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周公礼治思想体系探析.docx

19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2881721
  • 上传时间:2022-07-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6.49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周公礼治思想体系探析    [摘    要]礼起源于祀神,后来扩展为吉、凶、军、宾、嘉礼仪制度,演变为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习俗、文学、艺术、经济、军事等在内的文化体系礼制产生于中华民族的发轫期,囊括了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到周公发展成一整套以宗法制为主的礼制体系周礼以道德为核心,以尊尊、亲亲、贤贤、男女有别为基本原则,以礼制为基础,德治、礼治为本,刑罚为末,相互配合影响所及,历代王朝都重视重建礼制,通过礼治治国理政,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礼治社会今天礼治在重塑道德风尚,重建伦理秩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仍然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Key]周公;礼制;礼治;伦理道德;国家治理[] B221[] A[] 1008-4479(2020)03-0042-08一、礼制的发展演变礼(禮)字出现较早,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豐、 、 等字,王国维以为就是“禮”字,它指“盛玉以奉神人之器”,“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禮”豍 ,这就从甲骨文“礼”字的字型结构中解释出了“礼”字求神致福、以示诚意的原始本义,为人们进一步研究“礼”的内涵找到了依据,对后来研究古礼的学者影响很大。

      礼制是指礼乐制度,其产生有漫长的历史,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依据古史传说和纬书残篇详细论述了五礼产生的时代和经过,其文冗长难录,今Summary如下:案谯周《古史考》云:“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则嫁娶嘉礼始于伏羲也案《帝王世纪》云:“神农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案《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燔黍捭豚,污尊而饮,蒉桴而土鼓既云始诸饮食,致敬于鬼神,则祭祀吉礼起于神农也又《史记》云:“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则有军礼也《易·系辞》“黄帝九事”章云:“古者葬诸中野则有凶礼也又《论语撰考》云:“轩知地利,九牧倡教既有九州之牧,当有朝聘,是宾礼也若然,自伏羲以至黄帝,吉、凶、宾、军、嘉五礼始具皇氏云:“礼有三起,礼理起于太一,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黄帝豎从时间上说,礼萌芽于伏羲、神农、黄帝时代,即中华民族的发轫期;从内容上说,礼囊括了婚丧嫁娶、农业生产、宗教祭祀和军事战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过,这些大都是传说,到底有多大可信程度,尚成为疑问从考古材料看,早在6000年前左右的中原,便有礼的萌芽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在年代较早的一些考古遗址中,发现了礼仪性建筑的存在,如红山文化的“女神庙”遗址全国各地的考古发掘资料还表明,史前礼器如玉钺、石钺、玉琮、玉瑗等曾流行于我国东南和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

      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还发现大量的玉制随葬器这些玉制器上大都精雕细刻了以神人兽面像为主题的纹饰,增添了神秘的气氛其中玉琮是一种外方内圆、柱形中空、饰以动物纹样的玉器,在祭祀供奉天地,可以实现沟通天地的功能其中的玉璜所刻兽的图案,狰狞恐怖,给人以威吓的神秘感,显然也是具有宗教祭祀性质的礼器与中原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相一致,中原礼文化也是在吸收、凝聚了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众多的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陶寺遗址不但已经充分显示了一个金字塔那样的社会分层显著的等级结构,而且它所呈现的“礼”的雏形还反映出吸纳四方文化因素的特点流传甚广的“绝地天通”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国语·楚语》记观射父之言,说在颛顼之前,“民神杂糅”,人人皆可通神,人人都可以打着神的旗号从事活动,对部落首领的权威是一个威胁这是原始宗教盛行时的状况,而且是和范围狭小的氏族制度相适应的而当社会组织已出现范围较大的部落联合体以后,仍然是人人都能通神,传达神的意志的话,必然影响联合体的统一意志统一行为豏 于是,颛顼派重与黎两人(或神)“绝地天通”,分天地之序,神属天,民属地,天地神人,“罔有降格”(《尚书·吕刑》)把人们自由地交通天地鬼神的权利剥夺了,神意通过人间特有的代言人传达给普通部落成员。

