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复旦大学农学院九三学社社员寻踪.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9064360
  • 上传时间:2022-06-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8.42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复旦大学农学院九三学社社员寻踪    张晓鹏复旦大学农学院从1940年设立,到1952年因院系调整迁往外地,只有短短的12年,但其所拥有的九三学社社员,却占了当时整个复旦支社社员人数的30%以上本文所要简要叙述的,就是曾经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工作过的那群九三人一2015年5月8-9日,我趁赴京出差的机会专门多留了两天,前往九三学社中央查阅上世纪50年代的《九三社讯》,在翻阅过程中一条很不起眼的“社员动态”突然跳入眼帘:“钟俊麟、陈恩凤、徐天锡、毛宗良、赵仁镕、蔡希岳、龚畿道、马世均、谭其猛、曹诚英等十同志随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迁沈阳《九三社讯》1952年第9-10期合刊,第71页)因为多年来我一直在收集九三学社复旦大学基层组织的资料,查过不少档案及相關文献,但这资料我是第一次看到,当时真是感到好一阵激动九三学社复旦大学支社是当时上海九三学社最大的一个基层组织,但如果不算农学院这10名社员,全校也才22名社员由此可见,农学院的这批社员在当时九三学社复旦大学支社的确是很大的一支力量1952年复旦大学共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财经学院(此前叫“商学院”)和农学院五大学院,但农学院的九三学社社员大约占了复旦支社的30%。

      农学院当时共有教职工44人,九三学社社员超过农学院全院教职工的20%(还不算这之前就已加入九三学社但我当时并不知道的严家显,以及之后在别处加入九三学社的另外3位教师,如都算上,那就超过30%了)农学院下设三个系,院长为钟俊麟,农艺系主任为陈恩凤,园艺系主任为毛宗良,农化系主任为王泽农,其中前三位当时都是九三学社社员,王泽农后来在安徽加入九三学社,是安徽省九三学社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首任主委另外谭其猛还是直属复旦大学校部的农场主任当年钟俊麟、陈恩凤、毛宗良、徐天锡、曹诚英、赵仁镕都是教授,龚畿道、谭其猛是副教授(两人都已拟提教授,因院系调整而缓提),马世均、蔡希岳是讲师沈阳农业大学上世纪50年代评出3名一级教授,全是从复旦大学过去的九三人,他们是陈恩凤、毛宗良和章守玉(后者到沈阳后不久加入九三学社)在1951年12月8日九三学社复旦大学支社成立时,除了王恒守任总干事(当时不称“主委”)、陆景一任秘书干事外,农学院的陈恩凤任组织干事,后来钟俊麟也担任了第一届支社的学习干事,也就是说,支社的四位负责人中两位来自农学院钟俊麟、陈恩凤到沈阳之后不久,就奉九三学社中央令与严济慈一起筹备成立沈阳分社(即今九三学社辽宁省委会),陈恩凤后来担任了首任主委。

      这些材料证明,当年复旦大学农学院九三学社社员力量之强这激发了我对复旦农学院这些九三社员的研究兴趣,千方百计寻找有关这些社员的材料2019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钟俊麟写于1952年1月的一份材料上面写道,他于1946年8月到复旦大学农学院任教授,介绍人是时任复旦农学院院长严家显,并注明严家显是九三学社社员2018年,我曾花了一年的业余时间,依据当时掌握的一份原始材料(材料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经过不同的年份更新),整理出一份从九三学社创立到“文革”前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共计1572名社员的名单在那份名单中没有严家显的名字,后来询问过社中央相关同志,也说在相关社员名册中找不到严家显名字经我几个月来多方、不懈、艰苦的努力,总算确认了严家显的九三学社社员身份,并且确认了他是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工作时加入九三学社的严家显教授是福建省立农学院(今福建农林大学)首任校长,后任复旦大学农学院院长,1951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成立后调任该院研究员(同时继续兼任复旦大学农学院教授),参与该院筹建和准备赴朝收集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争中打细菌战的罪证,但不幸因患胃癌于1952年3月英年早逝他是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的父亲。

