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一处规制特殊的清代官吏坟茔.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38475670
  • 上传时间:2023-01-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9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处规制特殊的清代官吏坟茔四千多年前,舜帝寻狩四方,来到恒山,见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北岳恒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它海拔2016米,叠嶂拔峙、气势恢弘,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此指山西省浑源县境内的恒山有河北省的学者认为这不是古恒山,古恒山在河北境内的太行山脉中现在之恒山是满清政府刚入关有人欺骗了顺治皇帝才确定的恒山自古为道教圣地,早在汉代这里已有道教在活动道教的传统教义中,认为北岳恒山主江河湖海,是“镇水之神”镇水之神能镇天下之水,也只是人们的传说而已,但她却孕育出了真实的治水能臣,这就是恒山脚下浑源县人,清道光十五至二十年任河东河道总督的栗毓美今天,在浑源县城的东北隅,坐落着一处幽静肃穆、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墓地建筑群,便是栗毓美的茔地循浑源城的天峰路北行约千余米,一座高大的砖结构拱券门楼连同郁郁葱葱的柳树同时映入人们的眼帘,门楣正中砖匾上书“栗氏佳城”四个字此为栗茔大门——南启门门外东西两侧,各立着一座高5米多的石碑,图一)碑帽为双龙(亦称交龙首),碑座为赑(bi)屭(xi)(亦称龟趺)东是“圣谕碑”西是“神道碑”,两座碑上的书法,笔力遒劲、笔法雄健,雕刻刀工细腻、精湛。

      进入“南启门”,是茔地前院迎面十分抢眼的建筑物是一座冰清玉洁的汉白玉雕栏石桥和一座三门汉白玉火焰石坊以及东西屹立的两根汉白玉华表图二)石坊中坊门横额上书“宫太保河东河道总督栗恭勤公茔”,左坊门上书“崇祀名臣”,右坊门上书“崇祀乡贤”石坊东北为“谕祭”碑亭,西北为“谥法”碑亭东西靠围墙各有五间配房连接前后院的是一座三间二门过殿,过殿朝南的门外有两尊石狮穿过殿既是一条砖铺甬道,甬道两边对称立着五对石像生,(图三)他们是文武官石像各一对、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从外形看去,石人体型匀称,比例适度,衣纹褶(zhe)线分明;从表情看去,武将威武、文官谦恭,情态逼真,栩栩如生;石马昂首前视,灵动机敏;石虎气势汹汹、勇猛异常;石羊温顺可爱、慈情动人甬道北边尽头处立着一座三室三阶的祭亭(文革时被拆毁,此据墓区全图碑),连同亭内供桌、椅凳等,全部用汉白玉砌筑,它们冰雕玉砌、银装素裹,望去让人肃然起敬,此亭名曰“永怀亭”永怀亭”北是高大的坟丘,它高一丈六尺,台高二尺五寸,左右两阶各五级,全部由汉白玉围砌看到这里,人们会对如此气派的墓地建筑赞叹不已,同时又不禁产生些疑问,此墓地主人是何品级?为何其规制甚至超过清朝的王爷、贵妃陵园规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能允许如此越轨吗?清朝道光时期的河东河道总督为正二品官阶。

      《清会典》规定的二品官茔地规制是:神道碑一通,碑身高八尺(2.66米),碑首(碑帽)为麒麟形,趺(碑座)为龟形,碑身高加首高再加趺高后总碑高为一丈四尺二寸(4.73米);石像生共三对,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茔地八十步;坟高一丈四尺(4.66米);围墙三十五丈(116.55米);守冢人二户与我们看到的茔地实际规制相差甚远当然,作为当时名扬朝野的治水能臣,又是皇帝倍加赞赏的宠臣,死后一定会得到皇帝赏赐的果然我们在栗茔大门外的“圣谕”碑上找到了答案,“……著加恩赏给太子太保衔,照总督例赐恤,住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按《清会典》规定,汉官品级中总督兼太子太保衔应为从一品官阶而《清会典》中的一品官莹地规制是:神道碑一通,碑身高八尺五寸(2.83米),碑首为螭形,趺为龟形,碑身与碑首和碑趺高度相加后总碑高为一丈五尺一寸(5.02米);石像生的共三对,石马、石虎、石羊各一对;茔地九十步;坟高一丈六尺(5.33米);围墙三十五丈(116.55米);守冢人二户还是和栗茔实际规制差距较大那么究竟有多大呢?如:(1)、栗茔的石坊、石桥、华表柱、祭亭、护坟石全部采用了汉白玉石料据“吉祥满族网”载,清代亲王的陵园有汉白玉石桥、石坊,被当地人称为“大白桥、”“大白坊”。

