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学导读》课程考试题库.doc
8页1、 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异同西汉初年,汉代儒家经籍中有两种写本:一种是汉初学者根据前辈学者口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文字写定的写本,称今文经;一种是景帝以后陆续从古旧屋壁中发现、从民间搜集到的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写本,叫古文经西汉前、中期,今文经学独盛,西汉晚期,古文经学兴起.除了字体的异同之外,篇目的多少,一篇之中文字的多少和用字也不同这是双方分歧和斗争的基础但是今古文经学形成长期对峙的两大学派,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双方对孔子和六经的看法上,在依据的材料上,在对史实的解释上,以及在研究原则和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第一,对孔子的态度上,今文学家认为,孔子是天生圣人;而古文学家则认为孔子是三代文化的收藏者和保存者,是儒林祖师第二,对六经的认识,今文家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是孔子思想所托,是王道之大纲;六经的顺序应该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古文家则认为,六经是三代文化典章制度以及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忠实记录,故六经的顺序应该按时代排列:易、诗、书、礼、乐、春秋在对六经的来源上,双方也存在严重的分歧今文家认为,古文经来源不明,有作伪痕迹,疑点甚多,是异端之学古文家则认为,今文经经秦火之余,学残文缺,今文家信口说,抱残守缺;而古文经则是先秦旧典,完整无缺。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今文家注重微言大义,所以发展为章句义理之学;今文经学的特点是微言大义地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今文经学以《春秋》为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主要包括大一统、大居正、大复仇、通三统、统三世、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古文家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疏通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释,所以发展为名物训诂之学今文家多徒腾口说,主观武断,强经就我,古文家实事求是,学风简明. 2、 《五经正义》古代经书流传到唐代时,因版本差异、传抄讹误等原因,存在着不少异字别文而那些注经释义之作,又各持己见,多有歧意.解经者为了阐明自已的主张,往往不惜笔墨,详作解释,致使字多文繁,冗杂难读贞观年间,孔颖达等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编撰《五经正义》所谓正义,即对经书原有的注释再作注释,以统一异说,便于阅读.《五经正义》将经与注集而为一,分别注释先释经,后释注,广征博引,采选众说,并对各派经学家的见解进行了协调折衷《五经正义》颁布之后,即作为官方的定本而被各界接受,-直处于独尊的地位,是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儒家经典注释本。
赞同3、 《五经大全》明洪武年间,解缙就向朝廷上书,建议由官方修撰一部体现程朱思想的理学书籍但此事直到永乐14年(1414年)11月才正式施行当时由胡广等39人奉明成祖之命,集诸家传注纂修《五经大全》等七部大全.《五经大全》的编纂是为了用程朱理学来统一思想、统一学术、统一人们的行为方式,一切以程朱理学为尊《五经大全》编撰非常粗糙,几乎全是抄录元人的著作,毫无学术价值对选本没有经过严格的挑选,所用的选本都存在严重的错误《五经大全》的纂修就标志着程朱理学的衰落4、 王阳明的经学思想明代经学最重大的成果是由王阳明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心学体系王阳明在建构心学体系的过程中,对传统的经学进行了重新探讨和评价,其基本命题便是“经学即心学"其经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六经皆史”王阳明极力反对繁文传注,认为经即史,经本身反映的就是儒家史学意识他主张抛开《大全》一类著作,回到原始五经上来,正确体会儒家经典中的“道”,发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第二, “圣人之学,心学也认为经学的旨趣就是对“道”的体认,把握社会与人伦的基本法则.经学应该以关心社会和人生为目的,特别要突出关于人伦道德主题第三, “主张日用”与“主观臆断”的经学方法。
他提出,治经的功夫必须要放在日用生活之间,学以致用.通过经的学习,达到锻炼、陶冶培养身心的作用王阳明还认为,六经就是“吾心之记籍”,因此应当根据吾心的良知去发明经的意蕴学经必须求得本体明了,必须先明了自我本心的天理与圣人之心的天理和经书中的“常道"是一致的,不必外求王阳明的心学原本是为了矫正程朱理学的僵化之弊,以维系人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但是,阳明心学将“天理”移植到人的心中,把一切外在的天理、天命之性都转化为内在心中的感性欲求,认为天理便是人欲,天心便是人心,充分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高扬了人性的主体意识这些观念显然是与传统的价值观相悖的崭新的思想要素特别是它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从迷信,在客观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这样,阳明心学发展的趋势,就正好走向了与其主观愿望相反的历程,引发了宋明理学的解体特别是王门后学发展成为与正宗“圣学”相背离的异端之学5、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内容和意义内容:一、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二、秦焚书,并未厄及六经,汉十四博士所传,皆孔门足本,并无残缺.三、孔子时所用字,即秦汉间篆书,即以‘文’论,亦绝无今古之目.四、刘歆欲弥逢其作伪之迹,故校中秘书时,于一切古书多所羼乱。
