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加强对东黄海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docx
9页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加强对东黄海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 邱卫华 徐吟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上海市军工路300号邮编:200090【提要】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为应对当前渔业新形势,实施新的组织体制,建造了第三代先进的渔业调查船一阳光丸,以加强对日本近海及东、黄海国际渔场的资源调查,并希望加强与中、韩两国的渔业合作,期待日、中、韩三国在东海实施共同的渔业资源管理邱卫华等,2011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加强对东黄海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现代渔业信息》杂志,26(11):24-26Keys:组织体系改制;调查船更新;渔业合作;资源管理1 适应当前渔业新形势,实施新的组织体制日本水产综合研究中心下属的西海水产研究所成立于1949年,位于日本西部的长崎市,该所主要负责东海、黄海、九州西岸和北岸、冲绳岛近海一带海域的渔业资源和渔场海洋环境的调查研究在实施新的体制前,至201 1年2月该所设有四个部,一个分所四个部是东海渔业资源部(对作为日、中、韩三国共同渔场东海的主要捕捞鱼种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管理进行水产生物的调查研究,在该部内设有资源评估、中上层鱼生态和底鱼生态的三个研究室);东海海洋环境部(进行东海海域的环境变化机制和海洋环境变化给水产资源带来影响的调查,在该部内设有海洋生态、生物环境、高营养级饵料生物生产的三个研究室);海区水产业研究部(为维持增大九州西岸、有明海、八代海等沿岸渔业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在部内设有资源培养、沿岸资源、海区产业的三个研究室);业务推进部(负责研究所的行政工作、拟订计划、直辖市计划、对外联系以及生物标本的收集和管理等)。
一个分所是石垣分所(位于地处亚热带的琉球群岛西南端的石垣岛),主要负责亚热带海域的水产资源和增养殖的调查研究,在该分所内设有亚热带生态系、近海资源、沿岸资源、海洋环境、资源增殖的五个研究室,一艘渔业调查船一阳光丸(499.76总吨)然而,西海水产研究所基于日本“农林水产研究基本计划”和“水产研究、技术开发战略”的要求,及当前东海国际渔场的新形势,应对日本西部地区当前致力于恢复沿海、近海的渔业生产和发展蓝鳍金枪鱼的养殖业,并应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适应渔业科学发展,从2011年4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组织体制,从现在(2011年2月)该所的四个部(东海渔业资源部、东海海洋环境部、海区水产研究部、业务推进部)、一个石垣分所、一艘渔业调查船一阳光丸(499.76总吨),改为三个部、三个研究中心、一艘渔业调查船,撤销石垣分所这三个部是业务推进部、资源海洋部、资源生产部,三个研究中心是有明海、八代海渔场环境研究中心(有明海、八代海均为内海)、金枪鱼增养殖研究中心、亚热带研究中心(取代石垣分所),一艘渔业调查船一阳光丸(总吨为692 t.相当于国际总吨的991 t)2 加强渔业资源调查,建造第三代先进的渔业调查船一阳光丸西海水产研究所于1961年3月建造了第一艘(第一代)渔业调查船一阳光丸,该船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全长29.81 m,型宽7.30 m,型深3.29 m,总吨213.12 t(为日本丈量法吨位,比国际吨位小些,下同),航速9.5节,主机四冲程柴油机。
