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客里空运动始末.docx
17页反“客里空”运动始末 何立波延安整风是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新闻界的整风正是延安整风的一部分;由晋绥解放区发动的反“客里空”运动因持续时间久,涉及范围广,影响意义大,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一次伟大的运动《晋绥日报》1947年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党报系统内开展的一次反对虚假报道的思想教育运动,在党史和新闻史上都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客里空”成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科尔内楚克的话剧《前线》中的一个战地特派记者的名字,中文音译为“客里空”,俄文意为“乱嚷的人”、“好吹嘘的人”或“绕舌者”在剧中,客里空被塑造成一个阿谀奉承、不到实地采访、编造新闻的记者形象客里空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他不调查了解,坐在指挥部拟稿他根据听来的消息,即前线总指挥的儿子阵亡,就编造了总指挥的儿子在牺牲前如何发誓、总指挥听说儿子牺牲后如何痛哭流涕等情节《前线》最早由从苏联回国的诗人萧三翻译,1944年春,毛泽东看过中译本后,推荐给《解放日报》该报于1944年5月19-26日全文连载6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由毛泽东亲自定稿的社论《我们从科尔内楚克的<前线>里可以学到些什么》。
文章指出:发表这个剧本的目的在于“以直接的尖锐的批评来指导实际,它成为转换战局的因素之一,因而它的价值无可比拟学会赞扬好的,这是很重要的,学会批评不好的,这也同样重要像《前线》中的新闻记者客里空那样,倒是不好的1944年9月29日晚,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任弼时观看中央社会部文工团排演的话剧《前线》据在场的人回忆,毛泽东不时与坐在身边的刘少奇议论着剧中的人物演出结束后,毛泽东提出这部话剧要“到处演”后来,“客里空”这个名字就成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人们在写文章时把那些歪曲事实的报道消息称为“客里空”反“客里空”运动的新闻观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把新闻的真实性当作生命但在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假新闻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在抗战时期,党报党刊“客里空”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比如1941年9月4日《解放日报》刊登《鄜县城内家家户户纺纱声》的消息,报道说:“该县数月来发动民众纺纱,颇具成效,从前在本县很难找到纺纱者,现在每家妇女都是摇着纺纱车本县生产合作社借车给民众,以两斤棉花向群众换一斤纱,故民众皆愿从事纺纱又该社织布产量渐增,以前每人每天只能织布两丈五尺,现已能织布五丈。
事实是这个县城内一架纺车都没有,完全是凭空编造的“谣言”1942年延安整风时,党对新闻工作者整风的一个重点就是反对假新闻,维护新闻的真实经过整风,假新闻泛滥现象明显减少但是,由于假新闻的形成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因此,消灭假新闻也不是经过一次运动就能根治的延安整风后,毛泽东要求《抗战日报》(1946年7月1日改名《晋绥日报》)刊登本地消息至少占二版多至三版这样,报纸每天需要刊登的地方稿件大大增加仅靠报社记者和新华社是不能满足需要的,也无法如实反映晋绥的实际斗争和人民群众生活,发展一支遍及根据地的通讯员队伍就势在必行据统计,1945年,全区24个县加上塞北分区,平均每月来稿1118件,共来稿13415件,采用5927件,占来稿总数的44%如此大量的来稿,如果编辑记者再不用心核实,那么,假新闻泛滥注定会不可避免1947年春,中共中央新组成的工作委员会到晋绥解放区深入了解土地改革的情况,发现农民对党报有不大信任的现象,原因是党报存在严重的失实现象《晋绥日报》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指导下,开始检讨新闻报道失实的问题,发起了反对“客里空”的运动从更深的层面来看,不真实新闻不仅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土改政策不能准确传达和落实,而且农民因不真实新闻,导致对党报的不信任将进一步发展为对党的不信任,这是事关革命战争成败的关键,也是决定《晋绥日报》发动反“客里空”运动的深层次原因。
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第四版刊载了《前线》剧本的一部分编辑部在编者按中指出:“这里特将剧本中关于客里空的描写原文节录刊登,希望我们的读者、记者、通讯员、编者都能够很好的读一读我们的编者作者应该更加警惕,并勇敢地严格检讨与揭露自己不正确的采访编写的思想作风,更希望我们每一个读者都起来认真、负责、大胆的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其作者”,“在我们的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这便是我们转载这个节录的用意所在《晋绥日报》对“客里空”的解释是:“他的新闻报道是不忠实于人民的,说他新闻通讯的写作特点是捕风捉影,凭空臆造,毫不过分6月25日到26日,《晋绥日报》在第四版以《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为题,整版刊出报社自我检查出的或群众检举出的11条不真实新闻6月27日,《晋绥日报》第四版以《一个不真实报道的典型》为题,集中批评记者宏流写的新闻《地主剥削下的中农惨状》,并有三封读者来信,从不同角度指出宏流文章的疏漏之处还有一篇编辑部的文章《刊载经过与编者检讨》报社工作人员以及通讯员响应报社的号召,对自己采写的报道失实之处做自我检查与批评一些县区的基层政权组织还帮助报社开展运动,发动群众检举“客里空”。
在反“客里空”运动中揭露出来的失实新闻包括:单凭领导和本人的一面之词写作的《李宏瑞和他的武工队》;子虚鸟有的《吃糕的故事》;以及与事实不符的《河曲县曲峪村村长张保宏帮六个复员军人成家》等等《晋绥日报》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扬1947年8月15日,《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开展不久,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即向各分社发起通知,“号召在‘九一前掀起学习热潮”1947年9月1日是记者节这天,新华社发出社论《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指出:“晋绥日报此次的自我批评是很好的最近一时期,晋绥与其他解放区一样,正在进行土地改革,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是土地改革中的一个收获,它必将使新闻工作更加向前推进一步这种自我批评,不仅各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要学习,而且一切工作部门都应当向他学习,以便更加改进自己的工作在这个意义上,晋绥日报的这一倡导,是非常有意义的新华社还发出总编辑部的文章《锻炼我们的立场作风——学习〈晋绥日报〉检查工作》文章强调:“像晋绥日报这次的反对‘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建设过程中,是有历史意义的,而且不但对晋绥一地有意义,对其他解放区同样有意义 《晋绥日报》原来是一个知名度并不高的报纸,在反“客里空”事件后,一时间在全国引起高度的关注。
