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加拉:纯净天堂.pdf
6页纯净天堂 达卡的早市 飞行大约八小时,到达孟加拉国首都 达卡,这里和北京两个小时时差 一到达卡,陪同优素福就告诉我们最 大的早市离我们住的宾馆很近,而且午夜 就开始了,最高峰的交易点在午夜3点毕 竟人生地不熟,我们决定早上6点去 大早,优素福就到宾馆大堂来接我们, 市场离的不远,所以我们决定步行去大早 的达卡,人很少,与到的时候晚车堵塞的情 况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时候还在穿行的 主要是三轮车优素福的家就在我们住的 宾馆附近,所以我们跟着他很快就走到了 要去的地方 我们去的这个菜市场是个批发市场, 规模很大,有室内部分也有室外部分,批发 市场的人在数万人,用“人山人海”来形容 一点也不过分人流很急,看起来就像抢 菜菜市场的情形与我们国内的菜市场很 相近,较之印度,盂加拉国与中国旧El的样 子更像一点小菜贩们买了菜,一般先装入 一种特有的大菜筐,然后就装上板车骑板 车的大半是穿着裙子的精瘦的孟国男子, 菜市场的年轻男性比较多,他们的脸型比 较瘦削我们在菜市场边上吃了点榨甘蔗 汁,立刻就有人围着看本地人看我们吃他 们的东西就觉得有意思,还喝彩 穿过蔬菜市场我们到了鱼市场,鱼市 场也分为室内与室外部分,小贩们拿一种 特制的铝罐抢鱼,好象特别受欢迎是削价 的小鱼.大概大鱼比较贵吧。
这个市场的鱼 以鲤鱼、鲶鱼、罗非鱼、鲫鱼等淡水鱼为主, 也有河虾和很大的海虾与国内鱼市场最 零点集团董事长 大的区别是他们卖的鱼大半是死的鱼市 场的商贩更热情,要求我们给他们拍照优 素福告诉我们,他们喜欢外国人给他们拍 照,因为他们觉得可能会登上很大的媒体 版面我们在鱼市场边上的铁道口吃了他 们一种小铁锅煎的米饼,立刻有另外一群 人围上来.微笑、喝彩、甚至跟在我们后面 跑小朋友尤其用好奇的目光,盯着我们边 走边看菜市场里遇到的所有人都很友好, 有一种很熟悉温暖的感觉他们虽然看起 来很贫穷,但是显然很有分寸,保持着自己 对于生活的某种热情,至少那种笑容很感 染人这也恰恰是我喜欢到这类发展中国 家访问的很重要的原因 在孟加拉朋友家吃饭 向优苏福提议到他家吃饭,小伙子一 口就答应了周五是孟加拉的周末(他们休 周五和周六,周日是上班的),我们约好他 七点半来接我们,晚饭八点开始在很多 朋友听起来八点吃晚饭是太晚了,实际上 他们典型的晚饭是十点左右才要吃的,为 我们是特别开的早在正常情况下,孟加拉 人吃四顿:八九点的早餐、下午一点到两 点的中餐、晚上五六点钟的傍晚餐点和十 点左右的晚餐,其中傍晚餐点最简单,有时 候就是一点饼干或者点心。
我们决定学习孟加拉朋友那样用手吃 饭,把手洗干净,把菜捏碎,与米饭拌下,用 三个手指抓来吃,我觉得有趣也感觉不错 我们一起的几个朋友与优苏福、他二哥与 一个表弟一起吃饭,他妹妹给我们添菜,他 父母等到十点整才用饭 CBMAG中国商人l 107 给我们准备的菜有咖哩鱼、咖哩牛 肉、咖哩鸡腿、炒杂蔬、土豆鸡蛋卷和蔬 菜色拉伊斯兰教义禁止信徒饮酒,所以 给我们准备的就是水、可乐与雪碧优苏 福的妹妹鲁娜告诉我们,他 ’I这点菜准 备了四五个小时 餐后优素福给我们看他们的家庭相 册,然后就是鲁娜做的水果甜点与糯米 甜点,味道都很不错在正常的情况下, 孟加拉人家餐前餐后就是一家人在一起 聊天,晚上的一大半时间是家人在一起, 外面也没什么娱乐场所优苏福说,他最 多有时候与要好的朋友在办公室的茶水 间聊聊,还有就是绕着家附近的湖跑几 圈 优苏福家住在一个公寓楼上,一看 楼的水平就不低他的父亲原来是达卡 城市管理局审查建筑设计图的,类似于 副总工程师级别的技术型公务员,现在 则是一个热心的语言研究者与伊斯兰信 徒,他的母亲是位和善的家庭妇女他的 父母住在一个三居室的公寓内,优苏福、 他的二哥还有他的妹妹在同一楼上各租 了一个公寓间,一家人吃饭在一起吃, 各自回家睡觉.从居住空间的架势就可 以知道他们家在达卡属于中上层的水 平。
