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新教材《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学课件(共42张).pptx
42页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01010202030304040505目 录导入解题,突出重点难点初读文本,掌握重要字词再读课文,认识君臣心性赏读文本,品味劝谏艺术延伸拓展,巩固学习成果导入解题,突出重点难点01比干因劝谏昏庸的商纣王而被挖心,临死前,他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来表明自己的心志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诠释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勇气,责任与担当解 题l本文选自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此疏写于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l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l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颇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l十思:即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l疏:奏章的一种,古代臣子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初读文本,掌握重要字词02重点字词010203固培土加固德政与信义明哲明哲的圣人0405不胜大命不堪德义景命推断文言实词词性与词义的方法古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或合成词中,联系成语或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有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成语类比法推断文言实词词性与词义的方法如:本文“永保无疆之休”中的“休”,“凡百元首,承天景命”中的“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它们的意义就分别保存在成语“休戚与共”“高山景行”“克勤克俭”中。
莫不殷忧而道著”的“殷”的含义就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殷切”中成语类比法推断文言实词词性与词义的方法在以前课文中学过该词,可将该词的意义代入到新的语言环境中去试试举一反三法如: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的“简”与本文“简能而任之”中的“简”意义一样03再读课文,认识君臣心性问依照课文内容回答,当时的唐太宗心态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唐太宗在国家相对安定之际,生活上出现了奢靡的苗头,这可以从魏徵的建议“居安思危,戒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奢以俭”看出识太宗心态问答补充材料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初唐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即位初期,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尚能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在一片太平盛世的欢呼声中,功业日隆的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唐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导致民怨沸腾补充材料在国力上升、日渐繁盛的“守成”时期,国君往往容易陶醉于自己的成绩,陶醉于歌舞升平的盛况,自我满足,自我骄纵,不思进取,而皇帝身边的大臣或迫于皇帝生杀予夺的权力,或出于对自己的仕途考虑,常常三缄其口,不敢做“吹哨人”,甚至歌功颂德。
当皇帝在朝堂上听不到理性的声音的时候,那么距离危机就不远了这时就迫切需要有人来拉响警报!那么谁敢于做这个“吹哨人”呢?答识魏征其人答依照课文内容,补全下面的句子:魏徵是一个 的人,这可以从 看出魏徵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这可以从他指责唐太宗的话“而况于明哲乎?人君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看出而况”反问句式,加强语气)问答识魏征其人答依照课文内容,补全下面的句子:魏徵是一个 的人,这可以从 看出魏徵是一个对国家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的人,从文中劝唐太宗的目的是希望国泰民安可以看出问依照课文内容,补全下面的句子:魏徵是一个 的人,这可以从 看出答识魏征其人答魏徵是一个拥有理想(政治抱负)的人,这可以从他对政治蓝图的描绘“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娱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看出问赏读文本,品味劝谏艺术04劝谏者具备了敏锐的洞察力、清醒的头脑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就一定能劝谏成功么?同学们生活中免不了要劝说别人改变看法或主张,你也许有过劝说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历请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谈谈规劝别人成功与否与哪些因素有关?激探究之趣补充材料“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
中人:常人;回:扭转;霁:停止小 结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如比干、屈原但魏徵在唐太宗骄奢忘本、大兴土木之时,不口是心非,不看皇帝的脸色行事,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敢做“吹哨人”,积极建言献策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他的刚直不阿,据理力争体现了古代臣子的责任与担当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敢担当还要有能担当规劝者的劝谏艺术,比如说话的语气、技巧与智慧也直接关系到规劝的成败品劝谏之术用语之妙设喻之妙思路之巧品劝谏之术用语之妙不可以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口气不卑不亢;而“臣以为”有自以为是之嫌臣闻”能否改成“臣以为”?用语之妙魏徵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君臣、主仆关系,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而尊称唐太宗为“明哲”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下愚”,而称唐太宗为“明哲”?用语之妙不能诚能”表示希望和商量的口吻,而“是故”是论述的口气,较为生硬诚能见可欲”能否改成“是故见可欲”?设喻之妙魏征的落脚点是哪句话?魏征是不是开门见山提出这一观点吗?“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不是,文章先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循循善诱,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设喻之妙魏征的落脚点是哪句话?魏征是不是开门见山提出这一观点吗?用比喻,先从正面说明木必固根,流必浚源,引出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源不可不深,根不可不固,德不可不厚,这是一般人都能明白的道理,“而况于明哲乎”接着指出作为位高权重的人君如果连一般人都不如,竟不考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想长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首段末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这一段,先正面后反面,正反对比,可见,魏徵既有直言敢谏的一面,又有循循善诱的一面设喻之妙请从你以前的作文中或者你看到的优秀作品中,举一个用比喻推理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的例子思路之巧标题是“十思”,首段是单刀直入地劝谏唐太宗要“十思”吗?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先就近设喻,以“固本思源”为喻,推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而要“积其德义”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这是属于提出论点部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治国。
思路之巧第二段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段分析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治国的必要性最后指出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最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须知这股力量就像水一样,可以载舟,可以覆舟换言之,人民积怨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最终将推翻暴君的统治这一段从现象说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也就是历史教训的角度,强调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的重要性这是分析问题的部分思路之巧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谈的?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从正面来回答了如何居安思危的问题本段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则是全文的主要内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思路之巧总结“十思”,宏扬“九德”的意义何在?国家可以“垂拱而治”这是倡导“积其德义”的做法“十思”,是属于解决问题的部分,可见,全文思路十分清晰,“是什么(人君当思)-为什么要思-怎么办(思些什么)”的结构思路,符合人们正常的认知规律,也易于被君主接受。
延伸拓展,巩固学习成果05拓展延伸魏征的劝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劝谏,在方法上有何不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留有许多优秀的遗产这些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对当今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都还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请谈谈“十思”的现实意义拓展延伸参考议题: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责任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给人很多启示文中哪句话或哪一点内容对你启示最大?请以这句话或这一点为中心,自拟题目,写一篇发言稿,准备在专题讨论会上发言尝试运用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法)感谢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