      新的行为规范——礼借助于已被垄断了的神力迅速建立起来这样,礼的制度由此而决定地产生了豐夏商礼制虽然已经存在,但还不完备夏由于剛刚脱离氏族社会,礼制淳朴,故其礼治思想以氏族社会的“忠”为尚,既强调下事于上,又强调上尽力于下,还带有氏族民主的痕迹到了商代,阶级分化十分显著,统治者更注重礼制的阶级内容,卜辞中随处可见各种祭祀之礼这些“礼”在商代虽已制度化,但并未形成整齐划一的礼的规范商代的“礼”还寓于祭祀礼以及其它礼仪之中,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商代礼制以森严的等级制为核心,礼治思想则以“敬”为尚下对上是“尊而不亲”,统治者的统治手段严酷,“先罚而后赏”虽然,在个别地方也讲“德”“礼”,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制度礼”到西周,特别是周公制礼作乐,才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制为主体的礼制体系二、周公的礼治思想体系礼治是指以礼乐治理天下的政治理想及相应的思想观念,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在夏商时代已出现,经过周公制礼,以礼乐治国平天下,在西周得以更加完善周公的礼治思想自成体系,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惯、舆论等各个方面,前集夏、商之大成,后开封建之先河,既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族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周公等周初的统治者可以说是把礼治放在第一位,当作治世之本,中国后代的政治家与思想家几乎都将其视为宝库,言必称周公概而言之,“礼治”思想体系是一个以道德为理想,以礼制、礼仪为规范,以教化、刑罚(即古人说的礼、乐、刑、政)为手段,对国家进行综合治理的思想体系,它既是夏、商礼治思想的总结,又是西周礼制的实践,其特点在于维护“亲亲”“尊尊”为主线,同时又涉及神权、传统习俗等各方面的内容周公为政主要是制礼作乐,创立礼乐制度,开创了礼乐文化的先河,对中国文化贡献深巨关于周公在礼治上的实践,史传有“周公制礼”之说尽管后人对周公制礼的具体情况素有争议,但人们从未怀疑过它的真实性至于周公所制之礼,是否就是后来流传的《周礼》,历来争议颇多笔者认为,此书虽不能说是周公所亲订,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周公制礼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从《周礼》中把握周公礼治思想的基本面貌除《周礼》以外,大约产生于战国至汉初的《礼记》一书,虽不是西周时期的作品,但其中也保存了较为丰富的西周礼乐制度和礼治思想的资料,同样是我们研究周公礼治思想的重要文献周公“制礼作乐”,是在他的主持下,对上古、夏商礼制进行损益,整理、补充,厘订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周公辅佐成王平定武庚、管叔、蔡叔叛乱,营建东都洛邑,创立礼乐制度,奠定了周代国家的基础周公在上古,特别是夏商礼制的基础上“监于二代”,形成了“郁郁乎文”的礼制体系,其核心是理顺社会等级,使之制度化,并贯彻到一切社会政治生活之中《礼记·明堂位》说:“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其目的当然是通过礼制实现礼治,增强统治集团凝聚力,保证社会秩序《尚书大传》也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卫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可见,“制礼作乐”是现实政治的迫切需要,礼制所规定的不少规范,实质上具有法律甚至根本法的性质,是“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记·曲礼上》)的依据;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隐公十五年》)的重大作用礼制的建立,就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王国维强调:“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豑 通过礼制保障使统治集团上上下下合乎伦理道德,成为“道德团体”周礼经过不断充实、发展,形成了逻辑严密、名目繁多的复杂的礼制体系正如《礼记·曲礼上》說:“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可以看出,周礼是一种包罗非常广泛的综合性的社会规范,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教育、宗教、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法律规范、道德规范、风俗惯例、礼节仪式都是周礼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周礼中始终贯串着一些基本原则,即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成为礼制的精髓《礼记·大传》云:“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亲亲”指家族内部的人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必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尤其是儿子必须孝顺父亲,即所谓“亲亲父为首”;子弟必须孝顺父兄,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分封和任命官吏必须“任人唯亲”,使亲者贵、疏者贱,并按嫡长继承制代代世袭下去尊尊”指地位低的人必须尊从地位高的人,尤其是要尊敬和服从作为天下大宗的天子和一国宗主的国君,即所谓“尊尊君为首”;严格上下等级秩序,不得僭越,不许犯上作乱。

      长长”指小辈必须敬重长辈男女有别”指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和同姓不婚其中最基本的是“亲亲”和“尊尊”亲亲”是宗法原则,“尊尊”是等级原则亲亲父为首”,旨在维护家长制;“尊尊君为首”,旨在维护君主制二者都是为巩固宗法等级制服务的在西周宗法制度下,“亲亲”和“尊尊”是相互结合的亲亲”的原则是“尊尊”原则的基础,坚持前者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后者这些基本原则指导下的礼制旨在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对此王国维说:“凡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者,以为民也,有制度典礼以治……使天子、诸侯、大夫、士各奉其制度典礼,以亲亲、尊尊、贤贤,明男女之别于上,而民风化于下,此之谓‘治;反是,则谓之‘乱豒 周公按照这套亲亲、尊尊、贤贤、男女之别的宗法原则制订的礼制来治理国家,这就是“以礼治国”的礼治,也就是后来儒家创始人孔子以西周为典型所概括的“为国以礼”的“礼治”通过“礼治”,使礼制的形式与内容互为呼应,以发挥治国平天下的实际效果周公的礼制,既有血亲和睦的内容,又有维护等级威严的内容,目的是为了维护亲亲、尊尊的宗法制度礼治中“亲亲”与“尊尊”的统一,即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统一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政治关系有尊卑贵贱。

      周人以自然的人伦关系来确定尊卑上下的名分,使得这一等级制度罩上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表现出一种为后世所称羡的特点:既有森严等级,所谓“贵贱有等”,又有敬让和睦,所谓“礼让为国”然而,等级的差异并不是礼治思想的最本质的特征,部族的差异,阶层的差异才是礼治思想最本质的特征,这就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它不但是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而且是西周立法、司法的重要依据关于这两句话自古以来的解释层出不穷代表性的如郑玄注:“为其遽于事,且不能备物;不与贤者犯法,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普通老百姓整日忙于劳作又没有财物,没有条件讲礼;而大夫作为贤者犯法不按刑书定罪,而是通过八议轻重来处置什么是八议轻重?郑玄没有解释,孔颖达引《周礼》“一曰议亲之辟,谓是王宗室有罪也二曰议故之辟,谓与王故旧也三曰议贤之辟,谓有德行者也四曰议能之辟,谓有道艺者也五曰议功之辟,谓有大勋立功者也六曰议贵之辟,谓贵者犯罪,即大夫以上也七曰议勤之辟,谓憔悴忧国也八曰议宾之辟,谓所不臣者,三恪二代之后也孔颖达进一步解释“礼不下庶人”说:“庶人贫,无物为礼,又分地是务,不服燕饮,故此礼不下与庶人行也《白虎通》云:‘礼为有知制,刑为无知设。

      礼谓酬酢之礼,不及庶人,勉民使至于士也故《士相见礼》云‘庶人见于君,不为容进退走是也解释“刑不上大夫”说:“制五刑三千之科条,不设大夫犯罪之目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