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黑格尔_逻辑学_的开端.pdf
5页·哲学研究· ?天府新论”?? 年第!期再论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黄亚睛?一#黑格尔认为,要确定《逻辑学》的开端是一桩十分困难 的事对于形而上学者来说,“开端似乎具有不可思议的性质”,如何确定科学的开端,曾引起 近代哲学?形而上 学哲学#的惊惶失措一般来说,作为《逻辑学》体系的开端不外乎来自两个方面∃或者是间接的以某门学科或某项研究成果 为中介 的东西,或者是直接的从纯粹的无开始,即从最简单最抽象的东西开始∀但黑格尔认为,这二者是那么易于反驳而不能成为《逻辑学》的开端因 为任何直接性和间接性的东西都具有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片面性而不堪成为《逻辑学》的开端同时,任何东西都是直接性或间接性的统一,不能将其人为地分割开黑格尔指出%“无论在天 上,在 自然界中,在精神中或任何地方,都没有什么东西不 同时包含直接性和间接性,这二种规定不曾分离过,也不可分 离,而它们的对立便什么也不 是本丈注释除标明者外,均 引自《逻样学》第!、! &一!?、∋ 一∋ ?页#《逻辑学》所涉及的东西,“在每一个逻辑命题中都现 出了直接性和间接性的 规定以及它们的对立和真理的说明”既然如此,作为《逻辑学》的开端,就必须并且也必 然是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统一。
黑格尔这 一 思想无疑是正确的《逻辑学》的开 端是“纯有”?或称“有”、“纯存在( #,它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统一的规定性纯有,是以《精神现象学》为 中介的具有)间接性的东西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是关于 意识发展的历史表述在《精神现象学》中,绝对观念的发展 经过三个阶段,即“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每个大的阶段里,又分成若干个发展环节《精神现象学》最后、最高的范畴“绝对知识”,也就是《逻辑学》最初的开端显然,《逻辑学》的开端是以《精神现象学》的结果为其开端的,是以《精神现象学》为 中介的,因此,《逻辑学》的开端是间接的因为,作为《精神现象学》最后一个环节的“绝对知识”,它既然是意识发展的最后结果,就必然已包含了整个意识发展的全部丰富性,是 一 个具有 丰富内容的范畴黑格尔说∃开端“应该是在自由地、自为地有的思维原素中,在 纯粹 的知 中造成于是开端是间接的,因为纯知是 意识的最后的、绝对的真理”同时,“纯知”又是单纯的直接性在《精神现象学》里,意识从最初的形式上升到“纯知”时,这时无限的实体本身也就是主体了%对象成为本身,主体已不将 自身当 作与对 象对立着的东西,主客体已完全统一,溶为一体,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了。
纯 知“这 个理 念在那种考察的结果里,把 自己规定为已变成了真理的确定性,这种确 定性一方面再没有对象和它 对立,而是把对象造成 自己内在的东西,懂得把对象当作 自己本身,—另 一 方面,这种确定性放弃了关于自己就 好象 是关于 一个对象对立和仅仅毁灭对象的东西那样的知,外化了这种主观性,与这种主观 性,并且是与这种外化的统一”这时的“纯知既 然消融为这种统一体,它便扬弃了与他物和与中介 的一切关系%它是无区别的东西⋯⋯只是单纯的直接性”可见,作为开端的“纯有”是直接和间接两者的有机统一当黑格尔对《逻辑学》的开端作了这一番规定之后,颇有些踌躇满志而又自信地说,不用纯有,而用别的开端,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总难免片面之缺憾,“对于这个开端仍然不满意的那些人,让他们 自己负起这个任务,另外开始来避免这些缺憾吧”∀黑格尔是有理由为此而自傲的近代哲学由于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局限,在构筑其哲学体系时,或者是以直接性的东西为其开端,或者是以间接性的东西为其开端他们不理解开端必须具备辩证的性质,因此难以确定其开端二#黑格尔还规定,作为《逻辑学》的开端,必须是整个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 和依据这个开端虽然是一个最无规定性的、没有任何内容的“全空”,但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潜在的内容,整个体系必须建立其上,它能够承受住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 的全部重量。
