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当代博物馆建筑的跨媒介空间叙事形态研究.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9541475
  • 上传时间:2021-12-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27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当代博物馆建筑的跨媒介空间叙事形态研究 谢天摘 要:博物馆建筑空间历经“容”与“器”相互关系的演变过程,步入了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叙事形态阶段,呈现了典型的跨媒介叙事特征用户获得的不同层次的体验形式,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共鸣式接受、身临其境和互动式参与相应地,空间的叙事形态也分为三种类型:自然型、场景型和交互型当代博物馆建筑空间强调交互型叙事形态的表达,即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注重体验深度、参与方式而非表述内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逐步引导交互型叙事方式从初级的人机界面形态发展为身体的自然“延伸”状态,即以最自然的方式促成交互行为,它代表了未来展示空间的发展方向关键词:跨媒介;叙事形态;用户体验;交互式;空间叙事;人机界面;博物馆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博物馆建筑的跨媒介空间叙事研究”(YG2016068)的研究成果當代博物馆建筑具有显著的跨媒介叙事特征,融合了影像叙事、音乐叙事、文学叙事、戏剧叙事等多种叙事模式与话语方式,它不限于建筑空间造型或实体物品的展示,而且通过各种跨媒介的叙事方式向人们传递各种信息,营造一种内容精彩、体验丰富的建筑场所感和参与感数字博物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联合更是采用交互叙事的方式大幅提升了人们的体验层级和参与程度。

      目前国内大部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展品的数字化采集、管理的信息化以及展品的数字化展示研究博物馆叙事方式的演变历程有助于了解博物馆建筑空间设计动态并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叙事学:建筑学研究的新视域叙事学与建筑学专业的结合属于学科交叉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和尼格尔库特斯(Nigel Coates)将叙事学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引入到建筑学专业的跨学科研究当中,研究如何借鉴叙事策略将空间体验、使用中的建筑、场所的时间维度转译为城市空间与建筑漫画式的“事件话语”,并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NATO(Narrative Architecture Today)2009年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索菲亚莎拉(Sophia Psarra)出版了《建筑和叙事——空间与其文化意义的建构》一书,该书选取具有叙事特征的建筑案例阐述建筑如何建构空间和文化意义,并如何传递给观察者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叙事研究为建筑学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上述西方理论研究将建筑叙事看作一种表达、认知、组构空间文本及其文化意义的结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召唤设计者或者使用者生成美学感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这种叙事方式进入了一个跨媒介叙事的新领域,逐渐演变为交互式叙事的模式,强调互动性,并成为新的趋势和潮流。

      从叙事学的目标来看,叙事学是通过与用户沟通从而有效地介入用户体验的方法,因此,在博物馆建筑空间中以用户为目标“讲故事”,通过设置时间、空间、使用者、设计者、场景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抽象的空间文本以叙事的方式转化为可读的空间——一种场所感,这既是诠释文本又是呈现观念的过程,它以线性或非线性的方式贯穿于用户的体验过程当中从另一个角度看,空间的转译过程实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它外在地表现为媒介的形式,“媒介即信息”[1],媒介的形式和功能可以决定信息的传递方式和有效性而媒介的形式和功能是多样的,多种媒介形式同时作用于空间之中,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不仅共同营造出一种跨媒介的整体效果,而且媒介形式的相互交融又衍生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媒介复合体和多维的表达空间因此,交织着媒介影响的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叙事本质上是一种跨媒介空间表达,它以用户获得认知或体验为目标,成为一个再造的媒介空间,独立于甚至是遮蔽了原本的建筑空间,它集数字艺术、叙事艺术和媒介技术于一体,呈现为交互式装置、沉浸式虚拟空间等新型艺术形态(图1)二、博物馆空间叙事的演变历史纵观博物馆的历史演变过程,其“展陈设计从最初的分类罗列到精心编排的主题叙事,再到当下注重体验的‘漫游”[2],空间功能也从最初的流线型、章节式的储藏展示空间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多功能、复合型公共空间,参观者从中获得的体验不断升级,观众从早期的被动接受发展到积极互动体验甚至参与创作,并获得“在场”的代入感、真实感和情境感。

      随着叙事方式的改变,参观者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叙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逐渐对等甚至融为一体从提示参观者“请勿触摸”,到鼓励参观者积极参与互动,“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各种人工智能等高技术手段得以彰显一)早期:以展示物为中心“我国博物馆最初展示形态是以静态的文物陈列的形式为主,将文物按照朝代、性质、专题等逻辑,分门别类”[3],如“通史型展陈基本以时间线为参观动线,以策划大纲为内容,以展品为核心,以简单的展柜、立面布置和艺术设计为展陈形式来体现整个博物馆的内容” [4]这种展陈形式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5]在空间、展品和参观者三者的关系中,空间只是一个背景,发挥“容”的作用,展品为“器”,参观者只需按照设定的剧本和情节走完整个流程即可叙事方式非常简单,所采用的媒介也是一种辅助性的工具,比如播音器进行讲解,适当的音乐背景调节氛围空间和媒介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是静止的空间状态,在展厅中随处可见“参观过程中请保持肃静”“请勿大声喧哗”之类的标识博物馆持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参观者属于一种被动接受或服从参展规则的地位,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博物馆管理方通常无需考虑参观者的感受与体验。

