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章章典型零件的加工.ppt
34页第十一章 典型零件的加工第一节 轴类零件的加工一.概述1.轴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特点功用——支承传动件、传递扭矩或运动、承受载荷,一定的回转精度结构——回转体零件,长度大于直径光轴、阶梯轴、空心轴、异形轴(曲轴、凸轮轴、偏心轴和花键轴等)刚性轴(L/d≤12) 挠性轴(L/d>12)圆柱面、圆锥面、端面、沟槽、圆弧、螺纹、键槽、花键、其他表面,,2.轴类零件的技术要求——按功用和工作条件直径精度——IT6~9级,可达IT5级几何形状精度(圆度、圆柱度等)——公差的1/2,1/4相互位置精度(同轴度)——0.01~0.03mm ,0.001~0.005mm表面粗糙度——Ra0.2~0.8μm,Ra0.8~3.2μm热处理(表面淬火、渗碳淬火等),动平衡,探伤,过渡圆角,,3. 轴类零件的材料及毛坯一般轴类——45钢,正火、调质、淬火中等精度和转速较高——40Cr等合金结构钢,调质和表面淬火高精度轴——轴承钢GCr15、弹簧钢65Mn,调质和表面淬火高转速和重载荷——20CrMnTi、20Cr,38CrMoAl,渗碳淬火或氮化,,结构复杂(曲轴)——HT400、QT600、QT450、QT400一般轴——棒料重要轴——锻件大型、结构复杂轴——铸件单件小批生产——自由锻;成批大量生产——模锻,,二.轴类零件的外圆表面加工1.外圆表面的车削加工(1)车削外圆各个加工阶段——粗车、半精车、精车、精细车(2)细长轴外圆表面的车削——长径比(L/D>20)1)车削特点 ①刚性差,易弯曲变形和振动②热膨胀,弯曲变形③刀具磨损大,,2)先进方法 ①一夹一顶,用φ4钢丝,避免弯曲力矩②弹性顶尖,避免受热弯曲变形③跟刀架,提高刚度,仔细调整则④大主偏角车刀,κr =75°~93°⑤反向进给切削,减少弯曲变形,,2.外圆表面的磨削加工粗磨——IT8~9级,Ra0.8~1.6μm精磨——IT6~7级,Ra0.2~0.8μm细磨(精密磨削)——IT5~6级,Ra0.1~0.2μm 镜面磨——Ra0.01μm,,(1)中心磨削 外圆磨床——两顶尖定位(2)无心磨削 无心磨床——自定位精度IT6~7级,Ra 0.2~0.8μm,位置精度不高,不能加工圆周不连续工件生产率高,可实现自动磨削,适合于大批量生产。
3)砂带磨削 砂带磨粒——磨削、抛光Ra 0.2~0.8μm,最高Ra 0.02μm,表面不烧伤弹性磨削,切削力小,适宜加工细长轴等零件设备简单,成本低,安全,生产率高,,,,(1)中心磨削 外圆磨床——两顶尖定位(2)无心磨削 无心磨床——自定位精度IT6~7级,Ra 0.2~0.8μm,位置精度不高,不能加工圆周不连续工件生产率高,可实现自动磨削,适合于大批量生产3)砂带磨削 砂带磨粒——磨削、抛光Ra 0.2~0.8μm,最高Ra 0.02μm,表面不烧伤弹性磨削,切削力小,适宜加工细长轴等零件设备简单,成本低,安全,生产率高,,,3.外圆表面的精密加工(1)高精度磨削——小于Ra 0.1μm精密磨削——Ra 0.1~0.05μm超精密磨削——Ra 0.05~0.025μm镜面磨削——Ra 0.01μm实质——磨粒微刃——等高性——参加磨削的磨粒多,微细切屑半钝化磨粒——摩擦抛光钝化期——挤压抛光,,,2)超精加工 油石—加压力—振动—纵向进给,工件低速回转——不重复轨迹①强烈切削阶段——压强大,油膜被破坏,切削作用强烈②正常切削阶段——压强降低,切削作用减弱③微弱切削阶段——压强更低,摩擦抛光作用④自动停止切削阶段——压强很小,形成油膜,切削作用停止磨粒摩擦抛光,交叉网纹——Ra 0.01~0.1μm,速度低,压力小,发热少,表面不烧伤, 不能纠正形状和位置误差,,(3)研磨研具—与加工面相对运动,磨粒、研磨剂—研去材料机械切削作用——磨粒—受压—刮擦和挤压—切除微细材料物理作用——磨粒局部压力大—高温、挤压作用化学作用——研磨剂—表面氧化变软,加速研磨运动较复杂—轨迹不重复,Ra 0.01~0.2μm提高尺寸形状精度不提高位置精度设备简便生产率低,手研劳动强度大,,(4)滚压滚轮或滚珠——加压—弹性和塑性变形降低表面粗糙度值(Ra 0.05~0.4μm),不提高形状和位置精度金属晶粒变细,纤维状—残余压应力—抗疲劳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高设备简单,生产率高,工艺范围广。
适用于塑性材料,,三.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1.车床主轴的加工工艺主要技术要求有:①支承轴颈A、B:圆度、圆跳动0.005,接触率≥70%,IT5级,Ra0.4②莫氏锥孔:圆跳动,近0.005,远0.01,接触率≥70%,Ra0.4,淬硬③短锥C和端面D:圆跳动0.008,Ra0.8,淬硬④配合轴颈:尺寸IT5~6级,圆跳动0.015⑤其他表面:定位轴肩与中心线的垂直度,螺纹与中心线的同轴度等材料45钢,毛坯为模锻件,大批量生产主轴加工工艺过程略,,,,(1)定位基准的选择最常用两中心孔——设计基准——基准重合一次安装中能多加工——基准统一(锥堵或锥堵心轴)——尽量减少更换次数支承轴颈定位——基准重合—磨锥孔——保证相互位置精度中心孔和支承轴颈——互为基准、反复加工的原则工艺过程实质——定位基准的准备和转换的过程,,(2)加工阶段的划分以主要表面(特别是支承轴颈)的加工为主,分:粗加工阶段——调质前的工序半精加工阶段——调质后到表面淬火间的工序精加工阶段——表面淬火后的工序,其它次要表面适当穿插其中(3)合理安排热处理工序毛坯锻造——正火——消除应力,改善切削性能粗加工——调质—提高力学性能,为表面淬火准备半精加工——表面淬火——提高耐磨性,,(4)加工顺序的安排先基准后其它、先粗后精、先主后次、穿插进行的原则:锻造→正火→车端面钻中心孔→粗车→调质→半精车→精车→表面淬火→粗、精磨外圆表面→磨锥孔,,(5)次要表面的加工安排通孔——调质、半精车后—减少弯曲变形,定位准确,主轴壁厚均匀花键、键槽——精车或粗磨后—免断续切削的振动,保护刀具螺纹——局部淬火后——淬火变形会影响螺纹和支承轴颈的同轴度,,(6)主轴锥孔的磨削专用夹具——保证加工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