显而易见,作为开端的∀纯有”,它具有前进的特点,具有潜在的内容的丰富性∀在范畴的逻辑推演中,“纯有”必然地由内向外扩张,并且由浅入深地发展,从而在逻辑推演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比一个更具体更丰富的范畴,直至发展到其顶点或结果,便完成了一个严密逻辑体系而在逻辑推演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愈益具体丰富的范畴,却又可以在最初的开端中找出它的原型或潜在的内容由此可见,在体系的逻辑推演中,包含了对前进的考察,显示了一种向上向前的发展趋势,在这运动过程中的每一步向前发展,其实质 内容反倒是一种回溯和寻找根据即哲学的每一进步,逻辑中的每一具体概念的出现,都不过是对作为最初 开端的进一 步演绎和 具体 化而已更进一步地说,是开端凭借自己内在的辩证规定,依靠 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由不断地回溯和寻找根据而得到丰富、充实而发展到体系的顶点,也就揭示 出作为开端的“纯有”的全部丰富性开端是以后各个环节的出发点和依据,没有开端,其后的各个环节无从 得以说明%同时,开端又以其后的各个 环节为 内容,当完成 了对最后环节的说明,也就等于是回过头来对 开端的环节作了说明开端是潜在的根据,结果是演绎 出来的根据∀也就 是说,在理论的开端只能作为某种完全 直接 的或约定的东西而出现的东西,实际上是由理论的末尾部分来设定的∀同样,理论的结局也是由开端的“自然”发展中产生 出来的东西。
开端是黑格尔整个思想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 和根据,这一规定性决定 了整个体系各范畴间的逻辑推演,必然要遵循从抽 象到具体的逻辑演绎方法更重要的是,开端并不因为后者的出现而消灭 自己,它的每一步前进不仅仅是推演出一个更高的范畴,而且随着每一推演或过渡的发生而扬弃自己,并使 自己的合理性包容于更高的范畴内所以哲学的开端,在一切后继的发展中,都是当前现在的、自己保持的基础,是完全长 留在以后规定的内部的东西”我们以《逻辑学》第一篇第一部分“规定性”为例,简单地分析一下黑格尔是怎样使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方法的规定性”分为三章∃ “有”、“实有”、“自为之有”有”是整个体系的开端,它是最抽象的“纯粹的无规定和 空”有”与“无”实际上是一回事,仅仅是“指谓”的区别黑格 尔不满 意这二者的一般的对立统一,因为这二者的统一是空虚的、贫乏的、抽象的他要找出比这统一更高的范畴,确切地说,这对立统 一也必然会否定 自身而向更高的范畴过 渡?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深刻 之所在#他认为,有与无的真理应该是一方直接消失于另一方 之中的运动,这就是“变易”或“生成”有无自身的辩证法的内在 本质就是 要将变表现 出来∀将∗变表现为二者的真理”。
变”较之“有”二“无”已经是一个具体概念、一个具有规定性的东西了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第一个否定之 否定变”,意味着某种东西 由变易?运动#而产生变易必有结果,变易结果是与否定性同一之有,即“实有(实有”,是具有质的规定性的有,这规定性使它成为“某物”在“某物”之外,必 然还有“他物”限制着,所以,“实有”既包含着肯定的因素,又包含着否定 的因素实有”否定因素的 自我否定,即“有”和“实有”的对立统一便上升为“自为之有”开端也就上升到“质”的第三个阶段—“自为之有”自为之有”己消融了限制“某物”的“他物”将二者吸收在 自身之内,亦即扬弃并包容了“有”和“实有”自为之有”既已将前二者包容于自身 之 内,就此 点而言,它便是“一”,“一”不 是空 洞 之“一”,其中包含有“多”为此而必须进行数量分析于是,第一篇的第一部分“质”就过 渡或发展到第二部分“量”⋯ ⋯如此推演,直至体系完成,使抽象的范畴愈益具体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无所不 包的“真理大全”这里,最初的概念 总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抽象性,因此 必 须 不断地扬 弃自身、否定 自身而为更高的范畴所代替,而每个较后的范畴都已经是克服了以前范畴的片面性、抽象性的更具体的范畴。