优苏福的二哥是位软件工程师.对 于业务、、国际问题一律很能侃他 告诉我们,他们作为一个大家庭,在结婚 前父母给他们付房租,也让他们吃饭,等 自己工作了就自己负责房租,也在经济 上分担一些大家庭的需要 孟加拉国的大家庭文化与中国的传 统样式很近,其他亲戚来了随时可以上 门,随便吃饭,随便留住我们吃饭的时 候,家里就来了两个表弟,一点也不见外 的样子 他们家用了两个小保姆(月薪 1000—1500达卡,相当于100—150人民 币),还有一个长期给他老爸做助手的老 帮手优苏福的家里挂了好几幅经句做 的艺术字,从他们家摆的书架就可以看 出书香人家的味道现在他的兄弟姐妹 中,有在加拿大与英国的,妹妹嫁的也是 个美籍孟裔人,优苏福说他的理想是将 来去联合国工作,而现在他是在首都达 108 I中国商人CBMAG 卡的一个环境NGO工作 对孟加拉的印象 走马观花孟加拉,把一些粗浅的印 象拿来与大家分享,也是给想去盂加拉 的访问者一个参考: 孟加拉国的经济发展很有生机,一 个很外在的证据来源于他们到处在建设 新房与新楼,所以各地的砖厂都开足马 力生产,水平比中国低一点,但劲头很 像孟国也在积极发展出1:2加工区 (EPZ),其中纺织、化工都有很大发展, 也为孟加拉劳动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新 出路 孟国人对中国人很友好。
在一 个酒会时,听到好几位朋友客气地说要 向中国学习发展经验在普通乡间,孩子 们会在我 门周围快乐地高喊:中国、中 国至少在孟加拉人中,中国给他们的负 面感受很少坐落在达卡中国援建的中 孟友好中心是比较气派上层次的会展场 所 三轮车王国 孟加拉到处充满了人 力三轮车与机动三轮车,因为没有专用 道,也没人行道,三轮车就与汽车夹行 孟国的道路还算比较好,尤其是乡间的 公路都还算平整畅行路上最多的是日 本的二手车,而最有特色的是卡车,一律 涂画得光怪陆离,而且据说涂车也有专 门的艺术展,且有专门的服务店铺 孟加拉也号称池塘王国这倒不假, 问题是好多池塘似乎都有严重的污染, 部分是因为河流本身污染了不少,同时 也应该是农业污染对于池塘水质的影 响孟国人多地少,滥施化肥也难免,农 业污染也可从不少农人强调有机产品上 看出来 孟国的大部分人看起来很精瘦,但 还蛮耐看,即使在贫民窟也有很多男孩 女孩看起来很漂亮 他们很注意发型也 可以从体形上看出经济条件,村庄里中 等收入以上的人似乎肚子比较挺 孟国 的人种有的白似欧洲人,有的黑似非洲 人,有的如芒第人则如黄种的中国人,丰 富多彩 孟加拉人以务农为主,大城市中的 白领与蓝领集中在达卡与吉大港 人们 的收入不算很高,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的 薪水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而且不容易 找到工作。
在政府部门工作是收入不错 的差使,而且军警人员似乎是挺牛气的 职业房价是几乎所有年轻人负担不起 的,正常情况下,研究生毕业的专业人员 在35—45岁间考虑买房,而且一般是四 五年后的期房人们普遍租房 孟加拉基本算是,主流 信徒属于逊尼派,人们积极参与活 动,但似乎不是那种很极端的清规戒律 型的穆斯林文化每个街区基本上都有 清真寺,而且设计的样式也很丰富,有时 候不容易辨认在孟加拉也有天主教与 新教的教堂,佛教则很薄弱年轻人可以 通过学校的训练,再通过神职人员 的遴选程序而得以工作,但是 只有少数神职人员成为明星,从而有很 多追随者与很好的捐赠来源 孟加拉的大学比较集中在达卡与吉 大港:其中第一大的是达卡大学,然后是 贾杭金瑙歌大学,这两个都是国立大学, 学校条件比较简朴在贾大,一年级同 学几十个人睡在一个大房间的地板上, 男生女生都如此,到二年级才能分到床 位校园的建筑也比较简单陈旧倒是学 生们看起来还是挺热情有活力的私立 大学的规模比公立的小,但备件就要好 很多了 孟加拉的街头多小店,但没有中国 式的洗头店、歌厅,全首都也只有一个夜 总会,还属于健康的,坐落在五星级的麦 迪孙酒店孟国很少看到街头小姐,性 服务工作者集中在12个传统的娼妓服 务区,而且还不属于合法的,总人数估计 在五六万至十五六万间,孟国的服务 人员多属于极度贫困或者被拐骗的女 性,甚至出现母女相继从业的情况,情形 非常悲惨。
