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心理学史整理.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j****9
  • 文档编号:46256943
  • 上传时间:2018-06-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经验主义经验主义: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 基础通常指相信现代科学方法,认为理论应建立于对于事物的观察,而不是 直觉或迷信意即通过实验研究而后进行理论推导优于单纯的逻辑推理经验 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亚里斯多德、托马斯·阿奎纳、托马斯·霍布斯、弗兰西斯·培根、约翰·洛克、乔治·贝克莱和大卫·休谟经验主义一词原本意指古希腊医生的经验,拒绝一味接受当代的宗教教条,而是依照所观察到的现象为分析依据经验主义首先在十七世纪由英国人洛克系 统性的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原本是一块白板,而是经验注记其上根据经 验主义者的观点,经由感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归纳或演绎,才能铸成知 识在哲学发展上,经验主义一直和理性主义作为对比近代的欧陆理性学者 也倡导利用科学方法去取得实际经验;而洛克也认为超自然的知识(如宗教神 学)必须单独借由直觉或推理才能取得温和的经验主义认为,所有的意识观念均来源于知觉,但同时也承认意识的机 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官能)是内在的能力洛克指出,人的适应是先 天就有的,人的心灵本来像是一张白纸,在它上面并没有任何天赋的标记或理 念的图式至于各种观念和知识是怎样写在这张白纸上,进入人的心灵之中的 问题,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 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 维,公开宣称不仅意念的内容,而且意念的整个过程都不可能存在内部能力, 而只能是习得的2、形质学派形质学派:他们在形、形质上有着特有见解,他们认为:形、形质的形成既 不是感觉的复合,也是不是如马赫所说形式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是由于意动, 才使形、形质呈现出来形质学派的初衷是对元素主义进行反驳,他们仅想提 供一种新元素,而不想提供一种全新的观点,因而他们的观点一方面受到了元 素主义的反对,另一方面又遭到了格式塔心理学家的批驳,最终不得不归于失 败但是形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形质概念与理论根据,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学派 的贡献在知觉理论上,形质学派乃是由元素主义向格式塔心理学过渡的桥梁3、3、格式塔学派格式塔学派:又称为完形学派,其产生的哲学思想渊源是:一、康德的先验 论;二、胡塞尔的现象学格式塔心理学家主张采用直观的方法去研究直接经 验,这种经验不带有任何前提,既不分析为元素又不进行人为的抽象,它是不 偏不倚的、毫无约束的中立经验并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 于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惠特海默、苛 勒和考夫卡是其主要代表人物在格式塔思想的影响下,心理学工作者开始有条不紊地系统地研究了动机、人格和社会心理学问题;格式塔的一些概念及研 究成果已成为心理学理论体系及教科书中极富生命力的组成部分4、现象学现象学:现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派别,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运动或方向, 是由胡塞尔主张用自然观察去研究纯粹的意识,他认为现象学谈论感觉、判断、 感情等,只是谈及它们所属的先验的无条件的普遍性,而且只是作为纯粹行为 的个别性来谈论的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如何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凭直 觉来发现本质的一种方法它包括三个方面:观察的主体;观察的对象,即呈 现于自己意识中的一切东西;观察的方式,即直觉5、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70 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 20 世纪的美国成为 一种主流思潮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 、 “行 动”和“效果” ,它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 ,把“知识” 归结为“行动的工具” ,把“真理”归结为“有用” 、 “效用” 、或“行动的成功” 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 行动提供信念。

      代表人物:皮尔士:詹姆士:杜威6、实效主义实效主义:是皮尔斯在提出了实用主义( pragmatism)之后,认为实用 主义已经被世人所误解的情况下提出的,更为强调其初衷的表达实效主 义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实效主义的意义理论概念的内容是由其效果决定的在实效 的原则下可以将当时哲学界中毫无意义的概念或者理论争议剔除,这样就 可以厘清各种概念,使得概念清晰,将不同的概念惯以不同的名词,就可以重新建立哲学体系第二,实效主义的实效方法 ——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事物的概念是由其 效果决定的,那么,这些方案也是有其效果决定的,改造世界的方法就是这 样的步骤:确定目标,假设各种方案,理性推测各种方案的后果(意义理论) ,选择那种预期后果接近目标的方案,在实践中检验各种方案的实际后果是 否真的实现目标,再修正方案,行动以实现目标实效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实现如何使得理性认识实现理性目标实效 主义强调形式,而实用主义更强调内容大体上可以说,实用主义强调有用 就是真理,后来主要是在詹姆斯哲学中发展而实效主义强调确定目标,假 设方法,推测方法的后果,选择方法,行动检验方法,行动实现目标,主要 在杜威的探效逻辑( logic of inquiry)中发展。

      7、心理学发展与一般的人文学发展的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思维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有两个渊源,一是哲学,一是实验生理学心理学的起源是哲学,在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后,心理学正式被承认是 一门科学心理学在成为一种学术建制之初,就是以研究物,而不是以研究人的 科学为理想模型的尽管在同一时期, 狄尔泰曾经强调了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 和研究人的精神科学的基本区别, 但是心理学却被冯特和艾宾浩斯等人定位于 自然科学科学主义在心理学中开始蔓延, 人本主义思想受到抑制人文主义 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研究应以人为中心,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从而恢 复了人在心理学研究中应有的地位; 其次, 人文主义心理学坚决主张心理学研 究应以问题为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就会扩大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因为凡是对个 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从而使心理学研究的视 野更宽广, 研究的内容更贴近人的现实生活; 再次, 人文主义心理学重视社会 文化历史条件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把人的心理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 进行研究, 对于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人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精神分析学派和社 会文化历史学派都比较重视人文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

