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从抢盐事件看谣言传播与媒介的作用 抢盐事件谣言出自哪里.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32174331
  • 上传时间:2023-08-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抢盐〞事件看谣言传播与媒介的作用] 抢盐事件谣言出自哪里  2023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本州岛东部西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地震引发的特大海啸对震中附近诸县产生消灭性打击3月12日东京电力公司传出消息,位于震中附近的福岛县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于当日当地时间15时爆炸并释放出大量核辐射此后几天内,2号、3号、4号机组相继发生爆炸,大地震的灾难演变为一场震惊东北亚乃至世界的核泄漏与核污染危机这场核危机导致原本身处观望位置的日本邻国――中国的民众,瞬间陷入了对核辐射与核污染的恐慌之中,也因此在国内产生戏剧性的“抢盐〞事件   “抢盐〞事件形成过程中有两处关键点值得深思第一是事件中谣言的形成与传播机制数字技术为谣言提供了高效的形成与传播机制谣言是现实社会的投影,它直击人们内心深处疑心与恐慌的最敏感神经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与“中国海盐遭受日本核污染〞的谣言击中了人们内心对核泄漏与核污染的恐慌谣言最初是在网络与 短信平台上扩散开的,从其产生上看,除了别有用心之人蓄意制造恐慌以实现自己狭隘利益目标的情况外,较多情况下“造谣者〞是在匿名空间中为自身寻求一种“意见领袖〞和“关注焦点〞的身份,这是由虚拟空间传播环境中信源的模糊性所导致的,同时也是互联网络所谓的“民主性〞所产生的副作用。

        在数字空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之前,谣言本是一种“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人们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和诠释〞,①但在民众普遍获得了传播权的数字时代,普通公众都具备信源的特征,因此谣言获得了摆脱“私下流传〞限制的自由,谣言从传统的、低效的人际传播中得到了解放,从而释放出巨大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抢盐〞事件形成过程中,近一两年内在国内兴起并流行的微博,成为谣言扩散的重要途径微博作为一种“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传播工具,使信息传播呈现一种网状结构,谣言的扩散速度急剧提升,谣言形成的舆论环境迅速覆盖了大面积的公众,成为一种谣言舆论场   第二是“抢盐〞事件的行为形成机制抢盐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群体行为,羊群效应的特征明显,即群体成员的从众行为从众行为可以分为主动从众与被动从众两种类型主动从众是一种盲目的行为形成机制,在“抢盐〞事件中那些听信谣言、不辨是非的主动参与者就是主动的从众,他们事实上成了非理性群体行为的组织者这种主动从众的个体,一旦融入到非理性的群体中时,“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失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转化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识支配的玩偶。

      〞②被动从众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常常被无视,所谓被动从众是指群体成员本意上不愿参与群体行为,但迫于主动从众者所带来的压力或考虑到不从众所承担的本钱及风险,而参与到群体行为中有报道分析认为,“抢盐〞事件有相当一局部人并不相信碘盐防辐射或海盐受污染的谣言,之所以从众抢盐源于对“抢盐〞事件有可能对自身正常生活带来影响的担忧,根源在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平息非理性群体事件及保障民众正常生活的能力的不信任传播学理论中论述的“沉默的螺旋〞正是描述了这种群体压力之下,个体在表达不同意见时作出妥协的心理机制,而被动从众却是这种“沉默的螺旋〞在行为形成机制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以往爆发类似的非理性群体事件时,政府管理部门常被指责处置不及时、信息不透明,但此次“抢盐〞事件中,各有关部门不管应急措施的制定或执行都可谓表现上佳,事态平息的过程也可谓迅速,一场席卷全国的“抢盐〞事件来无踪去无影,不到一周时间即被新的关注热点如利比亚战乱所淹没   这场看似荒唐的闹剧,其罪魁祸首最初被人们认定为国民素质不高,缺乏足够的科学常识与分辨能力此后,也有报道称有游资在借机炒作食盐及盐业股票,从个别地方食盐抢购的行为特征及盐业股在3月14日至3月19日之间的表现中,可以看出端倪。

