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工业内迁史.PPT
23页讨论组:牟俊豪朱恩杰田桐姚宗宇时间:2017年5月15日讨论: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探析1抗战工业内迁之缘由2(一)民族工业内迁缘由1、历史渊源中国近代工业集中于沿海和通商口岸的布局ü方便了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的依赖、便利了交通运输、销售产品、招募工人等资本逐利的结果)ü致命弱点:大规模中外战争的首要攻击目标地域工厂数占比资本额占比工人数占比江浙闽粤鲁70.75%70.49%76.99%上海31.39%39.73%31.76%参见徐盈:参见徐盈:《《中国的工业中国的工业》》((《《大公报大公报》》1939年年3月月11日日))3(一)民族工业内迁缘由2、九一八事变后的变局l国民政府态度的改变ü1932.11 国防设计委员会—对川、湘、赣等内地省份的资源调查ü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五年建设重工业计划ü全国铁路网的修建45(一)民族工业内迁缘由2、九一八事变后的变局l国民政府态度的改变ü1932.11 国防设计委员会—对川、湘、赣等内地省份的资源调查ü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五年建设重工业计划ü全国铁路网的修建l日本蚕食中国计划的推进与全国范围内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趋势)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6(一)民族工业内迁缘由3.七七事变后的现实背景国民政府为保存国家经济实力,大抵支持内迁。
ü确立内迁领导机构、颁布鼓励内迁的法规、提供经济支持ü局限:实行有限的搬迁、地方政府存在不配合的情况民族资本家为保存和发展民族经济、爱国抗日寻求出路ü近代民族资本家的两面性(实业救国)ü阻力:①不愿以家业与员工冒险;②以英美租界为避风港;③对持久战没有深刻认识,以及一二八事变的“历史经验”民生轮船公司民生轮船公司 卢作孚卢作孚林继庸林继庸7抗战工业内迁之概况8(二)民族工业内迁概况1、迁移时间及规模时间:1937年七月至1940年年底迁移规模:沿海地区内迁工厂公448家,物资达79000余吨,工人13000余人92、迁移方向((1 1)由沿海迁往湖)由沿海迁往湖南、重庆、四川南、重庆、四川((2 2)沿海迁往所在)沿海迁往所在省内地省内地((3 3)山西迁往陕西、)山西迁往陕西、四川四川((4 4)广东迁往广西、)广东迁往广西、湖南等地湖南等地10 到1941年底,根据国民政府财经部的报告,由沿海成功内迁的企业共452家113、迁移过程存在的问题:(1)迁移仓促,准备不足2)部分企业内迁意志不坚定,徒增行程成本4、艰难的过程: 军事形势紧张,路途艰难; 迁移仓促,往往都是冒着炮火拆卸机器设备、运送物资。
12抗战工业内迁之意义13(一)完善了近代工业布局和工业体系抗战中国部分后方工业机器冶炼电气化学纺织其他重庆15917231206248桂林17488237昆明1167251813贵阳610713西安120119151014为国民政府抗战打下了经济基础1.1.大量精华民族工业尤其是机器工业的内迁为新大量精华民族工业尤其是机器工业的内迁为新工厂的建立提供了机器,有力的推动了抗战时工厂的建立提供了机器,有力的推动了抗战时期新工厂的扩建期新工厂的扩建2.2.位国民政府抗战提供了资金和武器弹药上的支位国民政府抗战提供了资金和武器弹药上的支持持3.3.为大量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稳定了社会秩序为大量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稳定了社会秩序15推动了大后方的建设1.民族工业内迁促进了大后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民族工业内迁促进了大后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的提高2.民族工业内迁推动了大后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民族工业内迁推动了大后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化进程3.民族工业内迁带来了大批的人才,并进一步改变了民族工业内迁带来了大批的人才,并进一步改变了当地落后的观念当地落后的观念16战时工业厂区的现状及保护以重庆近郊工业为例17概括战时迁渝的绝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半岛近郊四周的南岸、江北、西郊、大渡口等地,在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内,集中了全市工业总产值80%以上的企业,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企业成为重庆城市工业发展的主体。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随着城市的不断拓展,抗战时期在“两江四岸”建成的几个大型重工业企业,现都处在主城的中心位置,不仅造成产地与原料、燃料以及消费等多环节的严重脱节,更直接成为今天中心城区环境的主要污染源18初步变迁随着全国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2002年重庆市制定了“退二进三”、“退城进郊”的战略规划,将主城区内具有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的企业有计划地搬离主城作为老工业基地,随着工厂搬迁和转型,重庆城市中遗留下的老厂区,如江北滨江路沿线、南岸铜元局以及化龙桥等工业片区,已迅速被焕然一新的高楼所代替,原有的场所空间消失殆尽,而这种割裂了城市发展历史纽带的更新方式,最终带来的是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象19趋向成熟2007年,重庆市政府决定重钢厂(原兵工署第29兵工厂)整体搬迁,以此为契机,2008年重庆市完成了《重庆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针对抗战时期工业遗产采取了多层次的保护策略对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文物类工业遗产,如以望江厂(原兵工署第50兵工厂)为代表的抗战山洞厂房群,作为抗战时期重庆工业自强不息生产活动的真实反映,强调其建筑的原真性,在不破坏原有状态下采取类似博物馆式的保护模式。
20而对于可以保护和再利用的工业遗产,在评估其保护价值后,采取分级的保护和改造方式如重钢老工业片区,有学者提出在原地保留现存较为完好的典型厂房车间、设备和工艺流程等,强调对其原真性的保护此外,还整合全市的工业遗产资源,拟在重钢厂旧址建立重庆工业博物馆而对于没有价值废弃的工业遗存,则进行选择性的再利用,如结合创意产业的开发,四川美术学院将铁马集团废弃的坦克库,成功地改为坦克库艺术街区;涪陵“816”地下核工程,被开发成城市中新的旅游景点此外,工业遗产是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对其保护应结合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因此,有学者提出以市区工业遗产为景点,开发区域性旅游路线21总结对于抗战时期形成的工业片区和厂房建筑应在通过对其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评估,综合分析其历史、社会、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价值后,确定其具体的保护范围,从而划分出不同的保护等级并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发觉其现代价值,才能让其历史意义得以更好的保留与发挥22谢谢!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