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世代的传承:中国传统医药、养生课件.pptx
31页传统文化华华世代的传承:中国传统医药、养生 第六章 中中第一节 中医的发展历史第二节 中医药学和中医诊断学第三节 中医养生目 录传统文化3 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巫医成为了最早的医生,针和砭是最早的医疗工具,各类草药则是主要的药物山海经中就有巫师们常采药于灵山及“操不死之药”的记载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有对不同疾病的分类记载,包括今天的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周代则已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并开始使用药酒及汤液治疗疾病西周的诗经则是现存最早的记载有药物的书籍传统文化4 二、春秋至汉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医学著作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迄今发现的论述经络的最早文献一黄帝内经二黄帝八十一难经三神农本草经三伤寒杂病论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假托黄帝之名,创作的对医学经验的总结性著作传说为扁鹊所著,与黄帝内经共同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汉人假托神农氏之名而创作出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张仲景著,世界上第一部总结经验性的临床医学著作5 三、魏晋至隋唐魏晋至隋唐时期,医学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魏晋时期,脉学和针灸学的发展较为突出,隋唐则以病因诊断和本草学的发展为主早在战国时期,扁鹊就已将切脉诊病熟练地运用于临床。
晋代名医王叔和通过搜集前代医家有关诊脉方法的阐述,并结合个人经验,著成脉经10卷西晋名医皇甫谧对针灸学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所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隋朝医家极为重视对病因、证候学的研究巢元方等人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一书,就论述了1 700余种病候,成为后世病名研究的模式皇甫谧6 三、魏晋至隋唐唐代经济繁荣,这对中药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唐本草是由唐代政府组织编修完成的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是我国古代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全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收录药材850种,并配以药物图谱,完善了传统中药学的规模格局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的出现,同样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共三十卷,收方5 300余种,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时至今日,该书中的很多内容对现代医学仍起着指导作用王焘的外台秘要则是由文献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书中汇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诸多医学著作,为研究唐代及以前的中医方法与理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7 四、宋元时期宋代朝廷设置校正医书局,专门从事校订和刻印医药书籍。
如最早妇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眼科专著银海精微、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等均出现于宋代宋代针灸学非常盛行,王惟一编著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并设计制造针灸铜人两具,用于学生实习操作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用人体模型金元时代,社会动乱,百病丛生,医学理论屡有创新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名医则是被称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8 五、明清时期明代医学深受金元医学的影响,但多无门户之见,故学术空气活跃,名医辈出如薛己、李中梓、孙一奎、张介宾等都是学验俱丰的大医家,他们极为重视人体正气、阳气的养护,并创立了温补学派明代本草学成就斐然,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9年,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共计190多万字,收录药物1 892种,分为60类,绘图 1 100多幅,并附有药方11 000多个本草纲目是几千年来中国药物学的总结,其严密而科学分类,数目众多的药物,都远远超过古代的本草著作李时珍第一节 中医的发展历史第二节 中医药学和中医诊断学第三节 中医养生目 录传统文化10 一、中医药学医药不分家,中医药学是伴随着中医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传统中草药大多记载于本草著作中,故要了解中医药学的发展,就需要对历代本草著作有所了解。
一)历代著名本草著作1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吴普本草11 2唐宋时期唐代官方的本草著作为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民间本草著作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与李珣的海药本草最有影响宋代朝廷曾两次组织学者完成了开宝本草和嘉祐本草两部本草著作民间本草著作则以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最有成就,寇宗奭所编撰的本草衍义也较有影响一、中医药学12 3元明时期元代的本草著作中,以张元素的珍珠囊和李东垣(李杲)的用药法象为代表明代个人编撰的本草著作颇多,如王节斋的本草集要、陈廷采的本草蒙筌、兰廷秀的滇南本草、倪纯宇的本草汇言、缪仲淳的本草经疏等但是,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书影一、中医药学13 4清代赵学敏著载药921种,其中有716种是本草纲目所未收载或叙述不详的书中内容非常丰富,收录了民间各类草药、外来药物、西方药露的制作工艺等,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本草学专著吴其浚著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区域性植物志对植物分类学及本草学的发展均具有重要贡献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一、中医药学14 (二)中医药药性理论知识1药性有“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它与病证的寒、热相对应热性或温性的药物,如附子、干姜、吴茱萸等,往往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寒证。
