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环保2).ppt
78页l第三节 环境问题l一、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l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原因包括人为方面和自然方面的因素l1)自然因素引起的原生或第一环境问题l如:火山爆发、地震、台风、海啸、洪水、旱灾属于“灾害学”的研究领域l2)人为因素引起的次生或第二环境问题人为环境问题一般分为两类:l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l(1)生态破坏l主要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不当引起的如人类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不恰当地大量开垦土地,造成自然植被的减少,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生物资源的不恰当利用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森林减少等l(2)环境污染l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排出的废弃物和余能进入环境,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产生了对人类不利的影响包括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l二、 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l环境问题是伴随人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并从小范围、低程度危害,发展到大范围、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不容忽视的危害l1、原始人类时期l渔猎文明(公元前200万年至公元前1万年);工具为石器;l此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当时人类的生存方式为穴居树栖,以野生动植物为食,使用的工具是石器。
人类的劳动主要是l原始采集和狩猎活动,生产能力极为有限,对环境的干预和影响极弱这一阶段还不存在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问题但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环境问题的萌芽,如在人类聚居区周围过量捕采野生动植物,由于用火不慎使大片草地、森林发生大火,局部地方生物资源遭到破坏,人们不得不迁地生存l2、农牧业社会时期 1万年前l人类进入农牧业社会以后直至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之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有了极大的进步,铁的使用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大大l增强,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 人类已经结庐而居以居住地为中心,逐渐对周围自然环境进行强度越来越大的改造随着农牧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出现和发展,逐步出现了环境问题:一是人类为获取丰富的食物而在居住区周围大量开垦土地,破坏天然植被,导致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落后的生产技术使人类不得不采取“刀耕—火种—弃耕—刀耕火种—弃耕”的耕作方式造成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森林减少如黄河流域到处可见的荒山秃岭,古代的两河流域,阿尔卑斯山南坡l例如:周代时,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达到53%,由于滥砍滥伐,森林骤减,水源得不到涵养,造成水旱灾害频繁森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沟壑纵横,日益贫瘠。
l黄河泥沙含量不断增加宋代时黄河泥沙含量就已达到50%,明代增加到60%,清代进一步达到70%引起下游泥沙淤积,引发洪涝灾害l这些环境问题在当时发生的区域并不是很多,范围也不是很大,但这些破坏的后果却是难以逆转、影响久远的,充分反应出生态破坏问题产生容易,解决难的特性l二是这一时期城市开始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开始萌芽,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主要是人口拥挤、生活废弃物增多,手工业发展,产生的污染包括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我国的长安在10世纪因水污染被迫往西南迁移;英国国会1306年曾发布公告,禁止伦敦工匠和制造商在国会开会期间用煤1661年英国出版《驱逐烟气》,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大气污染的专著l3、工业化时期的环境问题( 18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l1)工业化阶段l(1)蒸汽机时代(18世纪60年代—)l炼铁业、采矿业、机器制造业、纺织、化工、铸铁业得到发展,林立的烟囱成为工业发达和经济繁荣的象征,煤炭成为工业和交通的主要能源l(2)电气时代(19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l电机产生、电能开始利用、电力、石油、化学工业、汽车、造船和飞机制造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l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矿物质,产品的使用和消耗需要大量的能源;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达到空前的程度l(3)有机化学时代(19世纪60年代)l大量人工合成的各类化合物质,包括各种有毒物质和废弃物源源不断地进入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性的破坏人工制取的化学品种类日益增多,其中不少是有毒、有害、难以降解的l2)工业化时期的环境问题l人类在工业化时期,对自然环境的开发能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大规模的垦殖和采矿、森林采伐使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同时人类将环境作为天然垃圾场,毫无顾忌地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造成严重的城市和工业区污染,各种污染物质l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或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积聚变化,损害人体健康,以致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3)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公害事件l成千上万的人被环境污染夺取生命l(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l1930年发生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山谷中重型工厂多,排出的二氧化硫和粉尘等大气污染物积聚,又恰遇雾日与逆温天气,形成烟雾,使几千人发病、咳嗽、呼吸困难,流泪、恶心、胸口窒闷,甚至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呼吸道内壁受刺激性化学物质损伤是致死原因l(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l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洛杉矶石油开采促进当地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洛杉矶40年代,汽车保有量250万辆。