      关于严家显,有很多故事可写、值得好好地写,以后另撰专文介绍这里只将我从《九三社讯》中找到的一篇以社中央名义(当时称“总社”)发表的《悼严家显同志》全文抄录如下(在当年的《九三社讯》中很少有这类文章):我社社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兼昆虫室主任严家显同志,不幸患胃癌症于三月十七日下午九时在上海病逝上海分社同志于得悉噩耗后深为哀悼,立即派员前往慰问严同志家属,并将此一不幸消息连同严同志生平事迹报告总社总社于得讯后,立即发致严同志家属王祖寿同志一封慰问信,信中说:“顷接上海分社函报严家显同志不幸于三月十七日在上海病逝,不胜惊悼现在美帝国主义正在朝鲜及东北等地疯狂的撒布细菌毒虫,严同志是昆虫学家,正是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今不幸赍志而没,不仅是本社和文教科学界的损失,也是人民的损失!我们谨致以最沉痛的哀悼,并向您致唁《九三社讯》1952年第4期)当时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工作、以后加入九三学社的,除了前面提到的章守玉、王泽农两位教授,还有一位后来留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工作的吴钧和教授(时为复旦农学院农化系教授)此外,抗战时期曾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前身之一复旦大学垦殖专修科任教授的秦含章,上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加入九三学社,于2019年8月15日去世,享年112岁。

      秦含章是我国食品工业的奠基人、酒界泰斗2019年7月,我在上海市档案馆查档,将在复旦1952年及之前入社的农学院这批教授(当年是副教授、讲师的后来也都成了教授)入社的时间及介绍人也基本上查清楚了他们之中最早入社的是陈恩凤,1949年由九三学社两位创始人卢于道、笪移今介绍入社陈恩凤和笪移今是江苏句容同乡钟俊麟由陈恩凤、卢于道介绍入社,1951年6月2日上海分社通过,6月11日总社批复批准;严家显由卢于道、陈恩凤介绍入社,1951年8月11日上海分社通过,8月20日总社批复批准严家显、钟俊麟先后担任农学院院长,卢于道任理学院院长,他们常在复旦大学校务会议上碰头,很相熟徐天锡入社,1951年10月13日分社通过,11月12日前总社批准毛宗良、蔡希岳入社,1952年1月13日上海分社通过;赵仁镕入社,1952年1月28日上海分社通过因开展三反运动,社员发展工作一度暂停,直到6月22日分社才得知总社批准了上述3人的入社申请龚畿道入社,1952年7月20日上海分社通过;马世均、谭其猛入社,1952年8月10日上海分社通过以上3人的入社申请于8月26日分社收到总社批复批准曹诚英入社,1952年8月26日上海分社通过,10月12日总社批复批准,其时曹诚英已随农学院北迁沈阳,上海分社收到总社批复文件后即将其组织关系转至正在筹备中的沈阳分社。

      从理论上说,当年九三学社社员入社日期应从总社批准时起算,但从后文我们可以知道,实际上九三学社复旦支社和上海分社早在总社批准之前,就已将曹诚英视为社员了二下面,因篇幅关系,我重点但也只能简略地介绍一下当年北迁沈阳的10位社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他们当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祖国北疆开展农业教育和科研的一些情况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央决定将复旦大学农学院和当时设在哈尔滨的东北农学院合并,设立沈阳农学院(今沈阳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农学院当时除了三个系外,还有一个茶叶专修科,该科调整到当时的安徽大学农学院即今安徽农业大学,时任农化系主任王泽农后来随茶叶专修科调到安徽工作当年5月,东北农业部副部长张克威(后任沈阳农学院院长)到上海复旦大学介绍情况进行动员之后不久,复旦大学农学院院长钟俊麟在《九三社讯》上發表了《为了祖国农业建设,我们愉快地服从调配》的文章(《九三社讯》1952年第7-8期)文章首先谈了当时国家进行院系调整的意义,然后指出:“高等教育工作者责任很大,让我们保持青春活跃的心,欢欣地迎接新事物,创造新环境,……那么我们不但能胜利地完成院系调整工作,同时也加速了经济建设,使美丽的社会主义幸福生活早日到来。