      另外,与栗毓美同在道光朝为官的还有一位山西人,他叫“祁贡”,此人官至太子少保、两广总督比栗毓美晚四年(1844年)去世,死后道光皇帝“优诏依尚书例赐恤(《清史稿》)”据《清会典》规定,尚书应为从一品官阶这样他的茔地规制应与栗茔差不多吧,但在位于高平县的祁贡茔地,我们看到仅存的碑亭龙柱和旗杆都是普通石质2)、栗莹立有华表柱华表柱也称擎天柱,是建在皇宫、皇陵建筑群前具有装饰和象征意义的建筑小品,它们使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据《清会典事例》载,孝陵(顺治皇帝陵)、景陵(康熙皇帝陵)、泰陵(雍正皇帝陵)、裕陵(乾隆皇帝陵)、昌陵(嘉庆皇帝陵)、定陵(咸丰皇帝陵)都有擎天柱和望柱亲王以下至五品官莹地只有望柱擎天柱与望柱的区别是前者高而细,顶部有云翅;后者短粗,没有云翅3)、栗茔建有两座高大的碑亭据《清会典》规定:“惟郡王以上得建碑亭而一品官阶至少要低于郡王三个级别4)、栗茔原建有东西茶饭房各五间(据墓区全图碑)据《清会典事例》载:“亲王,茶饭房左右各三间,世子郡王,茶饭房三间,…………贝勒贝子……,茶饭房三间,……5)、栗茔神道两旁安放有五对石像生据《清会典事例》载,道光朝之前规定:“民公侯伯一二品官,皆用石人二,石马二,石虎二,石羊二……。

      共四对,三品至五品官阶是三对或二对;道光二十四年之后只允许四品官阶以上立三对,石人被取消四品、五品立二对,即石马、石羊如此众多超乎寻常的茔地建筑,在等级森严的少数民族统治的封建社会,墓主人又是个汉人,几乎是不可能但现实摆在我们面前,怎么解释?答案只有一个——“特赐”清代皇帝特赐建陵历来有之雍正皇帝曾特赐其胞弟和硕怡贤亲王十三爷允祥超标建陵,其陵园规模比端慧皇太子陵还要高出许多为什么道光皇帝对一个二品的汉人臣子如此器重呢?《清史稿.卷三百八十三.列传一百七十》末尾的一段评论回答了这个问题河患至道光朝而愈亟(ji),南河为漕运所累,愈治愈坏自张文浩蓄清肇祸,高堰决而运道阻严烺畏首畏尾,湖河并不能治张井创议改河,而不敢执咎,迄于无成,灌塘济运,赖以弥缝麟庆、潘锡恩循其成法,幸无大败而已吴邦庆讲求水利,而治河未有显绩栗毓美实心实力,卓为当时河臣之冠,不独砖工创法为可纪也东河自毓美后,朱襄、钟祥、文冲继之,祥符、中牟迭决,东河遂益棘矣南河[咸丰时期干涸(he)]、东河(黄河)在清朝道光时期泛滥的很厉害,南河因运粮任务重而影响了有效的治理,造成河道损坏严重黄河屡屡决口栗毓美之前的几位河道总督,{张文浩[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任河东河道总督]、严烺[道光四年(1824年)任江南河道总督、六年(1826年)任河东河道总督]、张井[道光四年(1824年)任河东河道总督、六年(1826年)任江南河道总督]、吴邦庆[道光十二年(1832年)任河东河道总督]、麟庆[道光十三年(1833年)任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道光六年(1826年)任南河副总河]}。

      他们要么不切实际盲目蛮干;要么畏首畏尾,怕这怕那;要么空谈理论;要么墨守成规,其结果不是阻塞河道严重影响粮食运输,就是河堤决口引发水灾自然他们的结局也不会好张文浩,被革职、枷号一月、遣戍新疆,最后死在新疆严烺,被降级张井,被革职留用吴邦庆,被革职麟庆,被革职栗毓美以后的几位继任,潘锡恩[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江南河道总督]、朱襄、钟祥、文冲,也由于治河不力,使河堤多次决口,治河工程更加艰难了只有栗毓美[道光十五年(1835年)到二十年(1840年)期间任河东河道总督]实心实力,治水有方,是当时超乎寻常的河臣之冠他的业绩不仅仅是创造了“抛砖筑坝法”,而是多方面的,比如:增效节支抛砖筑坝成效显著,三年节约治河经费银三十六万两;治河事必躬亲、实干加巧干;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两袖清风……,都已被载入史册《清史稿.列传》载,栗毓美,字朴园,山西浑源人清嘉庆中期以拔贡(相当于现代保送入京城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考授知县(正七品),相继在河南温县、孟县、安阳、河内、西华等地任职,“所至著绩”嘉庆末年其父去世,他回乡丁忧(守孝三年)道光初服丧期满,补武陟(zhi)知县,后累任光州直隶州知州(从五品)、汝宁知府(从四品)、开封粮盐道(正四品)、湖北按察使(正三品)、河南布政使(从二品)、护理巡抚(从二品)、河东河道总督(正二品)。