      人文主义心 理学过分反对心理学的客观化倾向, 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个人价值、体验, 使心理学研究陷入“无法考证”的尴尬境地人文主义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注 重以理解、直觉取代客观的试验和测量, 过分夸大情绪、需要等非理性的主观 体验, 使心理学研究结果缺乏可靠性并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心理学两种在 社会科学与人文主义两种文化的冲突使得心理学家得以从不同的侧面对心理学 进行多维度研究, 为新的理论和观点的出现提供了契机,从而促进心理学的繁荣 现代心理学所需要的是一种开放的态度, 一个站在人文科学基础上的以理解经 验世界为基本目标的多元化科学模式 人文社会科学的常规发展是一种量的变化,在维持原有理论大框架的状态 中,理论取得某些新的进展其革命性发展是一种质的变化,新的理论对旧理 论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理论框架作了根本性的改变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五 大趋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文化背景,主导价值取向,主要思维方式、 社会实践功能,以及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它们既是对20世纪人文社会科 学发展经验的总结,更是立足于20世纪末叶对未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走向的预 测五大趋势分别处在一个特定的层面,并按照层次高低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深刻联系。

      心理学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关联表现为:第一,从人文社会科学发 展史看,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两者在科学价值取向上的对立,影响了人文社会科 学众多学科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科学选择,影响了研究 成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许多人文社会科学之所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不论研 究者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是同样的观念态度和思路方法,在不同层面上有所 沟通和融合密切相关的第二,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需求看,当今时代 的前沿课题同时困扰着心理学研究者和人文主义者,从客观上要求两者的合作, 而心理学的自身发展也迫切要求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 叉融合8、精神分析不仅是心理学的理论,更多的是关于人的哲学和人的理念,请谈谈 你的理解: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但它又不同于其他流派,它 起源于精神病的治疗实践而非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研究精神分析正是从对精神 疾病的分析和治疗中形成了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解释早期弗洛伊德这两个具有语言学色彩的模型: 描述模型和动力模型在描 述模型中, 弗洛伊德阐释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由于无意识的难以描述, 弗洛伊德从修辞学中移置了一系列的隐喻。

      在动力模型中, 主要是描述一种心 理能量的流动弗洛伊德认为, 紧张产生了就需要释放, 释放是一种不自觉的 行动这个模型强调无意识能量的流动是未被主体意识到的确定动力无意识 模型特性的最主要活动是压抑能量的流动是由压抑产生的, 当无意识的欲望 受到过大压力, 就会“寻找一个出口”,发现宣泄的途径, 来减轻和释放紧张, 达到平衡在无意识中紧张产生了, 为了维持平衡和稳定, 就要寻求释放而进 入意识系统模型是弗洛伊德在20 世纪30 年代用来表述他的心理“三重”模 型的术语 拉康关于辩证模型的坚决主张, 存在于意识与无意识、主体与客体、欲望 与满足、张力与平衡之间拉康把黑格尔“主奴关系”这一哲学范例移置到对 无意识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阐释中意识可以替代“主人”,无意识可以替代 “奴隶”意识在精神生活中是作为主人出现的, 它被承认并似乎决定精神活 动同时, 无意识像一个被压抑的奴隶拉康从不同角度对幼儿心理性欲发展 提出了三个概念: 需要、需求和欲望与人的发展大体一致的三个阶段和领域: 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象征界的概念是欲望, 是成人身份的等同物, 更具 体地说就是语言结构本身个体必须进入语言这一领域才能成为说话的主体, 才能说我￿, 才能使我表明自己具有稳定的特性。

      拉康所研究的是婴儿怎样获 得我们称之为“自我”的这一幻象, 他的镜像阶段理论描述了这一过程弗洛 伊德和拉康认为幼儿是一种滴状物( blob) , 没有自我感, 也无认同能力, 更 无法感知自己的身体本身就是内在的统一整体幼儿受需要的驱使, 需要食物, 需要舒适和安全, 也需要变化这些需要由客体提供, 容易得到满足 在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 幼儿必须与母亲分离以独立的身份进 入文明社会这一分离需要某种损失;当知道自己与母亲之间存在差别并成为个 体时, 儿童便失去了过去存在的原始的整体意义(如安全) , 于是出现了构建精 神分析理论的悲剧因素: 成为文明社会的人必须从根本上丧失原来的统一整体 或无差别这一与他人(特别是母亲)的融合状态根据拉康的观点, 没有获得这 样的分离、只有容易获得满足的需要、缺乏辨别自己和满足需要的客体之间存 在差异能力的幼儿存在于实在界在实在界, 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 没有丧 失、没有匮乏, 也没有语言 对拉康而言, 知识系统也试图寻找并得到某种终极的一致而不是与此相反的、 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破裂和崩溃正是这种统一、和谐一致的理想、希望和期待 强烈地吸引了人类的注意和努力。

      但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将被证明只不过是 “偏执狂式的知识” 拉康及他的镜像理论表明: 笛卡儿式的主体不再能够自 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 相反, 该主体反而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拉康的镜像阶段其理论意义远远不止在心理分析的小圈子对拉康来说, 他要 更进一步对自我的本质、人类身份的建构以及人类知识的特征做些形而上的哲 学思考9、哲学预设与心理学流派的关系:9、1 哲学预设与心理学产生哲学预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