      文章中还说:“解放后,特别是土地改革后,新中国的农业生产大大地发展,以一九五一年来说,粮食产量已恢复到战前最高年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二点八但这绝不是说,我们的农业生产已经能满足祖国广大人民的要求了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满足祖国各方面建设的需要,我们的农业生产力还得大大地提高才行因此,今后祖国对农业建设干部的需要是很迫切的,这就是今天摆在我们高等农业学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大道理,人人懂,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要做到真正为人民服务,确实要经过思想斗争和思想改造的过程……思想改造以前,我敢说,无论何人,要是你请他到祖国迫切需要的地方去,他就会左右考虑,患得患失;如果要他到边远或偏僻的地方去,那更是难上加难了但今天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复旦农学院全体师生员工,虽不能是百分之百,至少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已经较彻底地批判了自己的各种错误思想,每个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都增强了,一般能够首先考虑祖国的需要,努力克服个人的困难,来响应祖国的号召……这次我们农院师生一听到要迁移到沈阳去时,有一部分人曾经思想波动,但不久就搞通了,纷纷表示服从组织调配,这充分说明了思想改造的成绩在目前,我们所考虑的是如何把迁院准备工作做好,大家都以愉快的心情等待搬家,并保证到了沈阳后,一定与他校同志团结合作,搞好教学。

      ……我们农学院全体师生,保证愉快地到沈阳去,为办好祖国的农业教育而努力!”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北迁沈阳的过程中,九三学社社员起到了积极的骨干作用在1952年9月3日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出版的《庆祝社庆纪念特刊》(小报)第三版上,也发表了由龚畿道、马世均、钟俊麟、蔡希岳、赵仁镕、毛宗良、陈恩凤、徐天锡、谭其猛(谭其猛为九三学社社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谭其骧的胞弟,这份小报上当时误将“猛”印为“骧”)、曹诚英签名的《复旦农学院全体社员保证服从统一分配》(当时曹诚英入社还未被总社批准,但就已以社员身份在这篇文章上签名了)文章中写道:“我们都是科技工作者,过去都有相当严重的纯技术观点,由于党的教育,使我们的组织观点加强,能够争取入社同时,通过党的领导,社的帮助,使我们在思想改造学习中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初步树立了无产阶级的思想,因而我们一致要求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这次中央教育部为了密切配合工业化建设所制定的全国规模的院系调整方案是一个伟大的、正确的、及时的决定其中规定复旦大学农学院迁往东北沈阳,建立新的、规模更大的农学院对我们来讲,这是一个光荣的任务,我们除了坚决拥护整个方案外,并保证完成任务……因为我们认识了祖国的光明前途,也认识了自己的光明前途,所以我们都以极愉快的心情来迎接这一光荣的任务。

      兹值我社成立七周年纪念的今天,我们表示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的决心,作为对社的献礼众所周知,地域性是农业科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长江以南的农业以稻麦、糖丝茶果药麻为主,复旦农学院的九三学社社员里,有著名柑橘专家钟俊麟、棉花专家曹诚英等,如果他们中任何一位提出南北作物的差异性、特殊性,是不是可以使复旦农学院留在上海,至少留在江南?但当时的他们经过党的教育,却是坚决服从国家分配,毅然前往天气寒冷且靠近抗美援朝前线的东北当年复旦农学院教工及家人都一起迁往沈阳家属中有医生、教师、职员……短短的几个月里,家属们就辞去原来的工作,为给国家节省运费,保证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的搬迁,每家每户都变卖了全部家具,只带了书、衣物和炊具如果他们中任何一人以工作需要为由不去沈阳,是不是自己和孩子就可以留在上海,还为去沈阳的爱人留一个回上海的机会?没有,都没有没有人提条件,没有人讲困难,没有人要照顾,他们离开得是那么彻底在前面提到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出版的《庆祝社庆纪念特刊》的第四版上,还发表了由九三学社复旦支社邵瀞容(上海分社主委卢于道夫人、复旦大学教务处注册组主任)和秦素美(复旦支社主委王恒守夫人、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两位社员撰写的《访调赴沈阳工作的社员家属》一文,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九三学社社员及其家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北迁沈阳的情况。

      邵瀞容和秦素美的文章中说,九三学社社员能够愉快地服从统一分配,“他们这种坚决的保证是和他们爱人的鼓励和积极准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