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中航工业“飞得更高更快”.docx
7页创新驱动中航工业“飞得更高·更快” 中航工业重组五年来,突破了一大批航空尖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完全驾驭了以战斗机、舰载机、武装直升机、大型运输机、无人机、预警机等为代表的研发技术,使我国跻身于能够系列化、信息化、体系化发展航空装备的国家行列获得国家科技奖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获得国防科技奖511项,其中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被誉为是中国“飞得最高、飞得最快”的企业 立足国家战略自主创新实现重大突破 中航工业以“做强技术,提升集团自主研发实力;引领创新,增加集团核心竞争力;支撑和推动集团将来发展”为使命,加快了从跟踪发展向自主创新的步伐,使我国跻身于能够系列化、体系化发展先进航空装备国家之列 中航工业把自主创新放在行业发展最重要、最优先的位置,大力加强预先探讨、前沿探究、基础探讨,突破航空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催生了大量技术向航空型号的转移,创新已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航空产品研发实力不断提升 植入中国心脏中航工业研制的R0110重型燃气轮机,是中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学问产权的重型燃气轮机,使我国在国防、重工业领域的动力装置不再完全依靠进口,同时,还系列化发展了舰船动力、发电机组等燃气轮机,实现了系列化发展。
安装由中国第一台完全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学问产权“玉龙”发动机的武装直升机在2022年珠海航展精彩亮相,引起国际普遍关注 注入中国才智歼-10飞机数字式综合航空电子系统设计,标记着中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学问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在我国自主研制的“猎鹰”高级教练机上,首次采纳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飞行限制系统等很多当代最尖端的技术,使飞机整体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一流 助力中国制造攻克了ARJ21喷气式支线飞机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驾驭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的国家,探讨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攻克了大型困难带筋整体壁板喷丸成形的技术难题,为国产大飞机研制奠定了坚实牢靠的技术基础攻克增材制造(3D打印)核心技术,并胜利应用于歼-15飞机零部件的制造,使歼-15成为世界上应用激光成形/电子束成形等增材制造技术零件种类最多、应用范围最广、应用部位最关键的飞机 加快技术辐射通过航空技术的转移,利用技术创新基金,在燃气轮机、风力发电及新能源产品、节能和环保产品等领域研发非航空民用产品在相关非航空产业领域中取得技术领先,实现了技术辐射锂离子动力电池全自动生产线的研发项目新增产值3亿元,大冷量转子式双缸压缩机及其衍生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8亿多元。
强化机制创新价值 大幅提升 中航工业结合创新工作,逐步建立了创新体系,完善了创新投入机制、创新激励机制 自主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打造由国家工程试验室、国防科技重点试验室、国防科技技术探讨应用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航空科技重点试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组成的高水平科研体系,自主创新实力大幅提升建成了一批保障先进战斗机及其配套发动机、机载系统、空空导弹、专业化产品研制所需的设计手段、试验设施和批生产线,航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手段和条件得到大幅提升,设计开发、总装集成、核心制造、共性基础技术实力建设成效显著 科技投入机制更加有效中航工业通过主动提取企业盈利、吸引国内外投资、资本市场融资,形成支撑自主创新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设立中航工业技术创新基金,加大自主投入,资助规模大幅提升年资助经费已从2022年的8000余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5亿多元,同时引导相关单位自主投入规模达40多亿元,实施产学研创新工程,培育、孵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探究探讨的先进前沿技术,为航空科学技术发展供应新的源泉同时,设立航空科学基金进行前沿技术探究,航空科学基金作为中航工业基础探讨的主渠道,为航空预先探讨和型号研制供应前期基础性成果。
专利工程结出硕果五年来,中航工业专利总申请数为15293项,其中独创专利申请数为8252项,累计拥有有效专利73012项连续五年各项专利指标在国资委发布的《中心企业专利状况排序表》中位居前十 产学研创新工程取得新突破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先后与北京航空航天高校等9所高等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相关技术领域与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中航工业主动拓展与国外高校及探讨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先后与英国诺丁汉高校、曼彻斯特高校、帝国理工高校以及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技术探讨协会等国外高校和探讨机构合建联合技术中心,开展创新合作和人才培育 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发挥重大作用通过设立首席专家、科技津贴、突出贡献重奖等措施,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 “两化”深度融合信息化航空实效显著 中航工业通过全面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向建立新型航空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道路迈进信息化支撑了型号产品的跨代研制,促成了中航工业发展模式的转型、管理模式的变革和研制模式的升级在某飞机研发过程中,借助数字化手段,通过构建“全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与制造体系”,101%保证了上下游设计数据的协调一样性,设计迭代效率提高73%,强度设计实现“三天一轮载荷,七天一轮强度”,重量限制达到零差距,设计周期缩短40%,生产打算周期缩短75%,制造周期缩短30%以上。
中航工业通过整体规划,从顶层牵引,形成了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企业全业务流程和产业全价值链的信息化体系,改善了组织结构、改进了业务流程,变更了管理模式两化”融合已经成为中航工业完成型号研制和科研生产任务的助推器,成为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协同驱动航空工业跨更加展的倍增器 中航工业的“两化”融合成就、工业发展模式转型得到了国家的高度确定,工信部批复在中航工业设立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创新体验中心”和“两化深度融合工业软件研发基地”,形成对全国两化深度融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管理创新有力支撑自主创新 五年来,中航工业主动推动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管理观向追求可持续成长的管理观转变,大力构建管理创新体系,以价值创建为核心,以基础管理为抓手,以流程管理为主要任务,以战略管理为重点方向,以思想管理为更高追求,不断推动科技管理创新,推广应用技术成熟度管理,形成了三级航空技术体系,航空科研主动开放、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2022年以来,中航工业全面启动了以“深化实施管理提升与创新工程,以体系创新促进集团公司管理转型升级”为主旨的“中航工业管理提升与创新工程”,探究管理创新体系的实际运行机制,形成通用的推广模式。
中航工业管理创新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据统计,2022~2022年,集团公司获得“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35项,获得“军工行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112项 立足创新激励人才快速成长 近年来,中航工业分层次,立体化、系统化培育人才,让不同人才在不同岗位上发挥最大效能,以人才成长促进技术创新 放眼全球揽人才2022年中航工业在全球公开聘请高级经营管理者,6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受聘为直属单位的副职,这是我国军工企业首次不限国籍面对全球公开聘请高级经营管理者 培育国际化人才2022年12月,中航工业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就开展中国航空工业国际化人才培育项目,每年派出约101名航空青年骨干赴英国克莱菲尔德高校留学、赴法留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博士探讨生出国留学,已经累计派出了400余名骨干,中航工业“十年培训千人”的国际化人才培育安排正在稳步推动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开设中航高校,作为集团顶层的培训机构,每年为全集团各类员工供应有针对性的轮训5000余人次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目前,中航工业已形成一支由150名国家级杰出技能人才和12000余名技师和高级技师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带动了中航工业各类技能人才梯次发展。
催化青年成长成才中航工业制定了2022~2022年“龙腾安排”,培育造就新一代航空工业领军人同时,抓紧实施培育后备干部的“幼狮安排”,培育青年管理英才、科技英才和技能人才,确保航空事业薪火相传、基业长青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