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金市民航绿色发展项目企划书【范文模板】.docx
134页泓域咨询/瑞金市民航绿色发展项目企划书瑞金市民航绿色发展项目企划书xx有限责任公司目录第一章 背景、必要性分析 8一、 深入开展民航污染防治 8二、 基本原则 10三、 发展基础 11第二章 市场分析 14一、 主要目标 14二、 全面提升绿色民航科技创新能力 14三、 加快完善绿色民航治理体系 15第三章 项目基本情况 20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 20二、 项目建设地点 20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 20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 21五、 建设背景、规模 23六、 项目建设进度 23七、 环境影响 24八、 建设投资估算 24九、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4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25十、 主要结论及建议 26第四章 产品方案分析 28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28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 28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 28第五章 建筑工程方案分析 30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 30二、 建设方案 30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 31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31四、 项目选址原则 32五、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33第六章 发展规划 34一、 公司发展规划 34二、 保障措施 40第七章 SWOT分析 42一、 优势分析(S) 42二、 劣势分析(W) 44三、 机会分析(O) 44四、 威胁分析(T) 45第八章 运营管理模式 53一、 公司经营宗旨 53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 53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 54四、 财务会计制度 57第九章 人力资源配置 61一、 人力资源配置 61劳动定员一览表 61二、 员工技能培训 61第十章 环保分析 64一、 编制依据 64二、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65三、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68四、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68五、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69六、 环境管理分析 69七、 结论 71八、 建议 71第十一章 建设进度分析 73一、 项目进度安排 73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 73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74第十二章 劳动安全生产分析 75一、 编制依据 75二、 防范措施 77三、 预期效果评价 83第十三章 技术方案 84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 84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 86三、 质量管理 87四、 设备选型方案 88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 89第十四章 原辅材料供应、成品管理 90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 90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 90第十五章 项目投资计划 92一、 投资估算的编制说明 92二、 建设投资估算 92建设投资估算表 94三、 建设期利息 9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94四、 流动资金 95流动资金估算表 96五、 项目总投资 9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97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9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98第十六章 经济收益分析 100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 100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10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10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10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104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0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106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107五、 偿债能力分析 107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109六、 经济评价结论 109第十七章 风险评估 110一、 项目风险分析 110二、 项目风险对策 112第十八章 项目招标、投标分析 115一、 项目招标依据 115二、 项目招标范围 115三、 招标要求 115四、 招标组织方式 116五、 招标信息发布 119第十九章 项目综合评价 120第二十章 附表附录 122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122建设投资估算表 12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124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125流动资金估算表 12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12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12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12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129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13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131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132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
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第一章 背景、必要性分析一、 深入开展民航污染防治以提升机场区域环境质量为重点,推动各机场完善机场牵头、驻场单位积极参与的污染防治联合工作机制,构建民航大气、噪声、污水、固废等污染协同防治格局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适时发布机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推广目录依法推进机场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建设,鼓励机场编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促进机场基于大数据、5G等新技术提升机位分配智能化水平,加快跑滑设施和程序改造升级,有序推进单发滑入、电动滑行等技术应用,减少飞机滑行排放持续深入推进机场运行电能替代,安全高效使用电动设施设备,减少航空煤油和汽柴油消费到2025年,机场场内电动车辆设备占比达到25%以上,汽柴油消费占比力争降至5%以下,机场场内充电设施与电动车辆设备数量比不小于1∶3,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以上机场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替代设备使用率稳定在95%以上加快淘汰机场场内老旧车辆设备,持续开展场内燃油车辆设备尾气治理督促北方及高高原地区机场供热系统改造,有序淘汰燃煤锅炉,因地制宜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应用,实现煤炭消费稳中有降鼓励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以上机场有序推进陆侧综合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优化改造,提升运行和衔接效率。