      栗毓美任知县时,经常“勤求河务”,凡是治河筑坝工程“皆亲其事”就任河东河道总督后,常常“小舟周历(黄河)南北两岸”,调查研究,实地解决问题道光十五年(1835年)汛期,原阳(汛名)的一段河堤急需加固,因该地段原来未曾出过险情,故没有准备材料,又因地域原因,也无法取土他想法收买民砖,尝试以砖抛河筑坝数十处工程刚完,“风雨大至”但“……堤不伤,于是始知砖之可用《清史稿•列传》”经过这次尝试成功后,他将此情况上报朝廷,要求建官窑烧砖,很快被批准此前,治河均采用传统的“抛碎石筑坝”法,此后的一年多,“抛砖筑坝”法使治理黄河工程政绩显著,得到朝廷的肯定和褒奖,道光皇帝在道光十七年的一次谕旨中讲:“……河南省黄沁(厅)各工(程),收买民砖,抛坝挡护,化险为平,屡著成效该河督请拨银两,先期筹办,著照所请准其于戊戌年春(清明节后二十日,称“春汛”,也称“桃汛”伏(春汛至立秋前,称“伏汛”两汛(期),例拨备防银三十万两,内由河南藩库豫(预)提银十万两,分派各厅(“厅”是“汛”的上一级单位;“汛”是清政府分段管理河道的最基层单位多添窑座,先时烧造……《清会典事例•卷九0九》”当时,道光皇帝也有所担心,就是“砖料体质坚松迥异,……。

      不久,御史李纯提出异议,并奏请“将东河砖工暂停烧造正好触动了道光皇帝原来担心的神经于是,派工部尚书敬征和李纯“驰往查办”敬征查勘后报告“(治河工程)现在尚属整齐道光皇帝还不放心,又让沿河各地密报,后据密禀下旨:“治河之法,不外以土制水,取其柔能抵刚,碎石质重体坚,用以防风护埽Sao),亦得刚以济柔之义砖本土成,原可济料石之不足,于河工亦不无裨(bi)益该河督前请沿堤立窑烧造新砖,本为抢办要工起见惟土性沙碱,坯难坚实,且近堤例有取土之禁,近料宜防意外之虞,行之日久,流弊滋多,是烧砖不如采石之无弊,用砖不如用石之一劳永逸也……,毋庸再行烧造,以符旧制而杜弊端《清会典事例.卷九0九》”栗毓美在给皇帝的奏章中,“争之曰”:“豫(河南)省历次失事,皆在无工处所,堤长千里,未能处处筹备一旦河势变迁,骤遇风雨,辄(zhe)仓皇失措幸而抢护平稳,埽工费已不赀(zi)镶埽(古时在石坝或土坝中加入秸秆或树枝条的一种治河方法,目的是让堤坝更坚固引溜(流)生工,久为河工所戒,昧者转谓非此别无良策查北岸为运道所关,往者原阳分溜,几制动全河,若非用砖抛护,费何可数计?今祥符下汛、陈留汛(管理河道的最基层单位)滩水串注,堤根形势,正与北岸同。

      滨河士民多有呈请用砖者,诚有见于砖工得力,为保田庐情至切也夫事之有利于民者,断无不利于国特事近于创(新),难免浮言前南河用石之始,众议纷如,良由工程平稳,用料减少,贩户不能居奇工简务间,游客幕友不能帮办谋生,是以妄生浮议赖圣明断,敕下东河试办,至今永庆平成《清史稿.列传》”紧接着他又例陈“碎石筑坝”之弊,力述“抛砖筑坝”之利1)、河南碎石之源离河较远,采运艰难;而沿河砖窑数十座,“随地随时无误事机2)、“石性滑,入水流转;砖性涩,入土即粘砖得水更坚,抛成砖坝,一经淤泥,即已凝结3)、砖价较石价便宜一方石价购砖两方自试办砖坝,三年未生一工,较前三年节省银三十六万4)、“碎石大小不一,堆垛半属空虚尺砖千块为一方,平铺计数,堆垛均实”而抛砖一方可当石两方之用也《清史稿.列传》”针对有人关于“抛砖筑坝,与水争地”的说法,他又在奏章中说:“或谓抛筑砖坝,近于与水争地,不知堤前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