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doc
7页《登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不断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要从把握文本的内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等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同时,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感受艺术中的美,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并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登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册书共有两个单元的古代诗歌内容,依据教材中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并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诗歌单元教学的总目标,即以典型诗歌为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一些技巧,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高二学生是刚刚接触诗歌鉴赏,还比较陌生,故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单元教学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杜甫及其作品;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对作品进行反复阅读,从诗歌的内容、意象、语言这几个方面体会此诗所要表达的感情思想;使学生掌握鉴赏古诗的思路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用现代的观念去审视、理解杜甫的思想鉴于古代诗歌体裁特点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熟悉诗歌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并通过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会借助意象来品味意境,进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多媒体的使用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我用Flash软件制作了教学课件,同时还编辑了声音文件和图片文件,以创设诗歌教学的情境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语的设计①导入语:我们中国的文学起源于诗歌,而诗歌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唐朝,唐朝几百年的历史中,诞生了两位声名显赫的诗人:李白和杜甫有这样一个比喻,说李白走到山顶的时候,盛唐的太阳已经过午,对于李白这可能是件幸事但对于比他小十二岁的杜甫来说,不幸或许才刚刚开始杜甫与李白张扬的个性、显赫的声名相比却显得那么窘迫与暗淡,反差之大,真可谓泾渭分明的确如此,李白给我们的感觉永远是沿着大道一路醉酒当歌,俊傲狂放;而杜甫恰恰相反,他的一生都很郁闷。
幼年丧母,少年多病,青年赶考不幸落榜,正值风华岁月,却赶上了战火连连的“安史之乱”,他一生流离失所,晚年又疾病交加,但庆幸的是他没有就此沉迷下去,正是这些苦难,这些经历锻造了他穿越世纪的千载辉煌下面我们来就学习一首被世人称为“七律之冠”的古诗《登高》,借此来体味杜甫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②设计意图:这段导入语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放下自我,了解杜甫,走近杜甫,走近诗人的生活,进而走进诗歌,推动自我与作品的交融和互动同时创设学习诗歌的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2.诗歌诵读与背诵的设计教材的单元说明中已明确指出: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能有所领悟的确如此,在诗歌教学中要强调“诵读能背”,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加深对诗歌的领悟所以,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听读、学读、试读、背读”这四个读诗的环节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诵读方法的指导就是在导入语后,紧接着让学生听专家的诵读,有利于课堂的整体氛围,使学生的感情继续延续,进而体会诗中的感情基调,走进诗歌的情境第一:听配有画面的诵读,以让学生形象的感受诗歌中的情景第二:听配有《二泉映月》的诵读。
在诗歌诵读时辅以音乐,能创设出一种和谐的情感意境,渲染浓郁的审美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所以,为了表现杜甫晚年生活的凄凉、伤感,我用《二泉映月》来辅助《登高》这首诗的诵读,其中哀婉悲凉的旋律加之充满感情的诵读,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悲伤凝重的意境在听了专家的诵读之后,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模仿专家的读,互相指正请同学“毛遂自荐”,为其他同学范读最后让学生能够背诵这首诗3.作者简介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在对诗歌内容鉴赏之前,对作者有清晰的了解,做到“知人论世”,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者简介:(运用多媒体展示)杜甫(712-770年):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死在了耒阳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诗集有《杜工部集》4.对诗歌的赏析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体现了诗歌阅读鉴赏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我们在读一首诗的时候,要从诗歌写了什么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中的语言,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对诗歌进行鉴赏本课主要从理解内容、分析意象、体会语言这三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初步的赏析①诗歌的内容分析问题一:全诗写了什么?倾诉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问题二:诗中每联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要点]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象,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修饰急风”使人感到冷,主要是心冷天高”让人感到人的渺小和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便觉悲凉 “飞鸟”让人觉得它是一只无家的鸟,到处盘旋,寻找着自己的巢同时我们把它想成一只离群失散的鸟,感到孤独无助所以在赏析时要敢于想象联想,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人给我们留下的空白这样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的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诗人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也像树一样,已到了生命的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面对萧萧落木,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于是诗中又传达出一种豁达、坦荡和开阔的感觉颈联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此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表明了诗人独自站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不定的生涯百年”是指作者到了暮年悲秋”更增添了诗人无限悲愁的心绪同时,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加之老年又是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时的杜甫深感自己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这就使诗意更加的深沉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句写出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那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诗人两鬓斑白了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致使其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个人的艰难①我们从句法角度来讲:这两句是对偶句,句法的结构是相同的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故“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②我们从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来讲: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的这就造成了他自身的艰难③我们从杜甫的生活条件来讲: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②诗歌中的意象问题:《登高》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都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点拨要点]首联中的意象:如猿啸哀——凄凉,悲伤;鸟飞回——孤独,无助颔联中的意象:如落木——生命的凋零颈联中的意象:如悲秋——悲愁尾联中的意象:酒——愁③诗歌的语言问题: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句话?说说理由。
[点拨要点]首联绘出了一副精美的图画天、风、渚、沙、鸟飞、猿哀,这些景物真是天造地设,自然成对同时,这联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句中也是相对的如上句的“天”对“风”,“高”对“急”;下句的“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颔联中“无边”和“不尽”这两个修饰语,使“萧萧”和“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会使人听到木叶下落的声音,看到长江汹涌之状,也会使人感受到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中“悲秋”两个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同时此联中的“万里”“百年”和上联中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即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在了一起尾联中的“苦”字是极度的意思,表现出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④小结——鉴赏诗歌的思路和方法(板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把握内容分析诗中意象,体会感情揣摩语言,提高阅读鉴赏能力5.课堂实践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巩固和运用上面所规纳的鉴赏思路和方。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