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基于区域差异特征区域发展政策选择.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05311875
  • 上传时间:2021-10-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1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基于区域差异特征区域发展政策选择摘要:笔者通过对我国“十五”时期区域差异特征的深入 分析,认为由于计算口径和生活费成本的影响,各地区名义 收入和实际收入存在明显的差异,城镇居民的收入差异小于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偏 低本文认为,“十一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应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缩小区际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促进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社会发展的公平化关键词:区域差异特征;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一体化; 社会发展公平化一、“十五"期间我国区域差异特征分析党的十七大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目 标,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必须了解我国“十五”期间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对我国区域差异的特征有一个准 确的把握一)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区域差异小于按户籍人口计算 的区域差异表1反映我国2001年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在前9位的地区和后9位的地区前9位地区均在东部 地区,后9位绝大部分在西部地区人均GDP反映的区域差 异是非常大的贵州省的人均GDP不到上海市的1 / 12,仅 相当于浙江省的不到1 / 5,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8.5% 如果以常住人口为基础计算各地区的人均GDP,区域差异会 显著缩小。

      我国从2004年开始逐步以常住人口为基础计算 人均GDP,计算方法的改进,使用人均GDP衡量的区际差异 显著缩小表1中2005年的数据充分考虑了各地区流动人 口的变动2005年,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区域差异明显缩小, 上海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从4. 97倍缩小为3. 67倍,上 海与贵州人均GDP的比较,也从12. 91倍降为10. 19倍二)城镇居民间的收入差异小于农村居民间的收入差 异,城乡差异过大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从家庭和个人来反映区际 差异的重要指标2001年一 2005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相当于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 3倍 左右,浙江省相应指标是贵州省的近2倍(1. 92-2. 00倍) 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约 80%(79. 5%~77. 68%)2001年一 2002年部分西部省区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西藏)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广 西、云南、重庆、新疆)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 量,西部大部分省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并不大与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异比较,各地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2001年〜2005年,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西藏和贵州与上海比较,仅相当 于上海的不足1/4;西藏、贵州与浙江比较,农民人均纯收 入仅相当于浙江的1/3;西藏、贵州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其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2002年,西藏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西藏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的18.1%,贵州是25. 1%, 2005年,相应的 指标是22. 0%和23. 0%西部部分省区如此大的城乡差距, 我们对以往的区域发展政策必须进行深刻反思缩小西部省 区巨大的城乡差距是我国今后时期区域发展政策要着力解 决的战略性问题三)城镇居民名义收入差异大于实际收入差异用人均货币收入衡量不同区域的差异,往往是以不同区 域与人民生活相关的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不存在差异(至少是 差异比较小)为假定前提的但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 不仅非贸易品(一般服务业和建筑类产品)存在很大的价格 差异,即便贸易类商品(制成品、原材料和农产品)由于运输 成本和区际间的各种贸易障碍的存在,各地区的价格仍然存 在显著的差异一般来说,发达地区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教育、医疗费用以及住房价格等都显著高于不发达地区同 一数额的货币,购买一篮子商品和劳务,在不同地区会存在 显著的差异仗0建国,2004)。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和 地区,非贸易品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一半以上的份额由 于非贸易品的不完全流动性(一般服务产品)或不可流动性 (如建筑物),国与国之间同一非贸易品价格水平存在重大差 异对于一般性的服务业而言,大都属于技术进步相对较慢、 劳动密集的行业由于国与国之间一般劳动力流动受到的种 种限制,不同国家因收入水平的不同而形成一般服务业产品 价格水平的显著差异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不可流动性,发 达国家和地区土地价格和住房价格一般大大高于发展中国 家和地区(保罗•克鲁格曼,1998) o非贸易品价格偏高的现象在大国的不同区域内同样是 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杰弗里•萨克斯,1997) o区域经济 学的研究表明,在一国的不同区域之间,发达的大都市区的 常住居民在享受高货币收入的同时,高房价、高租金和各种 高服务性收费,基本生活费用的支出大大高于其他区域反 过来,高生活费支出又提高了在大都市生存的成本,要求相 应支付较高的工资(埃德加• M.胡佛,1990;周起业,2002) o收入水平高,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贸易品部门生产率水平 高以上海市为例,2003年上海市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 有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之首,相当于全国平 均水平的2.01倍。