1943年以后美国洛杉矶市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形成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死亡率大大增加1955年, 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人百里之外郊区的菜由绿变褐,各种水果和农作物减产l(3)多诺拉烟雾事件l多诺拉,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地处宾西法尼亚洲河谷地带l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 1948年10月,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气体和金属化合物尘粒,在逆温条件下造成污染使5900多居民患病事件发生的第一天有17人死亡,四天内全镇40%以上人口(近6000人患病)l(4)伦敦烟雾事件l1952年发生在英国伦敦冬季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前两个星期死亡4000人,以后的两个月又有8000多人死亡l(5)1953—1956年的日本水俣病事件水俣病事件l日本水俣镇附近的一家氮肥厂,采用汞作催化剂,常年将其生产流程中产生的无机汞直接排入水俣湾人们食用水产品以后出现面部痴呆、手脚麻木、言语不清、直到死亡据统计该镇共有280多人犯病,60多人死亡1956l水俣病是典型的通过食物链传递的海洋二次污染l(6)富山骨痛病事件l20世纪50年代,日本三井金属矿业公司在日本富山县神奈川流域开设铅锌冶炼厂,该厂未经处理的含镉废水大量排入河中,并被用来灌溉农田,使土壤含镉,稻米变成镉米、镉水。
当地居民因长期饮用被镉污染的河水和食用镉米而中毒,重金属镉富集于人体,引起肾脏功能失调、全身性神经痛、关节痛、自然骨折、骨骼软化萎缩,以致死亡以全身痛为主要症状1963年前受害人数不全,截至1968年5月,经确诊的患者达258例,其中128例死亡,到1977年12月又死亡79例l属于典型的水体和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通常这种危害不宜及时察觉和发现,潜伏期达10—30年,发病滞后,所以比一般的污染更具威胁l(7)四日市哮喘病事件l四日市是日本的石油化工基地,金属粉尘、二氧化硫污染严重,1961年开始,哮喘病发病率提高,1964年连续3天烟雾不散,哮喘病患者开始死亡1967年,一些哮喘病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1972年全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实际患者超过2000人l(8)爱知米糠油事件l1968年发生在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 l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使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使这种毒物混入米糠油中,人们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0000人患者眼皮发肿,全身起红疙瘩,重者呕吐恶心,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肝功能下降,医治无效死亡用米糠油副产品作饲料,导致几十万只鸡死亡至此,多氯联苯污染被重视。
l以上被称为八大公害事件工业革命时期l4)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l1962年、《寂静的春天》l1972年,113个国家,召开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划时代的历史性文件—《人类环境宣言》l1972年10月,在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决定设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l5)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l上世纪后半期的环境公害事件,时代特征 l(1)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l1984年12月3日发生于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由于设在该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贮罐爆裂,使45t剧毒物甲基异氰酸酯外泄接触者皮肤、眼睛、气管黏膜受严重刺激,导致双目失明和死亡当地居民至少2500多人死亡,十几万人受伤l(2)莱茵河污染事件l1986年11月1日发生于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使近30顿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l顺流而下150千米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千米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使莱茵河“死亡”20年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835公里沿岸城市l(3)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l原西德共有森林740万公顷,到1983年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积量占同年森林生长量的21%多,先后有80多万公顷森林被毁。
这种枯死病来自酸雨之害酸雨 ,同时北美地区也发生了酸雨污染事件l(4)北美死湖事件l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其中部分由美国飘到加拿大, 部分由加拿大飘到美国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1975年近50%的湖泊无鱼,其中200个是死湖安大略省萨德伯里周围1500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最强的酸性雨降在弗吉尼亚洲,酸度值(pH)1.4加拿大受酸雨5000多个湖泊明显酸化l(5)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l1986年发生于前苏联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反应堆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上万人受到辐射伤害,直接死亡31人, 13万居民被迫疏散污染范围波及邻国,核尘埃遍布欧洲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邻国亦在较长时期内受到损害在苏联境内,需要清除污染的有5000个居民点、6万幢住宅和其他建筑物以及大片森林、田地8吨放射性物质进入大气,造成大范围潜在的环境污染核污染突发性危害较大l(6)二噁英污染事件l1999年,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相继发生因二噁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噁英的事件二噁英是一种有毒的含氯化合物,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有毒化合物中毒性最强的物质。
