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求士.doc
4页燕昭王求士《战国策》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目的与要求:1. 学习燕昭王、郭隗的精神品格2. 了解学习《战国策》的艺术风格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 讨论法教学内容与过程:【作家作品】《战国策》凡33卷,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约12万字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原著者名字不可考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沿用至今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不过,《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又比较复杂,所记人物也反映处不同的价值取向《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齐策死》)的声音,反映处士人精神的张扬《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描写了许多典型性人物;此外,情节起伏、“文辞之胜”在语言上也是空前的作品背景】燕昭王(公子职)即位前,其父哙禅位于燕相子之,燕国演成大乱齐宣王趁机侵略燕国,攻克燕国国都,杀死了哙及子之在这种情况下,公子职依靠赵国自立为王,重新聚集兵力收复燕国,自己做了燕国国君但这时的燕国国势已十分艰难,为了报仇雪耻,让燕国强大起来,燕昭王一方面设下重金,广招天下有智之士,一方面与国内百姓同甘共苦,同仇敌忾经过28年的内强外联努力,公元前284年(燕昭王28年),来自魏国的乐毅为燕昭王组织了多国联军,乐毅亲率大军击齐,先后攻下了70余座城池,将齐国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回了燕国,齐国几近灭亡但燕昭王此时不幸去逝,新即位的燕惠王很快就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让骑劫取代了乐毅的大将位置,乐毅被迫逃到赵国接着齐国大将田单又用火牛阵击败了燕军,一举收复70余城,燕国又陷入危机之中讲解分析】一、字词句释译宾语前置:寡人将谁朝而可?被动句式:隗且见事。
意动用法: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翻译附后)二、内容结构本文就燕国的重大政治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主要记述了燕昭王拜访并采纳谋士郭隗“礼贤下士”的建议,最终报了杀父破国之仇的故事,表现了郭隗纵横捭阖的游说才能和燕昭王礼贤下士的美德文章围绕燕昭王的求士展开,重点写郭隗的分析与见解,最后交待燕昭王求士的结果,说明了郭隗谋略的正确性课文围绕燕昭王向郭隗求教这一线索,阐述了郭隗的谋略及运用结果,可分为两段第一段写燕昭王向郭隗请教求士之法其中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郭隗回答燕昭王“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的那段话,主要从事理上分析阐述“致士之法”郭隗首先针对燕昭王求士的目的列举了不同的待人原则:“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继而提出了古代不同的求士之法:“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已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接着开导燕昭王以古代成就帝王之业的君主为榜样,并指出了求士的正确态度与方法这一层对话,纵横铺陈,尽显辩丽恣肆之风;层层推进,气势锐利激扬第二层是郭隗回答燕昭王“谁朝而可”的那段话,他以涓人市马为喻展开议论,形象地说明:求士要从身边做起,要示人以信。
然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第二段写燕昭王听从郭隗计策的结果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礼贤下士的第一个结果是吸引了各国的人才争先恐后地奔赴燕国,其中乐毅、邹衍、剧辛等人都在后来的伐齐行动中发生了重大作用;第二个结果是燕国国富民强,军民振奋;第三个结果是打败了齐国三个结果照应了文章开头的燕昭王意愿,使文章前后呼应,一气呵成三、 文学特征1. 塑造了典型人物仅仅用君臣间的两次对话便塑造出了典型的人物形象:知人善用、礼贤下士、善于纳谏的燕昭王;忠君爱国、长于谋略、善言进谏、甘居人后的郭隗2. 语言艺术:(1)使用了铺陈、排比、比喻、寓言、反问句加强说理的力度和气势2)语言流畅、让人欲罢不能,有一泻千里之势3)逻辑性强郭隗第一次回答燕昭王问题使用了“三段论”:大前提——“……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小前提——“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结论——“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4)语言的准确以及劝谏的艺术两个“诚”字——“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今王诚欲致士”诚”做“果真”解,有假设之意,将燕昭王放在“明君”之列四、思想情感1.郭隗形象给人的启迪与现实联系)(1) 郭隗作为臣子的忠诚(工作中忠于职守)。
2) 郭隗善言进谏面对国君的提问,避开正面的回答:第一次回答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把国君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及结果做了对比,是非优劣国君自明第二次回答以寓言做比,其意自明工作与生活中的语言艺术)(3) 甘居人后团队精神)“今王诚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自比死马,甘居人后的团队精神2.燕昭王给人的启迪:(1) 知人善用对待郭隗等天下“士”作为领导者的素质)(2) 善于纳谏明辨是非学习古人为人之道)五、相关链接1.《战国策》一书于苏洵、苏轼父子的议论文影响尤为显著苏洵的《权书》、《衡论》及其他史论,苏轼的《策略》、《策别》、《策断》、《志林》诸论及其他策论,上书,论人论事,都在学习《战国策》中获得丰富的有益的经验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2.《战国策》阅读: 燕昭王为郭隗建了住宅并尊他为师 乐毅从魏国去,邹衍从齐国去,剧辛从赵国去,(天下的)人才都奔向了燕国燕昭王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28年后,燕国富强起来,战士精神愉快振奋,把打仗看得很轻松于是就让乐毅担任上将军,和秦、楚、韩、赵、魏等国一块商量讨伐齐国结果齐国大败,齐闵王离开都城逃到了外地燕国的军队独自追赶溃败的齐军,一直攻入齐国的都城临淄,将齐国的财宝全部拿走,烧毁了齐国的宫殿和宗庙。
齐国城池没被燕军攻破的,只有莒和即墨两地思考与练习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什么?二、 郭隗所说的“古服道致士之法”指什么?郭隗为什么要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三、 文中郭隗讲了一个用五百金买千里马骨的故事,有何寓意?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四、 试分析“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这段话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 1. 卑身厚币 ,以招贤者2.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3.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4.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5.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