寒性或凉性的药物,如石膏、黄连、黄芩等,往往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证四气一、中医药学15 辛甘酸苦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常用于表证或气血阻滞证五味咸能起到补助、缓和、补虚、和中的作用,常用于虚证或拘急疼痛能起到收敛、固涩的作用,常用于虚汗、泄泻证能起到通泄、降泄、清泄、燥湿的作用,常用于热证或湿证药能起到软坚软坚散结、泻下通肠的作用,常用于便秘、痞块等证一、中医药学16 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归经”药物的升降沉浮学说和药物的归经,都是由金代著名的医学家张元素明确提出的凡是味辛、甘,性温、热,质地轻的药物,其性属阳,大多能升浮,多具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这些药物一般为药材的花、茎、叶等部位,如苏叶、桂枝等凡是味苦、酸、咸,性寒、凉,质地重的药物,其性属阴,大多能沉降、下行,多具有清热、泻下、降逆、收敛的作用这些药物一般为药材的子、实、根等部位,如大黄、牡蛎、芍药等药物的归经学是指药物的作用定位方面的理论,最早源于内经,到张元素时被发扬光大药物归经不同,其对人体各部位的作用也不相同,临床上必须注意药物的归经与病位相互吻合,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升降浮沉归经一、中医药学17 3药物的“七情合和”“七情合和”源于神农本草经,是指药物在配伍关系方面的理论。
七情”是指“相须”“相使”“相反”“相恶”“相杀”“相畏”六种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加上“单行”,即单用一味药一、中医药学传统文化18 二、中医诊断学1诊法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四诊法望诊问诊切诊闻诊19 二、中医诊断学2辨证论治所谓“辨证”,就是医生对望、闻、问、切四诊法所搜集到的有关疾病的现象和体征等信息加以分析、判断,从而确认其属于何种性质的“证候”;而“论治”则是针对这一“证候”采取相应的治法辨证论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医“辨证论治”源于黄帝内经,至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以六经进行辨证诊治三焦辨证“ 辨证论治” 主要就是着眼于“ 证候”,即疾病的本质,来认识和治疗疾病,辩证是为了辨明“证候”,而治疗则要根据不同的“证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第一节 中医的发展历史第二节 中医药学和中医诊断学第三节 中医养生目 录传统文化21 一、传统中医养生学派(一)炼丹服饵养生学派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求长生不老,遍访民间“方士”,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大量以炼长生“仙丹”为职业的“方士”东晋元帝时的葛洪所著抱朴子内外篇,总结了魏晋以来神仙家的理论,其内容多劝人学习炼丹术和服食“金丹”。
南朝炼丹家陶弘景也曾长期从事炼丹实验,梁武帝还曾送给他黄金、朱砂、雄黄等原料,供其炼丹之用唐代,服食“金丹”之风愈演愈烈再加上唐代统治者大力提倡道教,所以炼食“仙丹”的风气盛行一时但由于丹药往往是用重金属铅、汞等器具炼制而成的,多具有毒性,常常令服用者中毒身亡,故而炼丹服丹的风气逐渐衰落22 一、传统中医养生学派(二)吐纳导引养生学派战国时期张仲景阐述导引术的意义神医华佗创立“五禽戏” 推动了导引术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总结了前人的养生理论和方法隋唐时期导引术发展的高峰时期隋代巢元方养生方导引法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摄养枕中方宋元时期宋元时期也出了不少关于吐纳导引术的书籍和方法,如六字诀和八段锦等明清时期正统吐纳导引术有所发展,同时出现泛滥现象,一些不正确的练功方式导致修炼者多出现病态23 一、传统中医养生学派(三)药物食物中医养生学派1药物养生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已记载了药物养生的知识神农本草经已有“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的说法,这也是对秦汉以前药物养生的总结魏晋至隋唐时期,服食“金丹”的风气盛行,药物养生则未受重视,直到宋代药物养生才再次受到推崇,出现了许多养生方剂。
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尖锐地批评了人们企图通过服食丹药达到长生不老的谬误,并极力推崇动植物药养生他还指出了明中叶前药物养生中的不良倾向,提倡养生应使用无毒易食的补益类动植物药,并结合辨证论治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养生,从而使中医药物养生走上了正轨清代药物养生则无多大创新,与宋、元、明时期相比发展明显迟缓24 一、传统中医养生学派(三)药物食物中医养生学派2食物养生食物养生最早的论述出现在黄帝内经中,但直到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才有了对食物养生的专门论述该书第26卷食治方中专门论述了各类食物的药用养生价值,是现存最早的食养专篇,其中的许多食养方法和原则,为食物养生奠定了基础唐代还出现了另一本食疗专著食疗本草,这是我国第一本,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敦煌抄本食疗本草25 二、中医养生四要诀(一)顺四时“四时”即指春、夏、秋、冬四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的更替导致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长变化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就需要遵循四季的变化规律,调整自己的日常生活,以适应其变化,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中医常说,“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四季养脾胃”因此,在不同的季节,人们养生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26 二、中医养生四要诀(二)节饮食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1以素食为主这是因为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地间阳气上升时,人体的代谢功能也处于旺盛状态,这个时候可以吃得好一点到了晚上自然界阳气下降,人体的代谢也会变得缓慢,这个时候的饮食就应少量而清淡2早上中午吃好,晚上吃少27 二、中医养生四要诀(三)调情志中医认为,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另一方面更具有社会性,有喜、怒、忧、思、悲、恐等各种情感因此,中医养生提倡对个人的情志活动加以调养个人情志活动的调养需要注意“勤动脑、体,不动心”黄帝内经中说“头为诸阳之汇,四肢为诸阳之末”,而阳气必须得到活动,否则就会老化,因此要注意勤思考,多动手而人体五脏“藏精气而不泄”, 即五脏所藏精气是全身营养及活动的物质基础,故心不能动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要一动则五脏俱焚另一方面,个人情志活动的调养还应注意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态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28 二、中医养生四要诀(四)慎医药中医常说“是药三分毒”,药可以治病,但同时也具有毒性这里的毒性是指药的偏性,即药性,包括药的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等等。
因此,中医治病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比如砒霜有剧毒,但它却是一味中药,关键看使用者如何使用29 三、中医养生的文化特点中医药学和养生学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医疗养生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32(一)救死扶伤的精神(二)“治未病”的思想(三)阴阳平衡的观念1从神农本草经开始,中国就有了大量的本草学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