五、刘歆所以作伪经之故,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 意义:《新学伪经考》不是一部一般的辨伪之书,而是站在今文经学的立场,对古文经学发起总攻击,并借以鼓吹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该书用考证的方法说明自东汉以来的古文经典,多出自刘歆伪造,不是孔子的真谛.该书以考证辨伪见长,在考辨古籍方面有独到之处《新学伪经考》对后世影响极大,二十世纪的“疑古”、“辨伪"之风,就是在它的影响之下而出现的一股学术思潮.但由于康有为的治经不是单纯的从学术上去争经籍的真伪,而是披着经学的外衣为其政治目的服务,所以该书虽然有许多精确的论断,但也有不少强劲就我的武断之处梁启超说:有为“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因此,《新学伪经考》的价值主要不在学术上,而在于政治6、 八卦的卦象、卦名、卦画、卦德八卦卦名:乾, 坤, 震, 巽xùn,艮gèn, 兑duì, 坎, 离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八卦卦象:卦象有大象、本象、广象、逸象、补象、参象、五行象、内象、外向等.八卦卦画:卦德:从八卦的卦象中还归纳出卦的基本性质,称为卦德,或卦性如: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悦也。
7、 先天八卦图先天八卦图为邵雍绘制,分先天八卦次序图和先天天八卦方位图次序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方位图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东南为兑、东北味震、巽为西南、艮在西北把次序和方位结合起来就是,将君主和帝后的乾坤置于南北正位,然后将乾系的兑、离、震居左,象征天向左旋;将坤系的艮、坎、巽居右,象征地向右动.8、 后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据说是周文王所画由于中国位居东半球北部,所以观察乾(天)的正中位置在西北,而坤(地)则位于西南.艮为山,接近天,在东北;巽为齐平,近地,在东南然后,另外四卦分别是:震在东,兑在西,离在南,坎在北.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乾六兑七艮八离九9、 九宫八卦图“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九宫”之法用之多端汉代时有“九宫占”、“九宫术”、“九宫算”、“九宫八风”、“太一下行九宫”、“太一坛"等,是于占、术、算、医、纬、建等方面的应用九宫八卦图”也叫“九宫术”图,是与八卦相配之后,对《周易》的进一步阐释.10、 六十四卦的排列及其意义将八卦两两相重,就成为六十四种各不相同的六画卦形,此即“六十四卦",也称为“别卦”六十四卦的排列,体现着一定的次序,其中有两项主要规律可寻:第一,从相承相邻的两卦看,多以卦象互相倒置为次序,六十四卦中有五十六卦皆如此例,惟乾、坤、山雷颐、泽风大过、坎、离、风泽中孚、雷山小过八卦,卦形颠倒而形不变,而是以六爻互为交变为次序(位置并排之爻,阴阳互变)。
如乾坤相次,六爻交变;颐大过相次,六爻亦交变余四卦可类推第二,从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来看,始于乾、坤,终于既济、未济,又从相承相受的全过程中表露出事物产生、发展的诸阶段的递进、转化程序六十四卦卦形以特殊的象征形象,分别谕示六十四种事物、现象的特定情态,反映了《周易》作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认识六十四卦的出现,形成了《周易》以阴阳爻象为核心,以八卦物象为基础的完整的符号象征体系11、 《易经》的义例:卦时、二体、爻位、“承、乘、比、应”、互卦、卦主卦时:指某卦当时的具体形势、具体情况、变化趋势与条件.时原指天时,《彖传》中将其引申为与社会、人生的某种处境相联系二体:每一卦的一、二、三爻为一经卦,称为下卦,又叫内卦,《左传》称为贞卦;四、五、六爻为一经卦,称为上卦,又叫外卦,《左传》又称为“悔”这就是所谓二体.上下体(或上下卦、内外卦)既可象征事物发展变化的两个阶段,即下卦处于小成的阶段,上卦为大成的阶段;又可以象征事物所处地位的高低,或所居地域的内外、远近,等爻位:每一卦有六爻由于六爻在卦中所处等次不同,所以其象征意义也不相同.一般是:初爻象征事物发端萌芽,主潜藏勿用;二爻象征事物崭露头角,主适当进取;三爻象征事物功业小成,主慎行防凶;四爻象征事务新进高层,主警惧审时;五爻象征事物圆满功成,主处盛戒盈;上爻象征事物发展终尽,主穷极必反。
在具体卦爻中,又各有其复杂变化和含义承、乘、比、应”: 承、乘、比、应是六爻之间的四种关系,它从四个方面说明在复杂环境中爻象变动发展的或利或弊的外在条件以及在一定条件制约下的某些规律承:凡下爻紧靠上爻叫做承,就是以下承上的意思,而侧重于阴爻上承阳爻的意义注意,要以阴阳当位之爻相承为吉.不当位者相承多凶.乘:凡上爻高凌下爻叫做乘,就是以上凌下之意主要是指以阴爻乘阳爻叫“乘刚”,象征弱者乘凌强者,小人乘凌君子爻义多不吉善但阳爻居阴爻之上则不言乘.比:凡六爻之间逐爻并列者叫作比,就是两相比邻的意思两爻互比之际,体现着承、乘的关系,是吉是凶,应结合爻位与阴阳来考虑应:凡六爻之间处在下卦的三爻与处在上卦的三爻皆两两交感对应,即一对四、二对五、三对上叫做应爻对应之爻一阴一阳的,可以两相交感,称为有应互卦:六十四卦之中,除初爻与上爻以外,第二爻到第四爻组成一卦,第三爻到第五爻组成一卦,此两卦便组合成一组互卦二、三、四爻为“下互”;三、四、五爻为“上互”卦主:六爻之中,有为主之爻,叫做卦主卦主有两种类型:一是:“成卦之主”,即该卦乃因此爻的意义而起者二是“主卦之主”,即该卦六爻之中最完美的主爻.此类卦主必是爻德美善、得位得时者当之,各卦的第五爻多为主卦之主。
《彖传》往往揭示出卦主所在12、 《乾卦》的卦辞、爻辞、彖传卦辞:乾:元,亨,利,贞.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彖传:《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13、 《坤卦》的卦辞、爻辞、彖传卦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爻辞: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六五,黄裳,元吉《象》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