它致癌性极强,还可引起严重的皮肤病并伤及胎儿微量摄入二噁英不会立即引起病变,但摄入后不易排出如长期食用含二噁英的食品,这种有毒成分会蓄积,最终可能致癌或引起慢性病二噁英污染事件使当年比利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上半年的统计表明,这一事件造成的直接 l经济损失达3.35亿欧元,如果加上与此关联的食品工业,损失超过10亿欧元有毒化学品通过食物链传递l(7)卡迪兹号油轮事件l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亚莫克·卡迪兹号”,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藻类、海鸟、潮间带动物死亡海事本身损失1亿多美元,污染的损失及治理费用却达5亿多美元石油开采运输对海洋环境的污染l(8)墨西哥湾井喷事件l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开发石油,发生严重井喷,原油以每天4080吨的流量向海面喷射直到1980年3月24日井喷才完全停止,历时296天,其流失原油45.36万吨,井喷造成10毫米厚的原油顺潮北流,涌向墨西哥和美国海岸黑油带长480公里,宽40公里,覆盖1.9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使这一带的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l(10)臭氧层破坏l大气平流层臭氧浓度降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欧洲和其他地区也存在臭氧浓度降低l(11)全球气候变化l土壤、植被、水体、大气的温度逐年升高l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来源复杂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既来源于生产也来源于生活影响范围扩大,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故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l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布伦兰特委员会,80年代初成立)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l持续、公平l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180多个政府首脑参加l《21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变化公约》l三、当前的全球环境问题l(一)全球环境状况l2007年10月2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为了发展保护环境》对目前的环境状况作了概括:l1、目前诸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越来越多的人口需要养活等威胁地球的主要问题中有许多尚未解决,而且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将人类的生存置于危险境地l2、在非洲,土地退化甚至包括沙漠化都是威胁;l自1981年以来,人均食品生产量已经下降了12%;l3、亚太地区:城市空气质量、淡水资源、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农用土地使用(交通设施)、电子废弃物。
l4、在欧洲: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能耗高、城市空气质量低,生物多样性的缺失、以及淡水资源的压力、土地用途的改变l5、拉丁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正面临着城市扩大、生物多样性缺失、海洋污染以及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l6、北美:正在努力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使用何种能源、城市扩大以及淡水资源等问题l7、西亚:主要问题是淡水资源、土地退化、海岸及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管理l8、两极地区:已经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预计修复臭氧层还需要再花费50年的时间l9、酸雨:在欧洲和北美洲,已经不是大问题了,但是在墨西哥、印度和中国等国家,这依然是很大的问题l10、全球生物多样性所面临形势不容乐观,报告经过综合评估,认为60%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已经退化l从1987年到2003年淡水脊椎动物的总数平均减少了将近50%,比陆地和海洋物种减少的速度快很多l11、全球水环境状况严峻: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世界的各大河流中,每年有10%因灌溉需求有部分时间不能抵达大海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300万人死于水相关疾病l12、环境污染:因环境原因而导致的疾病占所有疾病的1/4估计全世界每年有200万人因室内或室外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发达国家在治理污染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他们正在将其工业生产及其影响出口l出口到发展中国家l13、在食物方面:因病虫害而给全球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损失估计有14%不可持续的土地使用方式造成了土地退化它通过污染、土壤侵蚀、缺水、土地含盐量增加等已经威胁到全球1/3的人口l(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l1、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温室、臭氧、酸雨l1)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lIPCC,2001年,在过去的140年中,全球气温上升了0.4-0.8℃ ;如不采取措施,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可能继续上升1.4℃-5.8℃影响数以亿计l人口的生活:由于海水因热膨胀以及冰川和冰层的融化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地区的发展甚至威胁人的生存;气候干旱导致一些地区沙化盐渍化;洪涝灾害同时出现;影响物种生存,特别是植物,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造成疾病流行全球海平面过去100年上升0.10—0.2ml2)臭氧层损耗l处于平流层的臭氧可以吸收波长:280—315nm的紫外线,这一波段的紫外线可以导致皮肤病、白内障;导致农作物减产等;威胁水生生态系统,浮游生物死亡,鱼类减少。
l臭氧层损耗物质主要包括:氟氯化碳(制冷、泡沫塑料原料)、哈龙(灭火剂)、甲基溴(杀虫剂)l《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72个国家签署)列95种,含氯和含溴的化合物l平流层气流运动较慢,一些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l3)酸雨l酸雨是降水的PH值小于5.6,是在欧洲和北美洲,酸雨已经不是大问题了(这是近几十年来成功的故事之一),但是在墨西哥、印度和中国等国家,这依然是很大的问题l酸性气体造成的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影响农作物生长;影响森林生长;对建筑物桥梁等有腐蚀作用,影响水生生物,鱼虾绝迹,土壤贫瘠l2、环境污染l因环境原因而导致的疾病占所有疾病的1/4估计全世界每年有200万人因室内或室外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污染土壤、水体)、物理环境污染(噪声、电磁辐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按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其它工程、生活污染l3、资源短缺与生态破坏l1)生物多样性减少l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地区内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地球上大约有500万种到5000万物种,其中有140万种经过科学描述l生物多样性的意义:1)食物;2)药物;3)工业原料;木材、造纸、化工原料。