新华总社写社论来表扬一个地方报纸是前所未有的同日,晋绥分局书记、晋绥军区政委李井泉在晋绥解放区“九一”记者节晚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开展反“客里空”他说:“最近晋绥日报办得不错,大家发扬了自我批评精神,揭露了客里空报纸在各方面受到欢迎,陕甘宁的军民很欢迎报社也写了社论,号召各解放区学习这些奖励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1947年9月4日,《晋绥日报》就此第一版发表消息《李政委在“九一”晚会上(肩题)号召全党开展反“客里空”(主题)“戈尔洛夫”和“客里空”是分不开的,也要公开揭露(副题)》9月18日,在《晋绥日报》创刊7周年之际,报纸编辑部和新华社晋绥总分社联合发表《关于“客里空”的检查》,连载4天当反“客里空”运动如火如荼之时,中共中央宣传部专文下发的指示明确地称“由晋绥发动的反客里空运动,是土改中的一个重要收获”11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指示说:《晋绥日报》发动的反“客里空”运动,中央已号召将此种自我批评精神应用到各种工作中去不仅是紧邻晋绥解放区的晋察冀解放区,各个解放区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客里空”运动《人民日报》(晋冀鲁豫)、《晋察冀日报》、山东《大众日报》、陕甘宁《边区群众报》、《新黑龙江报》等各解放区报纸和新华社各分社迅速响应,在各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当中掀起了一场反对“客里空”的运动。
反“客里空”运动维护了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发扬了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提高了新闻队伍的素质,赢得了读者对党的新闻事业的信任和支持这一运动不仅奠定了《晋绥日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还使“客里空”一词成为中国假新闻的代名词延续至今这场反“客里空”运动最主要的价值,是最充分地体现了党和党的报刊实事求是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以群众利益为重的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应有的作风和品格1948年3月下旬,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离开陕北,途经晋绥地区赴河北4月2日,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并发表了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指出,“《晋绥日报》在去年六月以后进行的反对右倾的斗争,是完全正确的”,后来出现的缺点,“主要是‘左的偏向”在谈话中,毛泽东特别强调了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要使不懂得变成懂得,就要去做去看,这就是学习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发表了《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这是一篇党的新闻思想的重要文献在这篇讲话中,刘少奇对于一年多来的反“客里空”运动,也作了总结他说:“在我们党内,有没有喜欢别人吹拍的戈尔洛夫呢?有的你批评他,他不高兴,你给他吹吹拍拍,他高兴了。
因此,‘客里空还有点地位……不过这不可靠,哪一天一说整党,就糟糕了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去访问,不论访问什么人,要得到群众的真心话,是很不容易的……工作做好了,党和群众会报答你们的但是,这是结果,不能当作目的去追求如果你着急,马上想搞一个全国出名,那只能是‘客里空毛泽东、刘少奇,包括陆定一的观点,是党的历史上关于党的报刊理论最权威的论述他们在1947-1948年对反“客里空”的言论,是党的历史上主要领导人和分管新闻的党的负责人对新闻事业最充分最集中的一次论述,形成了一种影响至今的党的新闻理论话语这次反“客里空”的理论和实践,在党的报刊史上乃至整个百年中国新闻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本来应该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新闻观和坚定不移的人民立场由新闻教育演化为政治运动《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开展之际,正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时期反“客里空”运动的发动与土改并无直接关系但土改及其发生“左倾”错误的历史,则是反“客里空”运动的大背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决定将抗战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使“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政策。
1947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进一步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消灭封建和半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制度一些报刊未能及时掌握土改政策的变化,因而在土改早期片面宣传地主拥护土改,主动献地,并受到政府赞扬和群众感激,人为制造出一种和平土改的虚幻气象,凭空捏造出一些献地的“英雄”和“模范”一些编辑、记者在编辑和采写过程中缺乏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或者道听途说,不经核实,或者捕风捉影,添油加醋,或者合理想象,合理补充这就让一些不真实的“新闻”出现在党报上,使党报声誉受到损害,广大农民群众也对报纸产生了某种不信任感《晋绥日报》发动反“客里空”运动的初衷,是为了配合土改,扭转前期土改宣传中“右”的倾向为此,《晋绥日报》首先认真检查自身在新闻报道中的右倾和新闻失实问题,以在报上公开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虚假新闻,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时任新华社吕梁分社的记者马明回忆说,他所在单位在反“客里空”运动时总结的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采访作风漂浮,不深入调查,偏听偏信,人云亦云;二是在新闻写法上,为了突破老框框,写出新特点,不顾实际情况,任意篡改客观事实;三是主观臆造,明知故错;四是误认为对敌斗争的报道可以夸张;五是在编改稿件中有的编辑同志把计划、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