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讲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及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人民版人中学x.docx
5页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正确;香料和茶叶不是美洲的物产,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故D项错误5.(2019·然成了民族的英雄……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普遍的原因,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建立了欧洲、亚洲、美洲间的贸易联系,使得各地商品流通便利,故B项.第 26讲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及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建议用时: 30 分钟)一、选择题1.(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测试 ) 下图《狗人》是马可·波罗的报告中对安达曼岛居民的描绘,这些人的头、眼睛和牙齿长得“像狗的一样”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西方绘画出现新类型B.马可·波罗用新文化对世界进行解读 C.相对隔绝的状态限制了人类的眼界D.外来人种的发现推动了传统观念的更新解析:选 C马可·波罗在其报告中把安达曼岛居民的头、眼睛和牙齿描绘成“像狗的一样”,这表明当时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人类的眼界受阻,故 C项正确2.(2019·宁夏育才中学高三月考 ) 哥伦布晚年曾经写道:“神将我变成新天堂和新人间的使者,并明示我如何找到它。
这说明哥伦布( )A. 借助近代科技发现了新大陆B. 因新教的建立而发现了新大陆C. 实为古希腊、罗马文化复兴的先锋D. 因宗教热情的驱使而发现了新大陆解析:选 D 由材料内容可知哥伦布认为是神指示其发现了新大陆,故 A 项错误; 16 世纪宗教改革过程中新教产生,而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在 1492 年,故 B项错误; 文艺复兴主张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哥伦布认为是神指示其发现了新大陆,说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着宗教动力,故 D 项正确3.(2019· 绵阳高三诊断性考试 )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专业.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海外政策变化后产生的结果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当欧洲在赢一切港口的严重步骤——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航新大陆,故A项错误;16世纪宗教改革过程中新教产生,而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在1492年,故B项错误;文艺速发展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符合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上述情况,客观上推动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人类文明进程.图一 14 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 图二 三角航程A.欧洲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B.世界市场最终确立C.殖民主体和对象发生改变D.人类文明进程加速解析:选 D。
新航路开辟前地中海沿岸欧洲国家发展较快,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国家快速发展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符合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上述情况,客观上推动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人类文明进程加速,故 D项正确4.17 世纪中叶,香料、茶叶等商品不再是欧洲人奢望难求和无法使用的了,而是成了广大居民消费的对象材料现象得益于( )A.欧亚间贸易的开展 B.新航路后的“商业革命”C. 美洲的发现和开发 D. 工业革命的顺利完成解析:选 B欧亚间贸易开始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不是 17 世纪中叶香料、茶叶日益普遍的原因,故 A 项错误; 新航路开辟, 建立了欧洲、亚洲、 美洲间的贸易联系,使得各地商品流通便利,故 B 项正确;香料和茶叶不是美洲的物产,故 C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 18世纪中叶,故 D项错误5.(2019 ·宁夏育才中学高三月考 ) 下图反映了 1580 ~ 1626 年西班牙流往欧洲其他国家贵金属折合白银数量( 公斤)的情况, 其对西班牙的主要影响是( )A.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B. 封建生产关系瓦解.专业.布认为是神指示其发现了新大陆,说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着宗教动力,故D项正确。
3.(2019·绵阳高三欧洲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B.世界市场最终确立C.殖民主体和对象发生改变D.人类文明进程加速解析:选D的情况,其对西班牙的主要影响是()A.成为世界市场中心B.封建生产关系瓦解.专业..C.世界霸主地位.C.世界霸主地位衰落 D.引发本国工业革命解析:选 C材料反映了西班牙掠夺来的白银都流入西欧其他国家,没有在本国转化成 工业资本,这必然导致西班牙霸主地位的衰落,故 C项正确6.(2019·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阶段考试 )17 世纪,荷兰政府对进口货物收取相 当低的关税,而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其安特卫普港口更成为欧洲商人和商品的集散中 心据此可知,当时荷兰( )A.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 B.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C.重视发展工业经济 D. 垄断了西方海外贸易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荷兰国内的商业政策,与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市场不符,故 A项 错误;从材料中荷兰进出口贸易的关税、贸易形式和港口城市可知,荷兰在当时是欧洲的贸 易中心,故 B 项正确;从材料可知荷兰主要发展的是进出口商品贸易,没有涉及工业经济, 故 C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荷兰的进出口贸易非常发达,但不能体现其垄断了西方海外贸易, 故 D项错误。
7.(2019· 昆明高三调研 )17 世纪英格兰诗人约翰 ·克利夫兰曾写道, “英格兰是个完 美的世界!又拥有了东、 西印度!请修改您的地图吧: 纽卡斯尔( 位于英格兰东北部,是当时英格兰的煤炭出口中心) 就是秘鲁”这反映了当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拓展B.工业革命加速英国扩张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D. 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解析:选 A材料中 “英格兰是个完美的世界!又拥有了东、 西印度”反映了以英国为 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拓展,故答案为 A项8.(2019· 洛阳高三期中 ) 在自由殖民主义时期 ,英国政府规定印度产品出口英国, 英 国征收保护性关税,而英国输往印度的商品, 则以自由贸易为名,征收象征性关税这一规 定( )A. 使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B. 表明英国已是世界工厂C. 摧残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D. 使得自由贸易流于形式解析:选 C 根据材料 “英国政府规定印度产品出口英国, 英国征收保护性关税,而英 国输往印度的商品, 则以自由贸易为名,征收象征性关税”可知,当时英国的工业品大量进 .专业.复兴主张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哥伦加速,故D项正确。
4.17世纪中叶,香料、茶叶等商品不再是欧洲人奢望难求和无法使用的了,而是成了广大一切港口的严重步骤——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航布认为是神指示其发现了新大陆,说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着宗教动力,故D项正确3.(2019·绵阳高三.入印度,而印度的产品则很难进入英国,其结果是对印度传统的手工业造成巨大冲击,故 C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2019·青岛高三调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 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 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 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 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 成了民族的英雄…… 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 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9 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并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各处的所作所为 这些 西方的来客用他们最初到达中国的行为介绍了他们自己,从而迫使中国人采取了某些他们认 为理所应该的措施。
中国人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 但从 16 世纪以后,当中国 人在自己的港口遇到暴行与杀戮时,中国人不得不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 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重步骤——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别指出新航路开辟前后中国和欧洲在海外贸易 政策上的变化,并分析欧洲在海外贸易政策上变化的原因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海外政策变化后产生的结果解析: (1) 第一小问变化 ,根据材料“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 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大事业” “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概括得出第二小问原因,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即可2) 中国的切入点为近代前夜中国发展与迟滞,中国 闭关锁国的影响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欧洲主要围绕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分析说明答案: (1) 变化: 中国——由开放到实行闭关锁国欧洲——新航路开辟前,个人行为,没有国家或民族做后盾新航路开辟后,国家提倡 海外贸易,鼓励个人到海外冒险奋斗。
原因:文艺复兴促进欧洲人思想解放;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政府 的鼓励;社会舆论的宣传和推动2) 结果 :中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自卫作用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抑制了资本.专业.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荷兰进出口贸易的关税、贸易形式和港口城市可知,荷兰在当时是欧洲的贸易中心,故B项明英国已是世界工厂C.摧残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D.使得自由贸易流于形式解析:选C根据材料“英国政府规新航路开辟前地中海沿岸欧洲国家发展较快,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国家快布认为是神指示其发现了新大陆,说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着宗教动力,故D项正确3.(2019·绵阳高三.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欧洲——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