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世界四大文明古国.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18981151
  • 上传时间:2023-10-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9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你知道吗?下面xx精心为你准备面积最大的海洋的资料  太平洋(Pacific Ocean),地球第一大洋,覆盖着地球约46%的水面和约32.5%的总面积  太平洋跨度从南极大陆海岸延伸至白令海峡,西面为亚洲、大洋洲,东面则为美洲南北最宽15500千米,跨越151°纬度包含属海的面积为18134.423万平方千米  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它是由大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叫开的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麦哲伦率领270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启航,西渡大西洋,她们顶着惊涛骇浪,吃尽了苦头,抵达了南美洲的南端,进入了一个海峡这个以后以麦哲伦命名的海峡更为险恶,四处是狂风巨浪和险礁暗滩又经过38天的艰苦奋战,船队最终抵达了麦哲伦海峡的西端,然而此时船队仅剩下三条船了,队员也损失了二分之一  又经过3个月的艰苦航行,船队从南美越过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这段航程再也没有碰到一次风浪,海面十分平静,原来船队已经进入赤道无风带饱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员快乐地说:“这真是一个太平洋啊!”今后,大家把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

        太平洋,北到白令海峡,北纬65°44′,南到南极洲,南纬85°33′,跨纬度151°东到西经78°08′,西到东经99°10′,跨177个经度南北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19900千米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海岸至亚洲的马来半岛,东西最长21300千米包含属海的体积为71441万立方千米,不包含属海的体积69618.9万立方千米包含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939.5米,不包含属海的平均深度为4187.8米,已知最大深度11033米,在马里亚纳海沟内北部以宽仅102千米的白令海峡为界,东南部经南美洲的火地岛和南极洲葛兰姆地(Graham Land)之间的德雷克(Drake)海峡和大西洋沟通;西南部和印度洋的分界线为:从苏门答腊岛经爪哇岛至帝汶岛,再经帝汶海至澳大利亚的伦敦德里(Londonderry)角,再从澳大利亚南部经巴斯海峡,由塔斯马尼亚岛直抵南极大陆  太平洋因为面积宽广,水体均匀,气候有利于行星风系的形成,尤其是南太平洋更为突出北太平洋情况不一样,东西两岸差异悬殊,以俄罗斯东海岸的严冬和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和的冬季对比最为鲜明信风带在东太平洋南北纬30°-40°之间的副热带高压中心和赤道无风带之间。

        中纬度地域、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辐合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两个风带气温、湿度相差悬殊,极地东风带锋面甚为猛烈,冬季尤为突出西太平洋(北纬5°-25°)菲律宾以东、南海和东海洋面上,夏秋之间,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超低压中心,形成猛烈的热带风暴,即台风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北太平洋气流向大陆运动,冬季情况完全相反,形成广大的季风气候区北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比南太平洋高,这是因为南太平洋水域更宽广,并受南极地域冰山及冷水团的影响信风带的海水含盐度比赤道地带低赤道周围含盐度小于34;最北部海域含盐度最低,小于32太平洋的洋流在信风影响下自东向西运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  南、北赤道暖流之间的中轴线上产生相反的赤道逆流,从菲律宾东岸流向厄瓜多尔西岸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周围转北流向日本东面,为著名的黑潮;北赤道暖流的支流经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称对马暖流黑潮在东经160°周围转向东流,称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向东运动,到北美洲西海岸转向南流,称加利福尼亚寒流这么就形成了北太平洋环流另外,白令海海流向南流,称为堪察加寒流,又称亲潮,流向日本本州岛东面,在北纬36°周围和黑潮相遇南赤道暖流抵所罗门群岛以后,向南流成为东澳暖流,折向东卷入西风漂流,至南美洲西面、南纬45°周围分为两支,一支向东经德雷克海峡进入大西洋;另一支折向北流,即秘鲁寒流。

      这么形成南太平洋环流  月球分出说  太平洋的形成太平洋是现代地球上最大的结构单元,和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比,它有着很多特有的、和众不一样的演化史,如环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带、广泛发育的岛弧--海沟系、大洋两岸地质结构历史的显著差异……这就使很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着它和众不一样的成因长久以来,科学家们提出过很多有关太平洋成因的假说,其中最引人注目标是19世纪中叶,乔治·达尔文(1879年)提出的“月球分出说”  达尔文认为,地球的早期处于半熔融状态,其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得多,同时在太阳引力作用下会发生潮汐假如潮汐的振动周期和地球的固有振动周期相同,便会发生共振现象,使振幅越来越大,最终有可能引发局部破裂,使部分物体飞离地球,成为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遂发展成为太平洋因为月球的密度(3.341克/立方厘米)和地球浅部物质的密度(包含地幔的顶部橄榄岩层在内的岩石圈的平均密度为3.2-3.3克/立方厘米)近似,而且大家也确实观察到,地球的自转速度有愈早愈快的现象,这就使乔治·达尔文的“月球分出说”取得了很多人的支持然而,部分研究者指出,要使地球上的物体飞出去,地球的自转速度应快于4.43弧度/小时,亦即一昼夜的时间不得大于1小时25分。

      莫非地球早期有过如此快的旋转速度吗?这显然极难令人相信再者,假如月球确是从地球飞出去的,月球的运行轨道应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事实却非如此还有,月球岩石大多含有古老得多的年纪值(40亿-45.5亿年),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岩石仅38亿年,这显然也和飞出说相矛盾最终,大家摒弃了这种看法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因为天体地质研究的进展,大家发觉,地球的近邻——月球、火星、金星、水星等均广泛发育有陨石撞击坑,有的规模相当巨大这不能不使大家想到,地球也有可能遭受到一样的撞击作用  流星撞击说  1955年,法国人狄摩契尔最先提出,太平洋可能是由前阿尔卑斯期的流星撞击而成的而且她认为这颗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卫星,直径几乎为月球的两倍可惜没能提出足够的证据  太平洋在国际交通上含有主要意义有很多条联络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主要海、空航线经过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分别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关键航道  海运航线关键有东亚-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东亚-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沿海航线,东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等。

      太平洋沿岸有众多的港口  纵贯太平洋的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船只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减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在太平洋上空开始利用人造通讯卫星进行联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