4)选择价值:改良生物品种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土壤水)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雨、二氧化碳)l世界上每年生物物种灭绝(环境污染、过度利用、生态系统破坏)l2)土地退化(肥力降低,不适合植物生长) l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污染、土地盐渍化l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l(1)水土流失l水土流失指在山丘区和风沙区,由于水力或风力的作用,造成土壤侵蚀,使水分和土壤流失的现象l主要是原有自然植被的破坏l目前,全世界有l/3的土地受到严重侵蚀,每年约有600多亿吨肥沃的表土流失,其中耕地土壤流失250多亿吨l土壤肥力下降;江河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造成洪涝灾害;湖泊变浅、面积缩小,影响湖泊的生态功能;水库泥沙淤积,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地表径流造成的表土冲刷、产生沟壑纵横,损失耕地;风蚀加速荒漠化发展l(2)土地沙漠化l绿色土地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荒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l沙漠化的原因是人为的如:过度放牧、樵采、大面积垦殖 l影响农牧业生产,威胁人类生存l全世界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土地受沙漠化的威胁110多个国家,10亿多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其中面临流离失所危险的1.35亿人。
l每年6月17日的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2007年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世界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挑战” l由于土壤水分中盐分浓度过高,使植株无法吸收到所需水分而导致缺水的现象称为生理干旱 l(3)土壤盐渍化l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盐渍土的分布,面积约为9.6亿公顷l在干燥炎热和过分蒸发下,土壤毛管水上升运动强烈,致使地下水及土中盐分向地表迁移并在地表附近发生积盐的过程l盐渍化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危害,高浓度的盐分会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干扰植物对养分的正常摄取和代谢,降低养分的有效性并导致土壤表层板结(通气、透水性、根系穿插)盐分积聚足以使作物枯萎而死l在有些地方,经多年沉积,盐分多的可以见白色表层这种土地往往不得不废弃,最后变成沙漠所以土壤盐渍化可导致和加速土壤沙漠化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 l(4)土壤污染l农药、病菌、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l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l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估计有15亿人即世界近1/4的人口受到土地退化的影响l3)水资源短缺l全球水环境状况严峻:在世界的各大河流中,每年有10%因灌溉需求有部分时间不能抵达大海。
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300万人死于水相关疾病人类可以利用的主要是湖泊水、河流水、土壤水、埋藏相对较浅的地下水区域广泛l世界上有43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约20亿人用水紧张中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南亚和东亚(巴基斯坦、印度、中国);中东北非(埃及、沙特、以色列);欧洲、北美都是水资源短缺地区l4)森林资源短缺与退化l森林是陆地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特别是天然林在保存生物多样性方面l据统计,地球上原有的森林已经被砍伐一半欧洲大部分、亚洲北部、美洲西北部、美国东部等地区的天然林基本消失l东南亚热带森林中天然热带雨林消失的速度,比专家估计的要快约30%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l森林恢复是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为了增加森林覆盖率,英国用60年的时间增加了3.2%;日本用40年时间增加了3%,法国用30年时间增加了5%;美国坚持每年20多亿美元的林业投入,才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3%森林生物多样性是不可复制的l5)草场资源退化l草群稀疏低矮,产草量降低,优良牧草减少,动植物资源减少超载放牧l粮农组织援引近20年来的数据资料指出,世界范围内10%的草场由于管理不善而出现退化加剧。
l6)耕地减少l土地退化、城镇、公路占用;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我国人均占有土地11.7亩,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3;l7)矿产资源、能源紧缺l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中,大部分为矿产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工业原料中80%为矿物原料,均为不可更新资源消耗依赖、浪费l8)地面下沉l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导致了地面沉降资源开发引起的l地面下沉,使河流泻洪不畅;地面沉降使建筑物地基失稳,地下管道变形;下降的程度不一样l9)人口问题l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当人口过少时会导致生产资源和条件的闲置和低效使用,减缓发展的进程;当人口过多时,又会造成劳动力过剩和消费人口过多,成为资源环境的压力,破坏发展的基础l2009年世界人口就达到67.9亿,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预计21世纪中叶以前,世界人口还将以较高速度持续增长,而人口将更集中分布于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为人口增长所抵消l四、我国的环境问题l1978年至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l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
