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水监控管理规程.docx
12页供水监控管理规程 一、概述供水监控管理规程旨在规范供水系统的监测、控制与维护工作,确保供水安全、稳定和高效本规程适用于各类供水设施的管理,包括水源监测、水处理、输配水管网及二次供水系统等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供水服务质量,保障用户用水需求 二、监控管理基本要求为确保供水系统正常运行,监控管理工作需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系统监测1. 定期检测水源水质,包括pH值、浊度、余氯等关键指标,每日至少记录一次2. 监测水处理设施运行状态,如过滤器反洗周期、消毒设备投加量等,确保处理效果达标3. 实时监控管网压力、流量,异常波动需立即排查,避免爆管或停水事故二)设备维护1. 制定设备维护计划,泵站、阀门、仪表等关键设备每月巡检一次2. 定期校准流量计、压力传感器等监测设备,误差范围不超过±2%3. 二次供水水箱每季度清洗消毒一次,并记录水质检测报告三)应急响应1. 建立供水异常应急预案,明确停水、漏损等情况下的处置流程2. 配备应急抢修队伍,确保24小时响应,修复时间不超过2小时(主干管故障)3. 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发布供水状态,及时通知用户 三、具体操作流程 (一)水源监测流程1. 采样与检测(1) 每日从水源取水样,检测项目包括悬浮物、细菌总数等。
2) 使用便携式检测仪测量实时余氯浓度,低于0.3mg/L时需补充投加2. 数据记录(1) 将检测结果录入监控系统,生成日报表2) 超标数据需立即上报,并启动水质改善措施 (二)管网运行监控1. 压力监测(1) 每2小时检查一次主干管压力,正常范围应维持在0.2-0.4MPa2) 发现压力骤降需排查漏损点,如发现渗漏,立即隔离维修2. 流量分析(1) 通过智能水表监测各区域用水量,分析是否存在异常波动2) 普通住宅区夜间用水量占比应低于20%,超出需核查盗水行为 (三)二次供水管理1. 水质管理(1) 每月检测水箱内余氯含量,确保消毒效果2) 更换滤网周期为6个月,记录维护日志2. 设备巡检(1) 每周检查水泵运行声音、振动情况,异常需及时更换轴承2) 备用电源每日测试一次,确保停电时自动切换 四、信息化管理措施(一)数据采集与传输1. 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WSN)采集水压、流量等数据2. 通过云平台实时传输监控数据,存储周期不少于3年二)远程控制1. 设立中央控制室,实现泵站启停、阀门调节的远程操作2. 限制授权人员登录权限,采用密码+动态验证码双重认证。
三)系统维护1. 每季度对监控软件进行升级,修复已知漏洞2. 定期备份数据库,确保数据不丢失 五、安全管理规范(一)操作人员要求1. 监控人员需持证上岗,每半年培训一次应急预案2. 穿戴绝缘工具,高压设备操作时必须两人配合二)设施安全1. 监测设备外壳应接地,防雷区域加装避雷针2. 泵房内设置紧急切断阀,标识清晰可见三)记录管理1. 所有监控数据需存档,纸质记录与电子记录同步保存2. 月度生成运行报告,报备至技术负责人 四、信息化管理措施(续)(四)数据分析与预警1.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供水系统运行模型,预测潜在风险1) 分析历史流量数据,识别用水量突增/突降的异常模式2) 结合天气数据(如降雨量)预测管网压力变化,提前调整供水策略2. 设置阈值自动报警机制,关键指标偏离正常范围时触发警报1) 水质指标异常(如余氯低于0.1mg/L)立即发送短信至运维人员2) 管网压力持续低于0.1MPa时,系统自动生成维修工单五)移动终端应用1. 开发移动APP,实现现场数据采集与远程指令下发1) 巡检人员通过APP上传照片、记录巡检结果(如阀门状态、设备外观)2) 管理人员可通过APP实时查看设备状态,下发维修指令。
2. APP集成GPS定位功能,自动记录巡检路线与时长,提高管理效率 五、安全管理规范(续)(四)环境防护措施1. 监控站房内配备除湿设备,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1) 设定温湿度自动报警,过高或过低时启动调控设备2. 电缆沟铺设防火槽道,定期检查有无积水、鼠害1) 每季度清理电缆沟,确保排水通畅2) 在重要设备区域安装烟雾探测器,联动消防系统五)保密管理1. 监控系统访问日志需保留至少1年,记录用户操作时间与内容1) 禁止使用明文传输敏感数据,采用加密协议(如TLS 1.2)2. 涉及核心算法的文档需设为最高保密级别,仅授权人员可查阅 六、培训与考核(一)岗前培训1. 新员工需完成72小时系统操作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1) 培训内容包括:监控系统基本原理、设备操作流程、应急预案演练2. 培训考核分为理论(笔试)和实操(模拟故障处理)两部分1) 理论成绩需达80分以上,实操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修复任务二)在岗培训1. 每季度组织技术交流会,分享运维经验与问题解决方案1) 每次培训后进行满意度调查,根据反馈调整课程内容2. 每年开展一次全员技能比武,评选优秀员工并给予奖励。