      另外也有观点指出,百姓抢购食盐源自对政府部门、专家等提供的建议和指引的不信任,是公共管理部门与知识精英阶层缺少公信力的表现之一上述观点都具备其合理性,也可以讲是共同促成此次“抢盐〞事件爆发的因素之一与以往类似事件相比,2023年的“抢盐〞事件形成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在事件形成过程中,传播媒介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无法回避的   回忆“抢盐〞事件的全过程,包括传统媒体、互联网站等媒介对谣言与事件的处理,从方向性与专业性上来说,并无太多不妥之处,根本的逻辑思路是呈现客观现象(社会上流传碘盐防辐射与海盐受污染的谣言)――评价客观现象(援引权威观点进行辟谣)――呈现客观事件(报道各地先后出现抢盐事件)――评价客观事件(批评及公布治理措施),在报道中主流媒体就舆论导向上来看是正确的,但事态的开展却并不按照媒体引导的方向开展,媒介传播的观点在影响与改变人的行为上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像其呈现的客观事实带来的影响那么大,这是值得传媒行业思考的问题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处理“抢盐〞事件信息的方式无可厚非,即报道事实并进行科学的、理性的评判,引导受众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付诸行动甚至在微博这样的平民化传播媒介中,呼吁理性看待抢购食盐的观点仍然是占主流和压倒性地位的,一些网友本着批驳、质疑的立场,编写各种幽默挖苦的段子,表达对抢盐行为的批评和反对。

      为何在这种主流意见占据媒介空间的局面下,仍会产生非理性群体事件?“抢盐〞事件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有报道指出,参与抢盐的以50岁以上女性为主体,如果说抢盐行为源自对网络上流传的谣言的恐慌,那作为互联网主要使用者的20岁至40岁之间群体所感受的恐慌理应更大,但事实是这局部群体大多对抢盐行为予以了抵抗   多种媒介共同参与信息传播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媒介信息交织成的信息网络之中,很多时候媒介对危机与风险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媒介恐慌〞媒介恐慌是指媒介对社会恐慌事件进行大规模报道的过程中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多的恐慌现象或恐慌心理的媒介理论或受众理论③今天的人们生活在媒介包围的世界中,公众对问题的知晓、判断直至行为决策都无法防止地受到媒介的强烈影响,媒介构筑起的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所认知的客观环境媒介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事实上对社会生活中某些具有特殊性、偶然性的现象与事件产生了放大作用,并参与到拟态环境的构建中去,进而给受众带来了危机感传媒业界一般都十分重视对新闻信息客观性与真实性的区分,这是一种是与非之间定性的判断,而往往无视了对新闻信息所产生的间接影响的考量,这种考量是一种定量的判断。

      就“抢盐〞事件而言,这种定量的考量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对谣言和非理性事件的报道,即使判断正确、评价正确、导向正确,也难免会对事态开展产生副作用从拟态环境的构成来看,媒介传播的信息参与构成,而媒介传播的观念常常被无视,因此人们会相信碘盐真的有可能防辐射以及海盐真的有可能被污染,并且相信各地真的爆发了抢盐热潮,而对媒介的辟谣、对抢盐热潮的反对等观点置假设罔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媒介对事件报道所产生的作用,并不一定是正面的,时常也会出现副作用从这一层面上讲,媒介对抢盐行为信息的传播,加速了谣言催生非理性行为的过程,但在是非之辩上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显著,尤其在公众对政府管理部门及知识精英阶层并非足够信任的前提下,这种副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谣言是信息不对称情形下出现的一种虚假信息,④这种虚假信息要被较多的群体成员相信,依赖于群体成员对现实世界的形势作出判断,而这种判断的依据除了依靠人际传播带来的沟通和求证之外,传播媒介营造出的现实图景占了很大的比重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介对“抢盐〞事件的报道,即使本着破解谣传以正视听的初衷,也无法在二级传播中保存传播内容的最初面貌,这种信息上的缺失或失真,对非理性群体事件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单位:长沙播送电视台)      注释:   ①吴瑛: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产生、影响与控制,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   ②[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23,18   ③邓冉:浅析“媒介恐慌〞,商业文化,2023(9)   ④李国武:谣言实现的社会机制及对信息的治理,社会,2023(4) 精品文档,word文字版可编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