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能源需求更以15%的速度飙升资、能l人口众多造成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全球性环境问题在我们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是复合型和压缩型的l1、环境污染l2008年6月,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比较清晰地描述了目前的环境l1)空气污染: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首府所在地) 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2.4%,二级标准的占58.1%,三级标准的占36.1%,劣于三级标准的占3.4%接近40%的中型城市的空气质量属于三级,即其污染程度可能导致易感人群和健康人群出现症状或者加剧某些疾病的恶化在检测的500个城市中,超过一半出现酸雨出现酸雨的城市281个,占56.2%;l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l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2.3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所占的比重为68.9%,石油为21.0%,天然气、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所占比重为10.1%,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只占27.8%,石油36.4%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7》中指出:中国的煤炭消耗为全球总量的38%。
l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l由于煤炭消费比重较大,造成中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l2)水污染l197条河流407个河流断面中,一到三类水质占49.9%,四、五类为26.5%,劣五类为23.6%七大水系总体水质比上年好转,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l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上年持平其中,珠江、长江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 l流经城市的90%河段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l水环境安全存在隐患长江沿岸近万家化工企业l中国197条河流中只有不到一半可以用作饮用、游泳或养殖l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南海、黄海近岸海域水质良,渤海为轻度污染,东海为重度污染l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l3)噪声污染l全国72.0%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好或较好水平,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好或较好水平的占75.2%30%l4)固体废弃物污染l工业危险废物每年产生1100多万吨,处理、处置率为68%;城市垃圾年清运量1.49亿吨,无害化(分捡,焚烧)处理不足20%;l5)农村人居环境较差l全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大量存在,农村的环保设施基本上为零l6)土壤污染l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堆积l2、生态破坏l1)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l我国生态环境多样,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除鱼类外,约有脊椎动物2619种,其中哺乳类581种、鸟类1331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约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 l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使植物资源消耗速度过高过快,濒危物种数量急剧上升,约有4000~5000种高等植物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l濒危哺乳类动物数量,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印度而居全球第三位;濒危鸟类数量,仅次于印尼、巴西和秘鲁,与哥伦比亚同为全球第四l2)水土流失l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每年新增1.5万平方公里;37%水力侵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 l我国每年注入海域的泥沙量为20亿t左右,占世界总量的13.3%我国表土流失量每年约50亿t,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l3)沙漠化l由于过度耕种、放牧和樵采,根据国家林业局于2006年6月17日的公布,中国沙漠化土地达到173万97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以上,影响全国30个一级行政区。
潜在沙漠化土地有15.8万平方里l4)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l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为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5;人均蓄积量为9.048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72立方米的1/8l森林质量不高,中幼林多,纯林多,生物多样性少,病虫害多l6) 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地200万公顷;l超载过牧,人工破坏植被是主要原因l7)水资源短缺l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部分河流开发利用率,黄河、淮河、辽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过60%,海河超过90%,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净化);地下水超采,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地下水漏斗,l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地下水漏斗,造成地面沉降l8)矿产、能源短缺l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l今后20年,中国将短缺30亿吨铁、5亿到6亿吨铜和1亿吨铝中国也可能短缺目前还在出口的其它矿物,例如钨和锌l3、存在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隐患l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发生后,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
苯类污染物是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有机物哈尔滨市临时停水4天l2005年,12月韶关冶炼厂违反法规规定直接排放含镉超标的污水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责任事故下游清远、佛山、广州l2006年1月5日,巩义市第二电厂的柴油罐泄漏l输油管道因天寒冻裂未及时发现,致使罐内约有十二吨柴油经南石河外排,约六吨柴油进入伊洛河,部分柴油流入黄河l4、人口问题l庞大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形成极大的压力l土地:从粮食到肉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