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分析.docx
5页护理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分析 关键词 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运动功能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四大特点,大约有2/3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运动功能障碍,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肢体功能康复已引起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本文旨在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1月~11月住院的脑卒中病人76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其中男50例,女26例;脑出血20例,脑梗死56例年龄38岁~84岁,平均年龄岁,平均住院日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康复组接受常规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医疗护理常规医疗包括降颅压、保护脑细胞、营养神经,调节血压、活血化淤及防治并发症等治疗和护理 1.2 康复训练方法 1.2.1 良肢位:保持肢体处于正确、良好的姿势和体位,可防止患肢挛缩和关节脱位变形,定时变换体位使肢体处于舒适状态有助于并发症的预防分别采用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由于可诱发异常的姿势反射故只作为一种过渡体位。
故尽可能采取患侧卧位 1.2.2 康复训练方法:首先根据功能评定量表,制定康复目标被动运动的范围为双侧的各个关节,让病人在放松的情况下完成关节活动度练习,患肢活动度要逐渐加大,以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强直和肌肉挛缩按运动发育顺序进行肌肉再训练,先在床上训练,为站立和步行打基础,进行坐位的三级平衡训练,抗痉挛训练及下肢的搭桥训练,然后进行立位的三级平衡训练,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患肢负重后,进行迈步训练,基本步行训练和实用步行训练纠正患肢膝关节不屈曲而使小腿外翻摆动的运行双上肢扶床边或周围固定物,双脚距离同肩宽,下肢膝关节屈曲做下蹲和起立练习,继而膝关节交替屈曲,髋关节交替斜上顶做脚尖不离地的踏步练习本着由助力运动到抗阻运动的训练程序,促进患侧肌力恢复,力争达到躯干、四肢肌力平衡和对称上肢训练也是按被动―助动―主动―负重的顺序进行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对照组常规治疗前后肌力比较表2 康复组常规治疗+康复前后肌力比较 3 讨论 3.1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训练是目前神经学界关注的焦点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代偿和重组能力,脑功能重组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的重要依据。
自发的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是有限的,要提高功能恢复的程度功能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1],此时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赖于学习和训练因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是可逆的,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再生,这是康复训练后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 3.2 康复训练的作用 为促使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通过输入各种正常运动功能模式,刺激中枢神经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元,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和反应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促使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使肢体的随意运动和协调运动得以恢复 3.3 康复训练开始的时间 现代康复理论认为康复训练越早越好,脑卒中具有“疾病与障碍共存”的特点,故康复应与治疗并进本组病人脑梗死发病后第2d开始肢体功能训练,脑出血病人则在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后48h开始,且要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否则将加重异常步态,且难以纠正一般情况下,当患侧下肢肌力在Ⅲ级以上时可练习站立;当下肢肌力达Ⅳ级以上时方可训练行走[2] 3.4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脑卒中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通过心理支持,提高病人的自信心,主动参与训练,使肢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倪朝民.急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及功能训练的时间[J].中国临床康复,2002,6:314~315. [2]郑庆华.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护理研究,2004,1 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