该船使用了18年后,因陈旧老化退役,为此,该所于1979年7月建造了第二艘(第二代)渔业调查船一阳光丸该船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全长49.00m,型宽9.20 m,型深4.35 m,总吨499.76 t,航速12节,主机四冲程柴油机,马力1600匹,定员32名截至2010年7月,该调查船已连续使用了31年之久,船体上的钢板都变薄了,需要更新在第二代阳光丸渔业调查船经历的31年中,东、黄海的渔业资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黄海渔场的渔业形势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东、黄海的渔业资源随着长期来的开发利用和缺乏有力的资源保护管理措施,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底层鱼类资源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在东、黄海以底层鱼为主要捕捞对象的日本以西底拖渔业的渔获量从日本渔业资料显示,上世纪60年代是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生产的鼎盛时期,1961年的产量高达37.5万t,作业船数为812艘(约400对底拖网船),但其后产量和作业船数逐年减少1971年时的产量减至29.7万t,作业船减至625艘,1981年时产量减至18.3万t,作业船减至439艘,到1999年时产量减至1.9万t,作业船减至44艘进入本世纪后,2007年的产量减至0.5万t,作业船减至10艘(5对对拖),陷入了每况愈下的困境。
东、黄海的中上层鱼类(鲐鱼、鲹鱼、沙丁鱼、马鲛鱼、鰤鱼等)资源虽然没有象底层鱼类资源那样的严重衰退,但产量也有波动据日本渔业资料显示,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东海以鲐、鲹鱼为主要捕捞对象的日本以西围网渔业的鼎盛时期,1966年时产量达40.2万t,作业网组有92个(1个网组由1艘网船、2艘灯船、2艘运输船组成),到1976年时产量减至30.8万t,作业网组减至64个,到1986年时产量减至27.6万t,作业网组减至61个,到1996年时产量一度回升到38.5万t,而作业网组减至36个,表明一东海的中上层鱼类产量有波动,但资源没有严重衰退但进入本世纪的2002年产量一度减至17.5万t,与鼎盛时期的产量相比减少了一半以上,作业网组也减至29个,其后,产量一直在15万t前后波动,作业网组数量虽然减至19个,但一个网组的产量仍能维持在6 000t前后,尚有利可图,比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的处境好得多,加上现在日本以西围网渔业所捕的中上层鱼类主要分布于东海的东部靠近日本近海,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日本渔业对东海的中上层鱼类资源极为重视和关注东、黄海国际渔场的渔业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在东、黄海从事渔业生产的国家主要有日本、中国、韩国三国,在1994年之前,日、中、韩三国渔船都可自由地在东、黄海的公海水域作业。
然而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意味着国际海洋渔业已从“公海捕鱼自由”时代进入“全面管理”时代,而且形势日益趋于严峻,这不仅是沿海国家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严格管理其管辖海域,甚至是联合国的有关国际组织也十分关注公海渔业问题,并采取有关措施进行管理随着《公约》的正式生效,在东、黄海海域从事渔业生产的日、中、韩三国都是相向国,而东、黄海的宽度又不足400海里,同时又存在大陆架界限问题,给划界带来了困难1998年以后,随着日本先后与中国和韩国签订了新的渔业协定2006年6月1日日中(中日)签订的新渔业协定正式生效,这是日中(中日)签订生效的第一个向专属经济区制度过渡的新渔业协定,其中,采用了“中间水域”和“暂定措施水域”的办法[来自wWw.LW5U.com]予以过渡然而,《公约》的正式生效,势必要遵守《公约》中专属经济区的规定,当要进入对方的EEZ内进行捕鱼时,必须要经过双方协商并取得对方的许可,在遵守对方国家有关法规的前提下,方能进入捕鱼这样一来,日本渔船在东海的作业渔场进一步缩小,渔获量继续下降,渔业经营仍难以摆脱困境,到2007年时,在东海作业的日本以西底拖网渔船减至仅10艘(5对),总产量减至5000t,经营公司减至仅1家。
