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生命景观规划设计理念-以纽约清泉公园为例.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68403666
  • 上传时间:2022-03-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3.0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生命景观规划设计理念-以纽约清泉公园为例                    摘要: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致使以经济增长为主的社会导向景观设计领域受到工业文明冲击,人类环境资源的掠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后工业时代生态问题危及人类生存,不可再生资源枯竭难以修复,以及人口的继续增长和城市化致使人地关系恶化三者危机共存之下景观设计领域产生巨大变革:场地从平地到废弃地,需求由设计变为改造,方法由大拆大建变为低影响开发,思想从改造自然变成和谐共存生命景观引入时间因素巧妙解决三者共存问题,本文对生命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理论进行梳理,并以纽约清泉公园为例分析生命景观的实践方法,探讨生命景观在当代景观中的价值涵义关键词:生命景观;时间;人本主义;警觉性;场所精神;生态修复;和谐发展一、生命景观的起源生命景观(Lifescape)意为对生命的关照,该词由詹姆斯?凯纳(JamesCorner,1961~)在清泉公园的规划方案中提出提出清泉公园是纽约的公共公园,原地址是清泉垃圾填埋场该地长期垃圾污染导致其自然系统严重退化,2001年改造成公园清泉公园面积为中央公园的3倍,超大场地规模使得以设计师为导向的现代设计理论无法应用。

      与此同时,当代景观意识开始觉醒,人们意识到景观不再是某种设计模式的再现,而是人与自然交融的场所这样的社会意识转变深深启发了詹姆斯,他认为清泉公园作为纽约未来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与设计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传统上将公园的未来景象定格于一张张图纸的做法,不仅抹杀了公园中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演变进程,而且也难于满足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詹姆斯设计的清泉公园总体规划方案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以时间演进即自然进化和植物生命周期为基准的发展计划:以生命(life)为力量注入大地(landscape),将景观从载体和容器,转化成为场所和地方,巧妙解决场地生态的矛盾二、生命景观的特点詹姆斯认为,景观本处于静态空间里,由于生命力量的注入充满变换借助于时间的累积效应,可以让景观实现自我的循环往复,让景观在时间之钟的推演之下,呈现出生命特有的内在魅力与美学价值生命景观强调时间性清泉公园的规划方案不是一次到位或者分期规划,而是长达40年的持续发展计划方案所呈现的未来场景,是一个基于时间变化的、充满了无限生机的理想之地生命景观理念认为,公园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有生命、有活力的景观体系詹姆斯?康纳(Corner)认为:一个好的策略是一个严密组合的计划(无论空间,主题,或后面的具体措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结构上又能保证对整个环境变化的适应。

      生命景观强调生态性清泉公园的设计中保留了某种特定的流动性,选择以时间和自然变化这两种存在于景观和景观变迁内部的现象为基础,利用植被对环境持续变化的适应和回应能力,构建场地生态恢复和景观更新的框架清泉公园中设计生态栖息所,营造生物多样性,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持续能源维持场地,保证景观的生态可持续性、生态复苏和和谐共存清泉公园为生命和活力提供可持续的广阔天地,例如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运动场所,为动物提供栖息地,保持不受干扰的自然生态区,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清泉公园通过生命的孕育,借助于生命的循环往复展现其不朽的魅力生命景观强调人本性在清泉公园的设计中,满足人的使用被放在设计的首要考虑位置设计师认为参与者无疑是出于其某种主动的需要而选择来这个公园使用其某种特定功能,例如当人们在工作之余感到疲惫、紧张的时候可能选择来公园中休息,例如饭后惬意来公园散步等2012年清泉公园已成为纽约市最大的公园:鸟儿在起伏的草地上方追逐;风筝在湛蓝的天空舒缓地游弋;母亲们推着婴儿车沿着草径悠闲地散步;皮划艇在碧蓝的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波纹游人在这里将体会到自然美景与人造景观的完美结合游客在公园游行过程中不仅仅在看,还有听、闻、触摸。

      公园打造浸入式的自然景观体验,使游客体会到大自然的生命力无穷无尽的力量这样的体验使得清泉公园由空间形成地方,由容器形成场所,突破时空限制在每个游人的心里长久存留在开放的策略框架下,生命景观被寄希望于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生命景观由人类、自然、技术三者共同支撑,任由人和自然共同作用,动态变化并形成适应未来城市生活的景观形式三、生命景观与时代近代,西方景观审美从外在形式关注转向心灵表达,走向更加现实的生活需求美学,对人性的关怀也转向对未来需要的发现与指引现代景观已经有了“人性关怀的体验”当代景观发掘出新的涵义,即“人”被定义为实实在在的现实人类人们愈发感觉抽象符号和过于简洁的空间形态难以表达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与环境特质的营造在这种思考与质疑的之后,“场所精神”景观设计理念逐渐进入当代人的视野,改变了人们对景观与环境的既有理解与认知模式意义”表达成为当代景观的重要目标,景观审美体验要求场所与心灵共融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景观设计师不再挖空心思创造所谓的新派设计,而是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对人们基本需求的察觉上设计者将生活的场景进行提取、凝炼,并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表达场所特质,体验者可以在生活场景中重新审视景观所具有的内涵。

      这种源自体悟的空间表达,超越功能性和审美性的表意空间,形成了具有深刻美学意蕴的场所空间景观已超越了平面的,静止的空间表达,进化为一个具有连续流动特征的时空流程生命景观理念更是首次将未来和未知纳入设计体系,要求设计师明晰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的发生和参与是无法事先预知并予以明确的人们需要的是一个没有严格限定,自由交流的场所景观不再是某种模式的再现,而是人与自然交融时代给予景观新的使命和挑战,生命景观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引入时间因素巧妙解决了二者问题,并大大降低了经济成本和开发难度可以进一步设想生命景观的发展模式,未来每个人都成为家园主人,拥有设计的权利和渴望景观设计不再以图纸为核心的,不再依赖设计师所谓的科学和经验去主导,甚至不再被考虑建设成一种固定的形式设计师作为激发公众设计灵感的引导者,并为大众参与设计提供了便利的环境和条件人们也不再需要特定的具有仪式感的方式去感知和体验景观,而是以一种完全自我的方式去演绎环境内在之美更大胆的猜想,生态是一种系统,一种状态,在景观领域这种状态可能会是生命景观生态学家StevenHande认为,纽约清泉公园可以成为二十一世纪公园设计范式,就像奥姆斯特德做的那样。

      未来的大城市中有经济的生态,基础设施的生态,人的生态等那时当我们说到一个地方的生态,可能是生命景观——正如詹姆斯所言:“设计师不再承包树苗,而是撒播种子场地是成长起来的,在人、自然、技术在时间的作用下共同演化这正是是生命景观独特的价值所在参考文献[1]段义孚.空间与地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邱天怡.审美体验下的当代西方景观叙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3]赵志诚.从废弃垃圾堆放场到城市公园的景观改造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