这个范畴推演的过程,不是 由于外力的作用 或外在的否 定,而是由于开端所具有的辩证性质和凭借本身具有的动力,从而不断地自我扬弃、自我发展黑格尔说∃“我认为,只有 沿着这条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哲学才能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黑格尔不仅将其哲学体系描绘成为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 程,而且试图揭示其发展动力,这是黑格尔哲学超越前人的独到之处 和巨大功绩∀黑格 尔把从 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贯 穿于《逻辑学》的始终,而体系中每一 个范畴的过渡发展,都是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否定环 节由于这一方法的运 用,其体系就成 为一个众多否定之 否定的小圆圈构成的大圆圈三#黑格尔强调,《逻辑学》的 开端还必须贯彻逻辑、历史、认识三者一致的原则,作为《逻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必 须 同 时也是 历史的、认识的起点∀他认为,作为理论形式的哲学逻辑起点,它同时就是 人的认识产生的起点,也是哲学史的起点∀哲学史上的认识发展是和逻辑范畴的推演相一致∀历史上各哲学体系出现的先后次序,与绝对观念的逻辑推演的次序是一致的%只要撇开历史上哲学体系的外在形态和特殊的阐述、运用,就可以得到绝对观念自身发展的不 同阶段的逻辑范畴这即是黑 格尔对《逻辑学》开端的规 定,也是贯穿《逻辑学》始终的一条基本原则。
那 么,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是 怎 样以“纯有”为 起点,并始终贯彻三者一致的原则呢+黑格 尔认为,只有对 一切事物能够进行理论的抽象和 研究的学说,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哲学黑格尔把巴门尼德学说看作是哲学史,−的起点他认为,在哲学史上,只是 到 了埃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才第一个把存在看成是 一切的基 础,至此才达到 了对 一 切东西的抽象理解,因而这才是真正的哲学黑格尔对哲学史起点的规定,具有充分根据,笔者完全同意,但太文的宗 旨不在于 对此评论,就姑且不论黑 格尔在明确 了逻辑、历 史、认识三者一致的起点后,就在《逻辑学》中使三者同步发展了《逻辑学》的起点是“纯有”,它相当 于哲学史上巴门尼德的“存在”,这时人们的认识、思维已达到了对事物的抽象理解%“无”,相当于哲学史上东方的佛教思想,因为佛学 是研究“空”的哲学%“变易”,则相当于赫拉克利特哲学赫拉克利特举出“变”这个全面性更高的概念,提出“一切 皆变,一 切 皆流”时,就 道出 了“变”是“有”的基本性质到此,《逻辑学》便从“有”过 渡到“无”及 其两 者 的统一 —变%哲学史则从埃利亚学派发展 到东方的佛教,以及赫拉克利特哲学%人的认识能力则从对事物一般的抽象理解,达到 了 矛 盾认识的程度。
逻辑范畴经过这第一次否定之否定,便从“有”过渡到“限有”逻辑范畴的“限有”,是较之以前更发展更丰富了的东西∀黑格尔曾经正确地指出∃ “在哲学史上逻辑理念的不同阶段,以前后相继的不同哲学系统之姿态而出现⋯⋯正如逻辑理念的发展是由抽象进展到具体,同样,在哲学史上那最早 的系统也是最抽 象 的,因而 也是最贫 乏的黑格尔全条#第.卷,第&) —&)!页#∀既然哲学史上各哲学系统从抽象到具体的先后次序的发展过程和各逻辑范畴先后次序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同步的,那么,后者是 否是前者的理论形式的再现呢+黑格尔完全否定,并得 出相反的结论他认为∃ “几千年来,这哲学工程之建筑师,乃是那唯一的活跃 的精神,它的本性即是思想,即在于它自己意识到它自身是什么∀洲概念乃是世界精神最简单的启示,它们表现在它们的较具体的形态里,就是历史”“哲学史讲演录》第卷,第/0 页#∀在黑格尔看来,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的建筑师、创造者,逻辑 的发展过 程,决定哲学史和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显而易见,黑格尔是站在唯心主 义立场上来使用逻辑、历史、认识三者一致的原则的,并且为 了用这一原则来论证其唯心主义体系,还曾削足适履地臆造了许多牵强附会的说法。
如将泰勒斯哲学一 笔勾销,对“原子论”进行唯 心 主义的解释等等,限于篇幅,在此不赘四 #· 黑格尔关于科学开端的一 系列规定性 —即必须是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统一%必 须是整个体系赖以建立的基 础 和前提,并以此为起 点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