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评后.doc
17页最新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评后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评后李 松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于2022年8月18日在天津评选结束笔者应邀参与了作品的评选全部过程笔者还有几个评委,不是隶书委员会的委员,却参与了隶书的评选这是中国书协的一个新的动议意思是,其他界别的书家〔必须是国展级的评委〕介入隶书的评选,会有不同的视角与判断,会产生一些新的见解或会碰撞出新的火花这对隶书的评选会有益处于是,笔者忝列其中书协领导嘱托,希望我们这些圈外评委,对当代全国隶书创作的形势,做出一些有意义的评述于是,就大胆写下以下的一些议论肯定问题多多,恳请专家学者指疵申明:所谈观点,不代表任何人一、相关资讯三届隶书展总来稿9482件,初评600件,入选300件,获奖20件获奖作品不设等级这个数字提示我们,此展的入选概率为6.3%;获奖0.21%十届国展〔由于没分书体评选〕,入选率是0.156%显然此展与国展竞争概率要高许多这也可以看出单项展的优势所在从来稿总体看,作品风格相比照拟多样,形式更是多样,或可称五花八门大字三四十公分,小字1.5公分,最多的是5公分多字数作品和10公分条幅作品此外,各省来稿极不平均,最多河南3000多件,最低西藏2件。
如此反差,可见弱省之弱由于不掌握具体入选情况,可能有的省份是“绝产〞此展的作者绝大多数是中青年书家,并且,各省具有实力的隶书作者几乎都有作品投稿可以肯定,此次展可以比较前面地反映当代隶书创作的整体面貌二、学术分析 笔者最关注的是当代隶书创作走向问题和风格取向问题评选之中也和多个评委沟通,所得意见根本相似兹梳理如下〔一〕、以经典汉碑为法源并又有新意的作品寥寥从初评环节看,以经典汉碑为依托,写得很有发挥,很有独家意味的作品甚少,或说纯汉碑基因存在,又有新意的作品寥寥,寥寥故此,评委多有感慨有的甚至说,我们小组初评就没见到一件“汉隶血统纯粹的作品!〞入选作品中或有类似“血统正宗〞的作品,这是评选前评委会强调注重传统的结果但是,除了个别老作者外,新的面目未见真正有庙堂气息,博大气象的作品未见甚至,并不很成熟,还有些稚嫩,但可见新意端倪的作品也不多见可见,当代隶书作者们在汉隶、汉碑这条主路中掘进航行的队伍在萎缩这一状况是众多评委议论最多最关注的问题偌大一个国字号的隶书大展,竟然最主流的东西或沿着主流开拓的东西如此之少,如此之萎缩,绝对不是正常现象所来稿件类似以汉碑为依托的作品只限于,?曹全?、?礼器?、?朝侯小子?也有少量?乙瑛?等。
都属于比较温婉整饬一路,同时,因为这类字难以写大,作品几乎是寸字大小的条屏类幅式最值得“表彰〞的是,以?褒斜道?等摩崖为法源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也就是有行无列章法的作品较多字径小的三五公分,大的十几公分几乎都以条幅创作,满值铺陈;几乎都用糙纸蔴纸,或宣纸揉搓染色的形式出现;几乎都不同程度的用宿墨涨墨手段似乎是一个创作训练班出来的作者从风格到技巧,从技术到装饰,从形式到思路,有着同一的套路虽然他们的法源属于经典一系,可是,搞出来的作品雷同,也还是都挤在一条路窄人多的路上只有笔墨功夫较好,有灵性的作品入选以简帛为法源的创作,此展不在少数,入选也有几件,获奖也生时机这是可喜现象我们看到毕竟有些书家上溯古隶源头开掘,这是可喜现象但就作品来看,绝大多数操简帛的作品,还是处在探索或模拟阶段根据是,作品风格与其法源十分接近,小字居多,似乎刚刚脱离母体的感觉同时,凡古帖有的字写来味道纯粹,而没有的字显得忸怩对这些作者的思路我们是抱有肯定态度的,也觉得隶书大道有多条,此条属一条可信,可信但真正走通走畅还需有志者跬跬以进,还需智慧与功力近些年?好大王?一路走热,此展明显降温,虽有余温,已属杪末以?张迁?、?鲜于璜?等为法源的作品有一些,可又有不少是从?汉碑集联?来。