西海区水产研究所为应对当前东、黄海严峻的渔业形势,立足于东海,重振日本在东海的渔业生产,以东海为中心加强对鲐鱼、鲹鱼、沙丁鱼等大宗性的中上层鱼类和位于日本一侧的大陆斜坡深水( 200~500 m)水域的重要底鱼资源进行有效的资源、生态调查以及对渔场海洋环境的调查,准确地掌握其资源量和弄清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实施有效的渔业生产,必须要建造一艘配备有先进调查观测仪器的新渔业调查船来应对,为此,从2008年开始筹划,并计划在三年内建成第三代新的渔业调查船一阳光丸于2010年11月30日在新泻造船株式会社竣工新“阳光丸”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全长58.60m,型宽11.00m,型深6.85m,总吨692t(相当国际吨位的991总吨),航速13节(最大航速14.61节),续航距离约5 760海里,主机为新泻原动机6MG28HX型功率1885 kW,主发电机441kW 2台,推进器为四叶可变螺旋浆新阳光丸为了在东海迅速且有效地收集有关情报数据、对资源进行分析、准确地对资源进行评估、查明渔场形成的机制等在船上装备有如下的先进观测调查仪器1)在日本国内渔业调查船上首次安装使用了最新立体计量型声纳,从船底向水中同时发出最大18束的扇状波束,立体捕捉广范围的鱼群,期待以高准确度推算鱼群量,迅速推算出中上层鱼类的现存资源量,更精细地分析鱼群结构和渔场形成的机制。
2)配置有4个工作频率的计量型探鱼仪(即科学探鱼仪),可向水中发出四个频率的超声波,其中用38 KHz(千赫兹)的低频率测定鱼的量,用120 KHz的高频率测定浮游生物量3)在日本国内渔业调查船上首次安装使用“配有环境传感器( sensor)的多重开、闭式采集标本网具”,将网口面积和网目大小各异的1 m2网口的和41m2网口的两个采集网安装在同一个支架上放人海中同时拖曳,可以在任意水深区域采集栖息于同一水深的大小各异的稚仔鱼和饵料的动物浮游生物,通过分析捕食者和饵料生物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提高资源评估的准确度和推测新的资源补充量此外,通过分析配带于采集网上的传感器所测定的水温等海洋环境情报等,掌握稚仔鱼的成活过程和饵料生物的环境,也有助于提高推算资源量的准确度[来自WwW.lw5u.Com]此外,新阳光丸还装备有连续观测从海面到海底的水温、盐分、溶解氧的CTD(盐、温、深)系统,观测从海面到海底附近流向、流速的超声波多普勒式的多层流速计(与全球定位仪、电罗经连动),可挖取深入海底约60 cm堆积物的取泥器,在水中拖曳的高速摄影装置用于推测浮游生物的种类和量西海区水产研究所于2011年1月25日在长崎港码头举行了新阳光丸的竣工和首航仪式。
仪式结束后约有200人登上新阳光丸进行参观,参观人员中包括来自中国和韩国的有关水产研究人员参观结束后,新阳光丸离开长崎港首航,驶向担当海域包括日中(中日)、日韩(韩日)暂定措施水域在内的东海水域,执行新阳光丸201 1年度的调查计划该调查计划为:2月—3月(约40天),在九州西方海域到尖阁诸岛(即钓鱼台)近海一带进行鲹、鲐鱼类的资源调查;4月在东海进行中上层鱼类的产卵调查;5月在东海西南部的南西诸岛(即琉球群岛)一带水域对蓝鳍金枪鱼的稚仔鱼进行调查;6月在东海采用中上层拖网等对中上层鱼类的鱼群量进行调查;7月在九州西岸进行九州西岸海域的海洋环境调查;8—9月在东海使用计量型探鱼仪对中上层鱼类的鱼群量进行调查;10月和2012年2月在东海对低营养级生态系统进行监测调查;2012年3月在东海进行中上层鱼类的产卵调查以及饵料生物的环境调查3 加强与中、韩两国的渔业合作,期待在东海实施共同的渔业资源管理在新阳光丸的首航仪式后,西海区水产研究所马场寿德所长在接见日本记者采访时,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建造新阳光丸的目的,就是期待加强对东海的渔业资源、海洋环境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提高作为东海主要捕捞对象的鲐鱼、鲹鱼、沙丁鱼等中上层鱼类的资源评估准确度,通过查明资源变动的主要原因,有效地维持、管理水产资源。
然而,目前东海是日本、中国、韩国三国渔船共同作业的渔场,分布于东海的鲐鱼、鲹鱼、沙丁鱼以及底鱼类等又是日、中、韩三国渔船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鱼种,在这种状态下,很难实施有效的资源管理为了东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除了各方加强对资源的调查和管理外,各方应定期提供和交换情报如在东海实施日、中、韩三国的共同资源管理,当前主要是积累科学数据和知识,并由各国的研究人员共享其次,阳光丸为了应对近年来显然存在的全球气候变化(温暖化)和应对中国长江沿岸水系所担负的有机物和营养盐类左右着海洋环境变化的问题进行调查如果将这些调查结果与中国、韩国共享,将有助于海洋环境的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