      二)中期:布景式或情景化叙事随着博物馆的类型越来越细化,其空间形式逐渐多样化,展品类型愈发丰富多彩,以往单一模式的博物馆布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大众的需求借鉴舞台布局等形式,博物馆的布展理念开始多元化,采用的媒介相应多样化,将展品与背景或媒介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有故事情节的情景化叙事场景1.场景复原或模拟设计师专门为某些展品开辟了单独的区域,搭建了较完整或独立的叙事场景进行场景复原或情景模拟,还原初始事件发生的各项要素——其中包含了时间、人物、活动、地点等这种方式有效地将展示的物品与场景联系在一起,突出叙事的重点,加深参观者的印象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已经将参观者的感受加入到设计元素当中2.主题展馆这种类型的展馆以某一具体的主题为线索,所有的展品围绕相应主题如恐龙博物馆围绕“恐龙”主题划分为不同时期、不同生活区域、不同类型(食肉型或食草型)的展区,配以不同场景尽管是模拟的场景,但是这可以帮助参观者了解恐龙的年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比单一的讲解方式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三)后期: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介在博物馆中发挥着日新月异的作用,各种媒介的焦点不再集中于展品或作为展示的辅助手段,而是转移到了参观者身上。

      博物馆逐渐趋向于以目标用户为中心,以一种善解人意的方式引导用户参与,在有效的互动中获得共鸣与共识如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设置了体感互动装置,参观者只要面对屏幕模仿展品摆出相同的姿势,系统会自动识别并将对应的展品照片和介绍显示在屏幕上,以此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感(图2)美国惠特尼艺术博物馆馆长克里斯蒂安保罗(Christiane Paul)在其专著《数字艺术》中谈到,“在数字艺术中,互动不再停留在用戶简单的‘点击等动作通过相应的界面来观看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创作除了由艺术家或受众来共同进行,更多的是参与性的,要么观众在艺术家设定的某些环境和框架内进行互动,要么解放用户的创造性,完全让用户自身来设定相应的参数”[6]叙述主体不再向用户灌输一元论的信息,也不再将输出唯一结论作为目标,信息传递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探讨过程,鼓励用户参与创造,最终信息高效地转化为体验和认知,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甚至与空间融为一体空间、展品不再是“容”与“器”的关系,两者不分彼此,相互融合,媒介隐身于空间之中,与空间、展品共同赋予观众舒适的体验感因此,传统博物馆空间的设计布局方式(如放射型、大厅型、线型)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适用于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当代的博物馆设计。

      只有恰当地引入用户的体验感并作为设计要素之一,才能赋予博物馆真正的“场所感”和日常生活的“在场”状态,而用户千篇一律的博物馆参观疲劳症也将被个性化和私人化的体验所取代三、基于用户体验的博物馆空间叙事类型用户获得的不同层次的感知及认知形式,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共鸣式接受、身临其境和互动式参与,这三种方式均可视为用户与空间的互动表达其中共鸣式接收是一种机械式互动的形式,身临其境则是一种浸入式的体验、一种在场的感觉,而参与互动既可以是一种虚拟式互动,也可以是以用户为主导的主动式创作相应地,展示类空间的叙事形态也分为三种类型:自然型、场景型和交互型基于三种不同的用户体验,叙事主体、叙事载体和叙事形态各不相同一)自然型叙事形态自然型空间类型的跨媒介叙事通常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表述,空间的媒介叙事方式较单一,以静止的平面图景(文字、图像)为表征,以空间为主导,注重时间逻辑关系、空间序列关系,以平行关系或并列关系为主,体现为集中主题式的线性时间和单一空间的表现方式,是一种静态空间,空间的序列关系成为设计的重点空间叙事主体为设计师,以定向或漫射的方式向用户实现信息的单向传播,目的是让用户接收到信息,用户只需接受获得认知,或者产生共鸣,听和看是主要的认知渠道,表现为一种阅读理解层级的初级接受认知模式。

      早期的展览馆设计中较常采用这种叙事方式二)场景型叙事形态以场景型空间类型为主的跨媒介叙事主要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进行表述,通常以影像、动画叙事的方式为主导,动静结合,时间、空间与媒介关系交错融合,空间往往成为背景或场景要素,媒介叙事方式呈现拼贴化、组合化的多元特征空间序列为综合式的复杂排列关系,体现为平行、并列、主从等各种相对关系,空间组合与表现形式多样化用户处于一种视听叙事的高级接受反馈模式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将场景式叙事方式升级为3D虚拟场景的浸入式叙事类型,这种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虚拟画面将用户带入创建的场景中遨游,强调动态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媒介呈现为“空间”如英国南肯辛顿博物馆开发了一种可头戴式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设备,观众戴上后可以穿越时空去观赏五亿四千万年前的海洋世界,场景栩栩如生除了能看到3D版的三叶虫朝你爬来,还可以和驼背鲸鱼一起潜行;同时每个人的叙事行为都是独立和个性化的,它完全支持个人点播节目,在完全虚拟的‘远古海洋世界中,你是和60个人的群体一起同行去探索自然世界[7](图3)这是该博物馆首次应用VR故事叙事,馆长迈克尔迪克森(Michael Dixon)认为这种叙事形式将会对21世纪的博物馆的重新定义起到积极作用。

      除VR技术之外,近年来博物馆还常采用一种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与VR技术创建完全虚拟的环境不同的是,AR技术并不是用虚拟技术完全取代现实环境,而是通过一种实时的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将现实世界的信息模拟仿真后叠加应用到真实世界,无缝连接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展示空间中通常可以营建多投影面的虚拟环境,如“采用多台投影机形成更大的显示尺寸、更宽的视野以及更具冲击力和沉浸感的视觉效果”[8]以VR和AR技术为代表的浸入式空间类型为主的跨媒介叙事以第一人称(我们)的视角进行表述,突出地表现在数字博物馆中,“浸入式”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两种平行空间体验并存,真假交错,难以区分,但它已经呈现出了被动式体验的认知模式的特征三)交互式叙事形态交互式叙事空间是指凭借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实现人与空间的有效交流与互动交互性叙事最早由电子游戏领域的专家克里斯克劳福德(Chris Crawford)提出,他认为交互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