底”疑问代词“底”产生于六朝,相当于“何” 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乐府诗集 子夜歌》)问原因,为什么杜甫《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杜荀鹤 《钓叟》:“渠将底物为香饵,一度抬竿一箇鱼?”底物:何物3)“等”疑问代词“等”产生于六朝相当于“何”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六:“问曰:‘俗谓何物为底,底义何训?’答曰:‘此本言何等物,其后遂省,但言直云等物耳’”按颜氏的观点,“等”是“何等”的省称,而“底”是“等”的音变教材391页)志村良治认为:“何等”习用,以至把疑问的意义附给了“等”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王先谦《集解》:“谓死公云何语也。

      (《后汉书 祢衡传》)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应璩,百一诗) (4)“甚、什么”跟“甚麽”相当的词自唐代始见近代汉语时期它曾有过各种标写形式,有:是物、是勿、是没、是末、是麽、甚、甚物、甚没、甚谟、甚摩、什没(拾没)、什摩、甚麽、甚末、什麽等另外在敦煌出土文献中还出现了“没、阿没、莽、阿莽”等形式是物”(“问:‘既无,见是物?’”)、“是勿”(“是勿是生灭法?”)、“是没”(“远法师言:‘见是没?’”)——《神会语录》/“甚物”(“为甚物入入里许?”《太平广记》引《启颜录》)、“甚没”(“是甚没人?”《李陵变文》)、“甚谟”(“毕竟唤作甚谟物?”《三宝问答》)/甚“甚是身?甚是业?”《庐山远公话》——敦煌写本/“甚摩”(“甚摩处来?”)、“什摩”(“贵姓什摩?”)——《祖堂集》/“甚麽”(“为甚麽不识?”)、“什麽”(“遮个是什麽?”)——《景德传灯录》不曾触犯豹尾,缘没横罗鸟灾?(燕子赋甲,敦煌变文集)今受困厄天地窄,更向何边投莽人?(捉季布传文,敦煌变文集)如今及阿莽次第?(燕子赋甲,敦煌变文集)书写形式的变化反映了这个疑问代词的语音变化甚”的来源向熹认为:是何物——是物(是勿、拾没、什摩、什麽、什没)——甚——甚麽、甚底、甚生。

      教材下395页)又:什没———没———莽————阿没、阿莽   (省) (音变) (加词头)志村良治:是物(勿)——是没——是没——(甚)甚没/谟——甚/什摩—— śimiuэt śimuэt śima śi ma śimma8世纪前半;8世纪中叶;8世纪后半;9世纪  10世纪中(有介音i)(无介音)(舒声化) (受后一音节声母影响,前一音节带上m韵尾)——甚/什麽 śimmo10世纪后半(〈大乘中宗见解〉:“是没”的“没”注音为ma敦煌汉藏对音〈法华经〉“十”读为sim)(“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