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希金主要作品简介及评价.docx
8页普希金的作品及简介 翟 阳 201001020536徐雨晨 201001020600普希金的主要作品:抒情诗代表作:《自由颂》 、 《致恰达耶夫》 、 《致大海》 叙事诗代表作:《高加索的俘虏》 、 《波尔塔瓦》 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 《射击》 、 《暴风雪》 、 《棺材匠》 、 《村姑小姐》 、《驿站长》 、 《上尉的女儿》 、 《黑桃皇后》 、 《杜勃罗夫斯基》……作品内容简介及评价《自由颂》作品简介:矛头直接指向沙皇和鞭挞恶官的讽刺诗,以及革命低潮时期一系列歌颂友谊的书信体诗,都是普希金所处的时代动荡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是一首失恋诗心爱的人离去了,如同太阳隐退,自然中的萧条,就成了诗人内心萧条的流露和象征全诗分为三节,从时间上看,第一节是过去(夏),第二节是现在(秋),第三节是将来(冬)将这三节纵贯是为一体的,是一种明暗对比的关系在灿烂的夏天和阳光之后,秋天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暗淡而娜塔莎,"我的光亮",却不见了踪影,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无论是在涟漪的湖上还是在清香的菩提树下,在俄国,人们常用光亮来指称心上人在普希金的这首诗中,这一表达爱的习惯称谓又被赋予一种强化对比的功能:"我的光亮"随夏天而去,秋天因而方显暗淡;而"我"心中的光亮,将照耀不止,伴"我"度过寒冷的冬季。
正是这一束光,将这首失恋诗照得通体透明评价 1、年少的普希金在抒写自己的忧伤,秋天是忧伤的,又是天高云淡的;这首诗也是秋天一般地忧伤却又明朗所谓的"简朴和明朗"一直是普希金诗歌最突出的美学特征,在这首诗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风格最初的显现评价 2、《自由颂》是普希金一首诗的题名而普希金诗作的核心,如普希金自己所说,就是用竖琴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在残酷的时代歌颂自由,甚至在那些歌唱爱情的诗篇里,也响着自由的声音,因此,用“自由颂”三字做他的抒情诗的书名,也是恰当不过的《致恰达耶夫》作品简介:《致恰达耶夫》是普希金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写于 1818 年 当时俄国处于黑暗的农奴制和沙皇严酷统治之下 受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影响 以十二月党人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和贵族军官开始觉醒 投身到反对腐朽反动势力的斗争诗题中的恰达耶夫是普希金的朋友 俄国 19 世纪进步的作家、哲学家、政治家 思想激进 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中的一员普希金在皇村中学读书时 恰达耶夫是驻扎在皇村附近骑兵团的一名军官 两人相识并结下深厚的友谊恰达耶夫的自由思想和进步活动对普希金产生很深的影响 普希金将其视为自己的兄长、师友和“精神领袖”。
普希金一生中写过四首献给恰达耶夫的诗歌 这首诗是最著名评价 1、普希金写《致恰达耶夫》前走过的是什么样的道路,怀揣纯真的理想考入皇村中学,一流名师的崇高教育感染着建功立业的激情,飞逝的时光,流淌的青春转眼推入了现实的洪流,彼得堡上流社会的生活一度让他沉醉,远大的抱负依旧支持着他将生命之周驶向更广阔的海洋,他痛恨那个极权的专制体制,他渴望自由,在进步思想的激励下,他等待着那个献身的时刻,并且坚信最后的胜利评价 2、十九岁的普希金完用这首政治抒情诗献给了自己的人生挚友--恰达耶夫,这位皇村时代结识的挚友对普希金的政治意识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从这首诗歌中我们感到,普希金的政治思想开始越来越成熟,他开始从爱情,希望和个体的荣誉中升华出来,开始更深的思索和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少年时代的欢愉被时光带走了,可那时播种下的理想之花依旧,一个极权体制的“宿命的势力”重亚着每一个个体生命,忍受着期盼自由的煎熬而他们依旧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去战斗,并且艰辛最终的胜利,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铭刻下自己的姓名《致大海》作品简介:全诗虚实相间,在现实描写与历史玄思中进行了转换,从起笔到收笔分别勾勒出两幅简洁而有力的画面:激情奔涌的大海、一位沉思而愁苦的诗人;依旧雄伟壮丽的大海、一位醒悟而坚强的诗人。