甚至有的集联不止被写过多少遍的东西这类作品很易于甄别,一是集的字都是有明显特点的字,二是联语晦涩这样的作品“ 取法乎上〞了没错,但直用就有问题了这类作者化碑化帖的能力明显缺乏,甚至,原碑之字重新组合之后的调整能力都比较低下,于是直取照搬评委评后之议论,似乎都在纠结着这个话题——经典汉隶风格的出路在哪里!?以经典汉隶为法源,综合各碑之长并化入手下,又借鉴其他一些技法风格,并根本显现自己面目的,相比照拟成熟的作品几乎没有在所谓正统隶书范畴里,除了前面提到的几通名碑现在有人取法,可是,像?西狭颂?、?石门颂?、?衡方碑?、?封龙山颂?等名碑,似乎已经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了似乎开掘这些东西没有前途,没有价值甚至没有意义觉得难!觉得受累不讨好,觉得太慢,觉得前景迷茫,觉得不入时人眼,甚至觉得“俗〞我们站在书学的角度,传统经典隶书,真的是比较难以突破,确实没有清晰的思路但假设从理论上讲,总觉得没有出路是不符合辩证的隶书是一个庞大体系,其风格多样品类多样,古代遗存极为丰富从“营养学〞角度看,取法汉碑一系,不会缺养换个角度看,取法二王,假设能得法,起码可以写得入眼;直取米芾,孙过庭等等,也会“有饭吃〞行草可,隶书为何不可?只是我们没有找到突破口或突破的方法。
说得重一些,就是眼下少有人做这个大的功课!谈到这里,是否可以和主攻隶书的朋友叫叫板了当今的书法界如此兴旺,形成历史上也不可多见的书法热潮信息、材料、工具、科技空前先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该有人担当对隶书的开掘,对汉隶主体法源的开掘以及拓展的责任我们呼唤这样有高远志向的书家出现,我们以包容、鼓励或激赏的态度,对待这样的书家成长起来〔二〕、时风尤盛在近几年的各类展事之中,各体均有时风流行,行草时风最盛,其次是隶书时风最盛书协对隶书时风的平抑最为及时六届楹联展就已见端倪,继之二届青年展已成实效,再是十届国展或成定局如此三级跳,隶书的创作格局在这次的隶书展中,已经明显好转可见展览的导向作用与威力此隶书之展,是对全国隶书作者的全方位的检验时风之作依然很盛,究其原因,肯定存在“时风延续性〞的情况这也是必然不少追风的作者已经不是一年两年,有的一操隶书就直取时人,想在短期改辙更张没那么容易有些年轻作者曾与笔者表露,道理研究十分清楚,可眼下感觉无所适从这把“抢〞练得已经得心应手,突然换“枪〞,没着没落,困顿不已大展征稿在即,此“枪〞不用,又无它“枪〞可用,于是,值得“老枪〞上场于是,跟风作品依旧还多隶书委员会今年的学术会,对跟风问题已经形成共识,匡正隶风,并付诸于评选。
这个信息不少作者未必通晓,于是,原套路的作品依旧不少这里又有新的动向出现,原先尾随“老〞时人的作品少了,又出现尾随“新〞时人的现象出现虽然不像前风之猛烈,可势头有渐起之势尾随时人名家,跟风的作品有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乍看似,细看不似外表似,内在不似即便是普通作者,辩之不难何况评委法眼,甄别这类作品及其轻松评选之际,评委都比较理性,不是把跟风作品一律刷掉,或许手软,只是看在“品种〞的份上,放其一马罢了可以肯定的说,时风作品入选纯属侥幸,从现在就可以认定,这类作品几乎已经失去竞争力〔三〕、磔——隶书主笔的问题隶书古称“八分〞名称由来是因波磔之笔特征蚕头燕尾,是隶书的第一表征之后的章草,也还保存磔笔,也是章草的第一表征由此可知,隶书磔笔的重要性磔是隶书笔法的第一主笔主笔的特点与功能是历来被特别重视的问题主笔,是最有特征的一笔;是表现力最强的一笔;是最难写的一笔;是含有信息量最高的一笔;也是最容易突出个性的一笔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隶书,大有“去磔化〞的情况很大比例的作品,隶书的“蚕头雁尾〞没了这种现象,笔者在宁波?全国二届青年展观后?一文已经提到当时,和隶书委员会委员何昌贵先生也专题讨论了这个问题。
