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际贸易第二章.ppt

55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53551786
  • 上传时间:2018-09-0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30MB
  • / 5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 际 贸 易,主讲:房敏 caijingxi071@,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论里昂惕夫反论 三、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重商主义 主要观点: 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局限性:没有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只是简单地从出超和入超的现象去衡量国际贸易的得失亚当·斯密(AdamSmith) 1723-1790,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1776年,斯密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阐述了他的经济理论思想亚当·斯密的思想对国际贸易,乃至整个经济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观点:国际贸易并不是零和博弈,国际贸易是互利的 国际贸易互利的基础,是国与国之间生产特定商品的绝对成本差异,这个成本差异,构成了生产上的绝对优势。

      每一个国家,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交换本国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使本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获得最有效的利用,增加社会财富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如何判断一国的绝对优势?生产成本法,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如果一个国家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使用的要素投入比另一国少,那么该国生产该产品的成本比别国低,即该国在此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模型 假设条件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商品; 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 两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各部门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间流动; 规模报酬不变;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 实行自由贸易,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模型 ①分工前,英国在哪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葡萄牙在哪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模型 ②分工后,专业化分工后,两国的要素投入没有变,总产量增加了,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模型 ③贸易后,贸易后,两国的总消费增加,两国都从分工和贸易中获利,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评价 开创性第一次系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论证了分工和交换是“双赢”而不是“零和游戏”。

      局限性有些发展中国家什么绝对优势都没有,如果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它们就不能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但是,国际经济现象告诉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参与国际贸易,那么,这些国家能否获利?这些国家获利的源泉在哪里?,,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772-1823,英国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1817年,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在此著作中,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等理论,极大地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这两个国家也可以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并且贸易双方都可以获利决定互利的国际贸易的基础,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去交换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模型 假设条件 除了强调两国之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之外,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前提假设与绝对优势贸易模型基本一样。

      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如何判断一国的比较优势?相对成本法,即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另一国生产相同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B)=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英国在哪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葡萄牙在哪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模型 ①分工前,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模型 ②分工后,专业化分工后,两国的要素投入没有变,总产量增加了,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模型 ③贸易后,贸易后,两国的总消费增加,两国都从分工和贸易中获利,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评价 进步性:论证了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都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仍可以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在国际贸易中获利,比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解释范围大大扩大了 局限性:有很多基本假设在现实的国际经济条件下是不成立的因此,后人完善了这一理论,提出了货币媒介贸易下的比较优势模式,多国贸易下的比较优势模式,多产品贸易下的比较优势模式,与李嘉图提出的最初的这个模式一起,构成了自由贸易的重要理论基础。

      有兄弟俩,哥哥家养一头牛,弟弟家有一台拖拉机如果用牛耕地,一天可赚40块钱,搞运输能赚60块钱;拖拉机干活比牛强,耕一天地可赚50块钱,搞运输能赚100块刚开始的时候,兄弟俩都是上午耕地,下午跑运输,一天下来,哥哥收入50块,弟弟收入75块几天过后,聪明的弟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哥俩一天干两种活,不如分一下工于是就找哥哥说,从今以后,你替我耕地,我则专门跑运输,每天除了你耕地得到40块外,我再给你20块作为你替我耕了半天地的报酬,这样,你就可以得到60块,比以前多得10块,我在支付了给你的报酬之后,还能得到80块,比以前多5块,对我们俩都有好处哥哥起初半信半疑,心里反复盘算,始终不知这多出的15块是从哪里来的,还以为是聪明的弟弟在骗他后来经弟弟解释,才明白这15块是哥俩分工创造的,于是欣然答应要素禀赋论,狭义的要素禀赋论:H-O定理(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广义的要素禀赋论:H-O定理(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要素禀赋论,1、H-O定理(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赫克歇尔( Eli F Heckscher,1879-1959), 1919 年发表《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现代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

      俄林(Bertil Ohlin,1899 - 1979 ),1931年出版《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 揭示了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指出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要素禀赋论,1、H-O定理(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基本概念 (1)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2)要素丰裕度(对国家而言):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性3)要素密集度(对产品而言):是指单位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种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B国资本相对丰裕 A国劳动相对丰裕,B国劳动相对丰裕 A国资本相对丰裕,要素禀赋论,1、H-O定理(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2)生产要素在一个国家内部可以完全流动,而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

      (3)两个国家技术水平一致,每种商品的产量只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 (4)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5)规模报酬不变 (6)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 (7)实行自由贸易,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要素禀赋论,1、H-O定理(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主要观点:(1)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各国间商品的绝对价格差异,而各国间商品的绝对价格差异是由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的2)国际贸易的方式: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应该生产和出口丰裕要素密集的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的产品3)国际贸易的结果:商品贸易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1)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2)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各国间的绝对成本差异和比较成本差异导致的 (3)两国商品的比较成本差异是由两国的要素价格比率差异导致的 (4)两国要素价格比率差异是由两国的要素禀赋比率差异导致的国际贸易方式:劳动丰裕--劳动价格(工资)低--劳动密集型商品价格低--劳动密集型商品有竞争优势--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稀缺--资本价格(利率)高--资本密集型商品价格高--资本密集型商品没有竞争优势--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要素禀赋论,1、H-O定理(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评价: (1)古典贸易理论只涉及一种生产要素——劳动,而H-O理论是两国两产品两要素模型 (2)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完全专业化生产,即完全国际分工,而H-O理论则认为可能会,但也可能不会导致完全专业化生产 (3)H-O理论只能用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分工和贸易 (4)H-O理论是建立在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假设前提之上,所以这个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缺陷,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逐步放宽了这些假设条件,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更完善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论,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H-O-S定理)基本假设(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2)商品在国际间能完全自由流动,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则完全不能流动 (3)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一样,一种是资本密集型,一种是劳动密集型的 (4)两国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生产,一国生产资本密集型品,另一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 (5)要素的供给情况不变化两国的要素丰裕度不变),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 主要观点: (1)国际间商品的流动会导致两国的工人获得同样的工资,两国的资本获得同样的利率,两国的土地获得同样的地租,也就是要素的报酬将趋向于均等,即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2)贸易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总是有利于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不利于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要素禀赋论,,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价格上升,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需求减少,资本价格下降,A国 劳 资动 本力 稀丰 缺裕,,,,,,,劳动力价格均等化,,资本需求增加,B国 劳 资动 本力 丰稀 裕缺,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需求减少,劳动力价格下降,资本价格上升,,,,,,,资本价格均等化,,,,要素禀赋论,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 评价: (1)现实中要素价格并没有实现均等化 (2)要素价格没有实现均等化是因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严格假定条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充分满足 (3)虽然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表现不明显,但是,如果没有国际贸易的现实存在,则要素价格的国际差别将比现实中的差距更大要素禀赋论,3、雷布津斯基定理 主要观点: (1)在其它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当一种要素增加时,将使密集使用该种要素的商品产量增加,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产量减少 (2)当一国的丰裕要素增加时,该国的对外贸易量会增加,当一国的稀缺要素增加时,该国的对外贸易量会减少。

      里昂惕夫反论,里昂惕夫 W.W.Leontief(1906―1999),美国经济学家,1953年发表《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资本地位再审查》一文,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进行了实证检验,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被称为“里昂惕夫反论”,也称“里昂惕夫之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