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任务群指导下的整本阅读教学设计.docx
15页学习任务群指导下的整本阅读教学设计 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在课程结构上要求高中生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提出新的课程结构,设计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18个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以上列举为必修部分的7个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求语文教师应该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而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由此可见,通过本任务群的落实,可以为学生提供相较单篇而言,更为完整的学习情境,避免语文学习中的碎片化倾向,从而真正通过多重阅读方式领略到作品的魅力。
而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将这一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转化为单元的目标,课堂的目标?这其中的重要一环,便应该是以一本书为例,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整合,让学生真正先走入一本书,了解领悟其魅力的方法,从而走出一本书,能有阅读鉴赏能力与阅读方法的不断精进和更新一、通读指导——以阅读任务设计为驱动《雷雨》是高考要考察的名著中的唯一一部戏剧作品在教学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学生去看看戏剧,增加戏剧观感上的体验,抑或设置表演机会,增加学生自我感知戏剧语言和作品冲突的机会这也是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的教学尝试而在日常的教学中,看戏和演戏恐怕并不能成为常态,不可回避的,依然是针对这部作品本身的研究而这种研究的前提是,学生需要阅读剧本,了解原著的内容,提取相关信息,之后的研讨应该是建立在这样“了解”的基础上因此,教师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戏剧的过程中,结合通读指导中的相关阅读任务,加深对原著的理解,提取信息并理解思考,以期为之后的表达探究打好基础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给出驱动任务如下: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考虑到雷雨独特的戏剧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的表演和欣赏,此后用任务做驱动,细化为每一幕中的任務点和能力点,这样让学生在通读的过程中,除了有“面”的观览,还有“点”的观照。
也为之后的探究式讨论做好了铺垫二、精读探究——以构建整本书阅读经验为旨归(一)人物:寻找缝隙,让人物圆形化在文艺理论的范畴曾有“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概念:“扁平人物在十七世纪叫‘性格人物,现在他们有时被称为类型或漫画人物在最纯粹的形式中,他们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和性质而被创造出来:假使超过一种因素,我们的弧线即趋向圆形[1]可见圆形人物就像一个几何体,有多个面,有层次感,有空间感;而扁平人物只展示一个面,一切都向这一个面聚拢学生读名著最大的问题就是给人物贴上一个“扁平化”的标签,而此时教师若能带领学生寻找到某些看似被“标签化”的人物身上的裂隙,指导学生理解人物的丰富性,对于名著的阅读和理解,对于思维的提升无疑都极具指导意义如《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一般被认为是“封建暴君,资本家的自私冷酷”,周萍的性格也会被学生认为是“自私怯懦”标本典范,这些人无疑按照学生简单的思维方式会被认定为“坏人”基于这样的学情,教师在人物讨论课上一开始给出如下讨论问题:在《雷雨》的众多悲剧人物中:1.你最同情哪一个角色?2.你最想“审判”哪一个角色?3.你最想为哪一个人物“申辩”?既然是坏人,自然需要被“审判”,因此学生基本都将周朴园和周萍列入到被“审判”的角色。
这自然成立,文学解读本就是多元的,但是有没有另外的一种解读可能性呢?以周朴园为例,教师给学生补充了《雷雨》中会被大部分学生在通读阶段忽略的片段:朴 (走回沙发坐下,寂寞地)怎么这屋子一个人也没有?仆 是,老爷,一个人也没有朴 今天早上没有一个客来仆 是,老爷外面下着很大的雨,有家的都在家里呆着朴 (呵欠,感到更深的空洞)家里的人也只有我一个人 还在醒着仆 是,差不多都睡了朴 好,你去吧仆 您不要什么东西么?朴 我不要什么[仆人由中门下,朴园站起来,在厅中来回沉闷地踱着,又停在右边柜前,拿起侍萍的相片开了中间的灯][冲]由饭厅上冲 (没想到父亲在这儿)爸!朴 (露喜色)你--你没有睡?冲 嗯朴 找我么?冲 不,我以为母亲在这儿朴 (失望)哦——你母亲在楼上冲 没有吧,我在她的门上敲了半天,她的门锁着——是的,那也许——爸,我走了朴 冲儿,(冲立)不要走冲 爸,您有事?朴 没有慈爱地)你现在怎么还不睡?冲 (服从地)是,爸,我睡晚了,我就睡朴 你今天吃完饭把克大夫给的药吃了么?冲 吃了朴 打了球没有?冲 嗯朴 快活么?冲 嗯朴 (立起,拉起他的手)为什么,你怕我么?冲 是,爸爸朴 (干涩地)你像是有点不满意我,是么?冲 (窘迫)我,我说不出来,爸。
[半晌][朴园走回沙发,坐下叹一口气招冲来,冲走近]朴 (寂寞地)今天——呃,爸爸有一点觉得自己老了停)你知道么?冲 (冷淡地)不,不知道,爸朴 (忽然)你怕你爸爸有一天死了,没有人照顾你,你不怕么?冲 (无表情地)嗯,怕朴 (想自己的儿子亲近他,可亲地)你今天早上说要拿你的学费帮一个人,你说说看,我也许答应你冲 (悔怨地)那是我糊涂,以後我不会这样说话了]朴 (恳求地)后天我们就搬新房子,你不喜欢么?冲 嗯]朴 (责备地望着冲)你对我说话很少冲 (无神地)嗯,我--我说不出,您平时总像不愿意 见我们似的嗫嚅地)您今天有点奇怪,我——我——朴 (不愿他向下说)嗯,你去吧!冲 是,爸爸[冲由饭厅下][朴园失望地看着他儿子下去,立起,拿起侍萍的相片,寂寞地呆望着四周关上立灯,面前书房]以及戏剧序幕部分的一段:一位苍白的老年人走进来,穿着很考究的旧皮大衣,进门脱下帽子,头发斑白,眼睛平静而忧郁,他的下颏有苍白的短须,脸上满是皱纹他戴着一副金边眼镜,进门后他取下来,放在眼镜盒内,手有些颤他搓弄一下子,衰弱地咳嗽以上的选段中周朴园与周冲的谈话里,父亲的寒暄却被儿子看作是责怪和责备,或者质问,这是父子关系可悲的错位。