为什么会有这种鲜明的对比?在第二部分诗人的历史沉思中,我们可以豁然得解大海,作为历史上拿破仑和拜伦斗争精神的见证,它自身也具备了这一斗争力量,因而它能够凭借自身将诗人从迷惘中拯救出来,给他以无穷的精神力量诗人致大海,既是致有形的大海,又是借此致无形的自由斗争精神全诗语言生动流畅,结构整齐,风格简洁明快;修辞上运用了拟人、象征的手法,读来亲切感人这一切都使得《致大海》成为了一篇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传世之作评价 1、诗歌第 8 至第 13 节为第三层,诗人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这部分融理性思考于主观情感之中,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一个极富政治思想的抒情诗人的犀利和严谨,理性和睿智对于拿破仑,诗人肯定他前半段为自由革命而战的精神,但更多的是批评他后半段丢失自由的专制、侵略 “评价 2、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
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 ,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都不能如愿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 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自由、歌颂自由,他还是留在海边接受着大海的召唤《高加索的俘虏》作品简介:《高加索的俘虏》是普希金于 1821 年 3 月在南方流放时期完成的第一部新型浪漫主义长诗.这部长诗完成之后,在送审时遇到了不少麻烦.其中的有些诗句特别是表现了诗人反迫害和向往自由的诗句,如“献辞”中的“我很早就饱尝忧患,不断地受着迫害,我成了诽谤和愚蠢的报复的牺牲品;但是,我渴望自由的心却更加刚毅而坚定.”还有长诗第一部分中的“呵,自由!即使在这荒漠的世界上,他还得孤独地把你寻找”等,都受到了检查官们的曲解,窜改和删节.此外,长诗第二部分中的诗句:“命运之神,只给了她几个欢乐的夜晚.”检查官认为这是暗指夜间的情欲,将“夜晚”改成了“白天”,即“命运之神,只给了她几个欢乐评价 1、自 19 世纪普希金的传世作品《高加索的俘虏》问世,莱蒙托夫、托尔斯泰、鲍德洛夫、马卡宁等人的一部部同名之作接踵而来,叙事诗、小说和剧本仿佛对高加索情有独钟。
俄罗斯古典文学中的“高加索”曾经是许多人歌颂的异域风景画大作家杰尔查文、茹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不惜笔墨地亲近它:“阳光在冰雪上、在河流中辉耀,细雨在彩色的泡沫中散开……蓝中带黄的大块石头高悬着向松林眺望,黄中带紫的云霞透过绿帐娱悦着我们的目光” [1]普希金的俘虏就是因为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而去的高加索,去“寻找另一种生涯”,梦想在神奇的大自然怀抱中刷洗自己的灵魂评价 2、 《高加索的俘虏》是普希金于]82]年 3 月在南方流放时期完成的第一部新型浪漫主义长诗这部长诗完成之后,在送审时遇到了不少麻烦其中的有些诗句持别是表现了诗人反迫害和向往自由的诗句,如“献辞”中的“我很早就饱尝忧患,不断地受着迫害,我成了诽谤和愚蠢的报复的牺牲品;《波尔塔瓦》作品简介:波尔塔瓦会战是俄国彼得大帝的军队与瑞典查理十二世的军队于1709 年 6 月 28 日(一说 7 月 8 日)所发生的一场战争,是大北方战争中最着名的战役俄军的决定性胜利终止了瑞典成为欧洲列强的时代 “东方升起新的朝霞,平原的山冈上炮声隆隆,片片火光直冲云霄迎着清晨的霞光,部队开始合围,灌木林中传来阵阵枪声,炮弹呼啸而过,子弹啾啾作响,冰冷的刺刀已经上枪” 。