他也同意我提出的质疑他觉得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并也很关注这个问题指出:“解决这个课题很难,没有雁尾好显风格,有雁尾容易俗〞表示对这个课题也很困惑近期亲闻,孙伯翔老先生直言:“我对你们写隶书的,把尾巴〔雁尾〕都剁掉,很有意见!〞笔者觉得,“把尾巴都剁掉〞,关键的是一个“都〞字这个“都〞的意思是非常多的人写隶书不要雁尾了这样的作品似乎是也是一股“时风〞 在刮这里,不得不提隶书高手张建会他的隶书风格很高,个性风格非常突出他的技巧特点就是将雁尾脱化要知道,建会执着操隶已经有二十来个年头了他汉碑的功力极为深厚,早年一直是在汉碑一系腾挪他的主法源还是在汉碑他不仅仅只在?好大王?一块石头中经营,涉猎的面很宽,实属厚积薄发的年轻作者将雁尾含蓄起来敛匿起来是他隶书的突破,但是,他还在其它方面做了精明的调整、取舍与借鉴、融合线条的古拙,线质的丰富以及字形的取势造势,都苦心经营了很多年近几年才更显个性,更趋完美这显示了张建会的才气与功力与当代隶书名家何应辉、周俊杰、刘文华、张继等等风格,拉开距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样式但是,“都〞就有问题了问题是,那些“都〞的作品;并没有真正解决隶书根本功的问题都〞学会把雁尾剁掉了,可还不知,或没有能力打入别的东西,是典型的“效颦〞。
〔四〕、清代隶书稀疏宏观看作品来稿,我们注意到,清代隶书遭到冷落取法邓石如、郑谷口、金农、赵之谦、陈鸿寿、伊秉绶等等的作品可谓稀疏于是,评选之际对不同取法的作品比较关注有的作品不是特别精到,也能入选这里,提示我们,古代隶书除汉代之外,晋代一些隶书,如?邸元明碑?、?李绢墓志?、?李摹墓志?以及?峨峨刻石?等等,也不是不可为法这些刻石虽然没被纳入经典系列,是由于人们还没关注这些,所谓边边角角的东西,其实这些东西大有借鉴之处,其中,尤其是?邸元明碑?,有?鲜于璜?之拙,还隐有魏楷之趣我们认为,清代隶书属于传统我们不能无视这些清代书家的创作成就和水准,特别是他们独到个性的形成原因以及具体技巧表现直接取法或研究他们的作品,应该是我们当代学习隶书的人需要做,且必须做好的事继承他们的成果与遗风,也是我们的责任可惜,当下我们没有见到这方面更高的学术成果,不能说不是缺憾三、需要关注的问题展览的导向作用,真的不能小觑历次大的展览出现的“现象〞,直接对下届展或相关展览产生极大影响一般规律是,获奖作品是起风点,随后蔓延,以致泛滥,紧接着,就是评委厌倦,开始杀风近二十年来,书坛就这么着起风,杀风的循环这或许是现实书法展开展的规律,似乎是必然要起风再杀风。
〔一〕、作品装饰风头还盛作品装饰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全民也“都〞装饰,且花里胡哨,就非常可怕了十届国展,几乎都在打扮作品,打扮的作品几乎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这种现象已成大势,似乎作品不打扮,就是没有竞争力对此,书界同仁或领导都不同程度发表意见,甚至有激词讽喻但是,还有相当作者,迎风而上,该打扮打扮,该粘贴粘贴,描眉画眼,奇招层出其实,这类作品非常吃亏我们评选时就真有写得不错,就是穷打扮而被淘汰的女为悦己者容〞,对!字为悦评委者容,错!尤其写得一般,想用装饰花哨的作品来“吸引评委眼球〞〔不是,是“吸引评委愤怒眼球〞〕的作品,几乎没有入选的时机就是你来当评委,满目妖艳的打扮作品,你的眼球也会愤怒因为有些作品实在打扮得太拙劣,给人的视觉感觉已经不是书法作品,而是集市地摊的“工艺品〞目前特别普遍的情况是,打扮的作品往往在评选时都是“遍体鳞伤〞因为,但凡粘贴的作品,用纸都不是好纸,胶不是好胶从邮局到评选,几经折腾,评选时要么开裂,要么缺损,要么褶子哄哄,实际效果很差泥金泥银纸,都是没有拉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