      与上海经济的高增长、制造业的高生产 率、城乡居民的高收入相对应,上海市非贸易品的价格也大 大高于全国其他省区,特别是和土地相关的建筑类产品的价 格1993年以来,上海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每年比 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个以上百分点,其中非贸易品价格的上 涨起到了主要的拉动作用住房价格发达地区明显高于不发 达地区,2004年,上海的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大约是呼和浩特 住宅平均销售价格的4倍以上上海房价与全国平均房价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上海人均 货币收入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货币收入的差异受房地产销 售价格和租金的影响,以及名义货币工资水平较高的影响, 上海服务业的价格会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这在相当程度上会 影响上海市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最大 项目仍然是食品支出与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和消费支出存在很大差异的状况相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 数的差别却比较小以上海为例,2004年以前,上海市居民 的恩格尔系数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上海市居民的人均 可支配收入2001年〜2004年,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8、 1.72、1.75和1.77倍本人的研究表明,除了消费结构的 部分差异,如上海市居民在外就餐、香烟和水产品支出较多, 食品价格高是一个基本的原因。

      食品价格高又是与大城市的 土地的稀缺性以及高劳务成本密切相关的高租金和高劳务 成本是解释上海市食品价格高的重要原因(刘建国,2006) o我国各地区城镇最低工资水平存在较大的区际差异, 2005年7月我国35个大中城市市区平均最低工资为486元/月,上海、深圳最高,均为690元, 兰州最低仅340元,高低相差1倍以上以往人们更多地是 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来解释最低工资水平的 差异,但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区基本生活费 用和价格水平的差异各地区在设定最低工资和最低社会保 障水平时,相当程度是通过保障本地区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 一篮子商品和劳务来确定的,相关商品和劳务在不同地区差 异并不显著,但由于价格水平的差异,购买大致相同的一篮 子商品和劳务支付的货币金额不同江小涓等人(江小涓, 2005)的研究表明,用购买力平价来粗略地测算,深圳和上 海的价格指数分别为1.43和1.45,兰州的价格指数仅为 0.6o也就是说,兰州市居民用1元钱买到的商品或劳务, 深圳和上海市居民必须支付2.4元钱用最低工资除以价格 指数,兰州市用实际收入表示的最低工资提高到567元,而 上海和深圳用实际收入表示的最低工资为476元和483元, 仅为兰州市的85%。

      四)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低联合国的年度报告“人类发展报告”用人类发展指数 衡量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01年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 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人口教育和预期寿命等指标 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还缺乏系统的反映各地区的 人类发展指数但运用与人类发展指数相关的指标仍然可以 用来反映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1990年〜2000年,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人均预期寿命全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西部和中部经济 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有4个省区(广西、安徽、四川和宁夏) 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其余省区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 1990年〜2000年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动来看,全 国平均增加值为2.85岁,西部过半省区的增加值高于全国 平均增加值其中,内蒙古为4. 19岁,四川为4.87岁,西 藏为4. 73岁,青海、宁夏、新疆分别为5. 46岁、3.23岁和 4.82岁云南、贵州和甘肃诸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值 分别为2.0、1.67和0.23岁,这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值上 述指标,一方面说明我国自90年代以来的区域发展政策已 取得明显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内部本身的发展 差距仍然比较大,甘肃省在10年内人均预期寿命基本没什 么变化,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2002年全国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比重为 11.63%,西部地区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比 重,除广西、重庆和新疆外,其余9省区均明显高于全国水 平宁夏和贵州比全国平均值高6〜7个百分点,云南、甘 肃和青海比全国平均值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西藏高出32 个百分点中部的安徽、湖北,东部的江苏、浙江和福建相 应指标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反映这些地区内部、特别是城 乡之间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异令人忧虑的是,2002 年〜2005年,贵州、安徽、四川、西藏和宁夏等5个省区, 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比重仍然继续上升,甘肃和青海两省的 比重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集中在西北和西南 地区甘肃、西藏、贵州和云南诸省区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 改善这些地区的生存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移民政策,是 西部开发战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国作为区域经济大国, 各省级行政区内部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在我 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区域发展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 重视缩小各地区内部的发展差异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选择区域差异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典型表现形式,我国 各地区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仍然存在很 大的差异,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今后仍会长期存 在。

      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缩 小,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和社会发展的公平化在对我国区域 发展战略和政策总结以及“十五”计划期间区域差异特征 分析的基础上,“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应 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建立统一市场,形成合理的区际分工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和区域间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上形成较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 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达到各 地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经济效率的最优和总产出水平的最大 化各地区劳动力跨区域择业的自由和人口跨区域流动的自 由应该得到充分保护,这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缩小区域间 收入水平差异,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重要和有效的途 径劳动力和人口从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流向资源承载力较 高区域,从中西部的乡村向城市的转移、特别是向东部发达 区域城市的转移,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客观要求二) 缩小西部地区之间城乡发展差异我国各区域城镇居民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异,如果考虑区 际间生活费成本的因素,实际收入的差异并不大我国区域 间显著的收入差异,主要表现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我国最不 发达的西北、西南部分省区巨大的城乡收入差异。

      政府的区 域发展政策应有利于缩小各地区内部的差异,统筹区域发展 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