而联系到序幕周朴园的描写,我们也会发现,周朴园在整部剧中的表现,毫无疑问是体现了冷酷伪善贪婪,唯利是图,专横独断的一面,但是这样一个“万恶的资本家”或者“封建的暴君”也是一个“凡人”,他也会苍老,也会衰弱,也受到了命运的捉弄整部《雷雨》剧本描写周朴园的形象,主要是三个情节:对侍萍的忏悔,对蘩漪的专横,对罢工的处理周朴园在让蘩漪喝药时表现的,说专横也好,说叫她服从也好,其实是儒家文化和儒家社会里‘父亲的形象父親是严格的,但严格要求来源于责任感……因为周朴园让蘩漪喝药显然并不是迫害的前奏,他把她的病放在心上,正如他把这个家庭每个成员的问题放在心上在担负如此沉重的里里外外的责任的情况下,周朴园牺牲了自己的生活上的快乐和情趣在这样的分析下,学生能意识到人物身上自有其成为今日模样的理由,也试着不再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分析简单的给人物贴标签再次回到教学一开始的问题,在《雷雨》中你最同情哪一个角色?附几篇学生习作如下:《雷雨》中,我最同情的人是周朴园首先,尽管他对侍萍始终抱有歉意和怀念,对繁漪的病确实有所关怀,却在“资本家”与“一家之主”的身份的镣铐下成为了自己欲望的奴隶,表现出冷酷与虚伪其次,尽管他渴望亲近自己的儿子,却最终得不到儿子们对他的尊重与爱,而是作为指挥者,施暴者与“父亲”的角色渐行渐远。
最后,尽管他逃离了其他人或死或疯或失踪的命运,却只能苍老而衰弱地看着物是人非,无法像其他人一样永远逃离那段过去g1711 盖艺轩)《雷雨》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就是周萍,他是我认为命运最悲惨的作为唯一一个自戕者,他的生活也没有了一丝希望,因为四风作为他生命中最后的希望已经死了他没有能力对自己的过去负责,没有勇气去承担自己的过错,寄一切希望于未来与新事物,那希望是很容易破灭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没有做过周萍呢?我们一些人总是愿意去接受一个新鲜事物,一切从头开始来尽量忘却我们的过去,又一些人则活在回忆里,被痛苦的现实打倒了周萍的故事则告诉我们,这两种人生都是不行的,唯有负责的接受过去,积极地迎接将来才能成就美好人生g1711 杜昂睿)“曹禺对周萍的定位极为明确“一个情感和矛盾的奴隶”,他对自己的情感是无法控制的,与蘩漪一样,他时而有火炽的热情,但较之繁漪强悍的内心,他内心只软弱将感情视为冲动原本火炽的感情无错,柔软的内心也无错,但一旦外界环境变化,便将自己往昔的感情转瞬丢弃,视之为冲动,并逃避责任,这便是典型的怯懦者在这样的矛盾个性中,他有时显得有点可怜,有时又极可恨,极莫名,但也可以理解,因为怯懦者的形象在每个个体中都存在,即使勇敢者也会有逃避之举。
因为逃避虽然最无能,但不用忧心失败的后果,也可以在无意义的自我谴责中,获得了赎罪感和自我怜悯,成为安抚自己的方式周萍便是将逃避过度放大的文学形象,他性格的悲剧性有他的个体原因,譬如强势的父亲往往会使子女懦弱,但也极具广泛性,从而使读者掩卷沉思,垂头自省g1711 张晏晨)这样的解读才是有效的解读,才真正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的深度对话,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二)语言:体味经典场景 用精读导泛读戏剧语言包括剧作家的“提示语言”,对话、独白、旁白,和“潜台词”在这其中,“提示语言”最容易理解,如《雷雨》中作家对于繁漪的人物形象提示:“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的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微红,她的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梁令人觉得有些可怕但是眉目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在那静静的长的睫毛的下面有时为心中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年青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她的嘴角向后略弯,显出一个受抑制的女人在管制着自己这段台词鲜明地提醒了蘩漪的人物形象集中特点是“果敢阴鸷”,而她的“脸色苍白”与戏剧中的“吃药”环节暗合,“忧郁”与“痛苦”也表明了她被“囚禁”在周家的不得自由的灵魂所承受的种种煎熬与之相对的,学生在理解起来有较大问题的应该属戏剧语言的性格化以及语言背后的“潜台词”。
但对于戏剧而言,这又是理解人物或主题之根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经典场景或一个片段为例,带领学生仔细研读其中的语言如《雷雨》中最为经典的周朴园逼蘩漪“吃药”场景,也是戏剧冲突极其集中的部分:朴 (四凤端茶,放朴面前四凤,——(向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叫你跟太太煎的药呢?四 煎好了朴 为什么不拿来?四 (看蘩漪,不说话)蘩 (觉出四周有些恶相)她刚才跟我倒来了,我没有喝朴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蘩 (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朴 (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四 药罐里还有一点朴 (低而缓地)倒了来蘩 (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朴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四凤走到左面倒药]冲 爸,妈不愿意,你何必这样强迫呢?朴 你同你妈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那儿向蘩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蘩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朴 (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蘩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