在描绘波澜壮阔的战役场面的同时,普希金还在诗中不惜笔墨热情歌颂彼得大帝:“他像神一样降临,他神采奕奕,……在战场上,他在军队前面飞奔而过,像战神一般愉快而威严……在北方大国人民的心中、在他南征北战的命运里,只有你,波尔塔瓦的英雄,给自己建立起一座丰碑 ”评价 1、普希金的《波尔塔瓦》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和历史乐观精神的长篇现实主义叙事诗一八二八年,普希金以惊人的速度和顽强的毅力,只用了三个星期就完成了《波尔塔瓦》的写作但是,它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构思和酝酿过程普希金早在南方流放时期就对这一题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从亚·尼·拉耶夫斯基伊·彼·李普兰奇那里听到过过关于玛塞巴、柯楚白和伊斯克拉的故事传说,而且还到过基辅修道院柯楚白和伊斯克拉的墓地,并记下了刻在墓石上的碑文《鲍里斯·戈都诺夫》 作品简介:故 事 发 生 在 大 约 1600 年 , 俄 国 沙 皇 鲍 里 斯 原 来 是 伊 凡 雷 帝 的 大臣 , 他 谋 杀 了 应 该 继 承 王 位 的 伊 凡 雷 帝 的 儿 子 季 米 特 里 , 强 迫 人 民 拥 戴 自 己当 皇 帝 年 轻 的 修 道 士 、 政 治 冒 险 家 格 里 高 利 假 冒 季 米 特 里 的 名 字 , 逃 到 立陶 宛 , 利 用 人 民 对 鲍 里 斯 的 不 满 , 向 他 兴 兵 讨 伐 , 赢 得 了 人 民 的 支 持 。
鲍 里斯 被 这 一 切 吓 坏 了 , 仓 促 把 继 承 权 交 给 了 他 儿 子 费 奥 多 尔 , 自 己 在 精 神 错 乱中 死 去 评价 1、人们常把普希金的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1824—1825)与莎土比亚的悲剧并列在一起,这是有道理的普希金说:“我是按照我们的鼻祖莎土比亚的体系来撰写悲剧的 ”他吸取了莎士比亚的“自由而广阔的性格髓”的方法,但扬弃了莎土比亚“编年史剧”的“追求权力并互争权力的个人斗争”的狭窄内容他描写的人民群众参加的决定他们命运的斗争,远远超出了个人斗争的范围同时,他的悲剧中也没有莎士比亚笔下出现的鬼魂评价 2、在历史材料上,他利用了卡拉姆津的《俄国史的史实,但抛弃了卡拉姆津伪君主专制的反动史观在 《给俄国史的作者 (1818)中,他以讽刺的诗句写道: 他的历史以优雅和朴素 不怀任何偏见,向我们证明: 专制政体的必要以及鞭子的迷人 普希金在对历史规律的思考中,以深逮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普希金创作历史悲剧的目的,是探讨戏剧的新内容和与之相应的新形式,是要把俄国戏剧从古典主义的棱桔中解放母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我国舞台的改造” 。
《叶甫盖尼·奥涅金》作品简介:作 品 的 中 心 主 人 公 是 贵 族 青 年 奥 涅 金 奥 涅 金 有 过 和 一 般 的 贵 族青 年 相 似 的 奢 靡 的 生 活 道 路 , 但 是 当 时 的 时 代 气 氛 和 进 步 的 启 蒙 思 想 、 亚当 ·斯 密 的 《 国 富 论 》 和 卢 梭 的 《 社 会 契 约 论 》 、 拜 伦 颂 扬 自 由 和 个 性 解放 的 诗 歌 , 都 对 他 产 生 了 影 响 , 使 他 对 现 实 的 态 度 发 生 了 变 化 他 开 始 厌 倦上 流 社 会 空 虚 无 聊 的 生 活 , 抱 着 对 新 的 生 活 的 渴 望 来 到 乡 村 , 并 试 图 从 事 农事 改 革 但 是 , 华 而 不 实 的 贵 族 教 育 没 有 给 予 他 任 何 实 际 工 作 的 能 力 , 好 逸恶 劳 的 恶 习 又 在 他 身 上 打 下 了 深 深 的 烙 印 , 加 之 周 围 地 主 的 非 难 和 反 对 , 奥涅 金 到 头 来 仍 处 于 无 所 事 事 、 苦 闷 和 彷 徨 的 境 地 , 染 上 了 典 型 的 时 代 病 --忧 郁 症 。
在 乡 下 的 庄 园 , 他 和 连 斯 基 及 其 未 婚 妻 奥 尔 伽 成 为 好 友 奥 尔 伽的 姐 姐 达 吉 雅 娜 纯 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