加强航空器噪声污染防治加强部门协同,推动完善航空器噪声治理相关法规标准建设,依法依规推进航空器噪声污染防治研究构建以用地相容管理和运行程序优化为重点的航空器噪声治理体系,重点开展噪声监测体系和基础能力建设,研究建立监测结果发布机制到2025年,全国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以上机场基本具备航空器噪声事件实时监测能力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海南等地区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机场率先开展航空器噪声治理试点工作,严格管控不达标航空器运营深入实施节水行动大力开展民航节水控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大幅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机场因地制宜开展智能节水系统与污水收集处理回用等设施建设改造,加强管网漏损排查与控制开展节水型机场和民航公共机构示范,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到2025年,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以上机场再生水利用率力争达到20%以上,单位旅客综合水耗五年均值力争控制在60升以内推动开展绿色除冰雪行动,加强除冰雪废液资源化利用,探索超疏水等先进技术在民航除冰雪领域应用系统开展固废治理加强机务维修过程的废矿物油与含废矿物油危险废物的规范化管理,降低废弃油污对环境影响。
实施民航塑料污染治理行动,严格管控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使用,到2025年,民航机场和航班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消费强度较2020年显著下降鼓励航空物流企业加强航空集装器、托盘等标准化装载单元器具循环共享,提高货邮包装回收利用推动民航机场、公共机构进一步规范垃圾分类收集、储存和运输,积极参与所在地“无废城市”建设,提升垃圾社会化、专业化处理能力促进生态系统质量改善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强化机场生态选址,依法依规开展机场等民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严格管控可能危害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等的民航运输及相关建设活动在确保民航飞行安全前提下,鼓励开展机场生态防鸟技术研究与应用鼓励民航企业以生态补偿方式积极参与青藏高原、黄河、长江等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探索投资生物质能源和经济林等生态产业,促进我国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提升二、 基本原则坚持全面系统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实现民航安全、绿色、效率、服务相统一坚持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民航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手发力,加大技术、政策、管理创新力度,增强民航绿色发展动力和活力,逐步实现可再生能源替代,不断提升行业绿色发展上限,拓展行业发展空间。
坚持效率优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高民航全要素生产率,推进民航能源资源结构优化、精准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推动民航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坚持开放融合着力推进民航行业与绿色环保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绿色民航有效供给立足国情和民航发展阶段,统筹做好航空减排对外斗争与合作,为全球民航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三、 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民航行业节能降碳能力不断增强,打赢蓝天保卫战阶段性任务目标圆满完成,参与全球航空环境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和成色更加鲜明强度指标历史最优运输航空单位周转量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稳中有降,2019年分别达到0.285千克和0.898千克,为历史最优,在全球主要航空大国中处于领先机场电气化率接近60%,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应用,2019年每客能耗较基线(2013-2015均值)下降15.8%,每客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历史最优,较基线下降28.8%专项行动成效显著民航打赢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场内电动车辆占比快速提升至16%,飞机APU替代设备安装率、使用率接近100%,累计节省航空煤油40余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空气污染物排放分别约130万吨和4800吨。
运输机队结构持续优化,平均机龄不足8年,有力支撑燃效水平提升空管运行保障能力稳步提升,航行新技术应用不断加强,使用临时航线五年累计节省航油约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4万吨加注国产可持续航空燃料航班完成商业首飞新建机场垃圾无害化及污水处理率均超过90%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民航环境治理体系初步建立,行业绿色发展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升成立民航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智库)、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环境保护委员会、中国机场协会能源管理专业委员会等专业机构,绿色民航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制定实施《关于深入推进民航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中长期民航绿色发展工作作出总体部署绿色民航标准体系和考评体系逐步建立,制定实施《民用航空飞行活动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管理暂行办法》《绿色航站楼标准》《绿色机场规划导则》《民用机场绿色施工指南》《民用机场航站楼能效评价指南》《航空承运人不可预期燃油政策优化与实施指南》等规范和标准民航能耗统计与报告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效能增强向国际民航组织提交《中国民航绿色发展国家行动计划》,分享中国实践和经验建设性参与国际航空减排谈判与磋商,为建立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机制作出重要贡献。
履行国际承诺,高质量完成中国国际航空飞行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国家报告、中国航空飞行活动二氧化碳排放责任主体清单、核查机构清单等材料编制和向国际民航组织提交工作国际交流合作更加务实有效,组织开展中欧民航绿色发展合作培训、中美绿色航线合作研究,推动建立发展中国家绿色民航专家协调机制与此同时,民航绿色发展基础尚不牢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