孟加拉人好饮茶,到什么地方都给 茶喝,当然是英式红茶为主流,茶袋+牛 奶+糖目前孟加拉茶园还是集中的,国 家茶叶管理局专营管理当初孟国人不 愿从事艰苦的茶场工作,因此英国殖民 者迁移印度低种姓与不可接触种姓工人 来做,世代传递至今如此,一个采茶工一 天大致也就挣一块五毛钱的人民币 孟固也有自己的大明星,比如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歌星鲁娜 雷拉,有意思的是,孟国人也与中国人一样喜欢和明星合照,只 是男人碰到女明星与女人碰到男明星拍照的时候会保持很远的 距离,要按中国人的标准都看不出来是合照 穿过孟加拉的乡间 我们去达卡郊区的一个村庄,沿路都有公路与河流孟加拉 的公路不如中国大部分地方,但绝对比印度路况好很多,车辆不 是很新,但也不算破败,很多卡车刷得花枝招展但是河流的情 况不算乐观,很多河流明显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没有看到自然清 澈的河流,也没有鱼情繁盛的样子地里种的以水稻、胡萝 和 玉米为主 村庄河道的上方有不少两根竹子宽的便道,不过对于恐高 的人,走过去还是点挑战小河塘里,有很多小孩和牛在嬉水,而 家人就在旁边的水稻地里拔秧、插秧最有意思的是水塘边上的 洗胡萝l、活动——满是泥土的胡萝卜从地里被运到水塘边挖好 的水槽中,水槽下有铺好的席子,在胡箩l、上倒上水,各有6到8 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坐在水槽两侧用脚推挤摩擦胡萝卜,然后 用水一冲,本来泥泞的胡萝】、就露出了红艳艳的本色,接着有人 装袋过秤。
胡箩卜发去批发市场是7塔卡左右一公斤,到零售市 场大约15塔卡我拿起一根胡萝l、尝尝,清脆甜润,在这里应该 很有机,也很新鲜 大水塘边似乎是村庄公共活动的地界,所有农人与工人对 外来的我们都很友好、自然与热情,即使孩子们也很大方地与我 们拉手、围跑、照相,很少看到那种在中国很普遍的畏怯陌生人 的孩子 我们访问了一个有大约20公顷土地的中农拉赫曼的家,他 们三兄弟中一个在中东工作,一个在英国工作,他原来在马来西 亚工作,他和老婆、孩子与父母同住,兄弟的房子在他们家对过, 合成一个院子 以后他们的孩子大了也会紧邻自己的院子建房 院子里有一个空矮的厨间,一个小灶眼造在地下,有一个仓储 间,还有一个放了一张空床的待客间他们家有一个自打井眼, 院里还有一棵饱满的栀子花树这样一个几兄弟的大家庭,一年 收入大概就是10万塔卡(一万人民币的样子)一家人从老到小 也全部是赤着脚,拉赫曼穿一条男裙,光着上身,他只有两三岁 的女儿也是光着脊梁骨 200来人的村庄只有一个4到5位大夫的村庄医院,政府出 钱,村民看小毛小病都是免费的,但要是大毛病就得去大医院, 老百姓也没社会保障救助沿途可以看到中小学,校舍也还整 CBMAG中国商 110 I中国商人CBMAG 齐,各校学生都有不同特色的校服,8年制义务 教育是免费的,但学生的生活费与校服费自理。
我们看到学生对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游人很友 好也好奇,他们很可爱,大部分是赤脚我们有 很多穷学生,来自很穷的家庭”一位老师对我们 说村庄里的住房到校舍看起来比较整齐,还特 别多用铝板搭建的建筑,包括清真寺这样的乡 村在孟加拉已经算是上乘的了 第二天我们去了木德埔森林区附近的一个 村庄,参观了从森林中开垦出来的土地,这些土 地上又重新栽了一些速生林,也种了不少菠萝 陪同我们的孟加拉环境与社会人文发展协会的 葛菲利(Philip Gain)先生对这一带很熟悉,他一 直致力于反映热带雨林被破坏以后的情况,出 版了好几本专门的画册与书籍介绍这里的情 况 这里的农民生活情况似乎比前一天看到的 平原农民更好一些,居住的房屋用本地的泥砖 搭建,也是构成四合院的样子,很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