1) 比武项目包括:快速定位漏损点、优化泵组运行方案等 七、设备台账管理(一)台账内容1. 详细记录所有监控设备的型号、购置日期、保修期限1) 包括:传感器序列号、安装位置、校准记录等关键信息2. 定期更新设备状态,标记维修历史与更换部件1) 台账需与实物核对,确保信息一致二)管理流程1. 新设备入库后24小时内录入台账,并粘贴标签1) 标签包含设备编号、责任人、联系方式等2. 每半年对台账进行全面盘点,对缺失或错误数据进行修正 八、持续改进(一)定期评估1. 每半年对监控管理规程执行情况开展评估,形成改进报告1) 评估指标包括:系统可用率、故障响应时间、数据准确率2. 评估结果用于优化操作流程,如简化报修流程或升级监控设备二)技术更新1. 关注行业新技术(如AI预测性维护),每年筛选适合引入的技术方案1) 试点应用后若效果显著,则制定推广计划2. 与设备供应商保持沟通,获取技术支持与维护建议 一、概述供水监控管理规程旨在规范供水系统的监测、控制与维护工作,确保供水安全、稳定和高效本规程适用于各类供水设施的管理,包括水源监测、水处理、输配水管网及二次供水系统等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供水服务质量,保障用户用水需求。
二、监控管理基本要求为确保供水系统正常运行,监控管理工作需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系统监测1. 定期检测水源水质,包括pH值、浊度、余氯等关键指标,每日至少记录一次2. 监测水处理设施运行状态,如过滤器反洗周期、消毒设备投加量等,确保处理效果达标3. 实时监控管网压力、流量,异常波动需立即排查,避免爆管或停水事故二)设备维护1. 制定设备维护计划,泵站、阀门、仪表等关键设备每月巡检一次2. 定期校准流量计、压力传感器等监测设备,误差范围不超过±2%3. 二次供水水箱每季度清洗消毒一次,并记录水质检测报告三)应急响应1. 建立供水异常应急预案,明确停水、漏损等情况下的处置流程2. 配备应急抢修队伍,确保24小时响应,修复时间不超过2小时(主干管故障)3. 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发布供水状态,及时通知用户 三、具体操作流程 (一)水源监测流程1. 采样与检测(1) 每日从水源取水样,检测项目包括悬浮物、细菌总数等2) 使用便携式检测仪测量实时余氯浓度,低于0.3mg/L时需补充投加2. 数据记录(1) 将检测结果录入监控系统,生成日报表2) 超标数据需立即上报,并启动水质改善措施。
(二)管网运行监控1. 压力监测(1) 每2小时检查一次主干管压力,正常范围应维持在0.2-0.4MPa2) 发现压力骤降需排查漏损点,如发现渗漏,立即隔离维修2. 流量分析(1) 通过智能水表监测各区域用水量,分析是否存在异常波动2) 普通住宅区夜间用水量占比应低于20%,超出需核查盗水行为 (三)二次供水管理1. 水质管理(1) 每月检测水箱内余氯含量,确保消毒效果2) 更换滤网周期为6个月,记录维护日志2. 设备巡检(1) 每周检查水泵运行声音、振动情况,异常需及时更换轴承2) 备用电源每日测试一次,确保停电时自动切换 四、信息化管理措施(一)数据采集与传输1. 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WSN)采集水压、流量等数据2. 通过云平台实时传输监控数据,存储周期不少于3年二)远程控制1. 设立中央控制室,实现泵站启停、阀门调节的远程操作2. 限制授权人员登录权限,采用密码+动态验证码双重认证三)系统维护1. 每季度对监控软件进行升级,修复已知漏洞2. 定期备份数据库,确保数据不丢失 五、安全管理规范(一)操作人员要求1. 监控人员需持证上岗,每半年培训一次应急预案。
2. 穿戴绝缘工具,高压设备操作时必须两人配合二)设施安全1. 监测设备外壳应接地,防雷区域加装避雷针2. 泵房内设置紧急切断阀,标识清晰可见三)记录管理1. 所有监控数据需存档,纸质记录与电子记录同步保存2. 月度生成运行报告,报备至技术负责人 四、信息化管理措施(续)(四)数据分析与预警1.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供水系统运行模型,预测潜在风险1) 分析历史流量数据,识别用水量突增/突降的异常模式2) 结合天气数据(如降雨量)预测管网压力变化,提前调整供水策略2. 设置阈值自动报警机制,关键指标偏离正常范围时触发警报1) 水质指标异常(如余氯低于0.1mg/L)立即发送短信至运维人员2) 管网压力持续低于0.1MPa时,系统自动生成维修工单五)移动终端应用1. 开发移动APP,实现现场数据采集与远程指令下发1) 巡检人员通过APP上传照片、记录巡检结果(如阀门状态、设备外观)2) 管理人员可通过APP实时查看设备状态,下发维修指令2. APP集成GPS定位功能,自动记录巡检路线与时长,提高管理效率 五、安全管理规范(续)(四)环境防护措施1. 监控站房内配备除湿设备,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
1) 设定温湿度自动报警,过高或过低时启动调控设备2. 电缆沟铺设防火槽道,定期检查有无积水、鼠害1) 每季度清理电缆沟,确保排水通畅2) 在重要设备区域安装烟雾探测器,联动消防系统五)保密管理1. 监控系统访问日志需保留至少1年,记录用户操作时间与内容1) 禁止使用明文传输敏感数据,采用加密协议(如TLS 1.2)2. 涉及核心算法的文档需设为最高保密级别,仅授权人员可查阅 六、培训与考核(一)岗前培训1. 新员工需完成72小时系统操作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1) 培训内容包括:监控系统基本原理、设备操作流程、应急预案演练2. 培训考核分为理论(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