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妙悟与活参.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08220294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33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妙悟与活参   作者简介:邓新华,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内容提要:从实质上看"妙悟"与"活参"都是佛教禅宗提出的把握真如佛性即佛教最高真理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妙悟"强调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和过程的超越语言和逻辑的直觉性特征,而"活参"则强调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和过程对佛教教义僵死理解的破除和摒弃受"以禅喻诗"风气影响的中国古代诗论家将"妙悟"、"活参"的佛禅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将其提升为重要的诗学解释学原则"妙悟"与"活参"的诗学解释学原则不仅蕴含有极富民族特色和极有价值的文学解释学思想,而且与西方现代解释学理论也存在某种契合  关键词:妙悟/活参/佛禅思想/诗学解释学原则/西方现代解释学    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形成的一个佛教宗派,大约在唐代正式确立到了宋代,禅宗思想已直接渗入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文学领域当时的一些诗人热衷于谈禅、参禅,其诗歌创作也有意无意地去表现禅理和禅趣;专业的禅师也和诗人一起酬唱、吟和,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富有禅意的观照和理解,诗和禅的联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而这种联系反映到理论上,就是一些诗论家们往往借助佛教禅宗的概念、术语来探讨如何理解和解释诗性文学作品的问题。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提出的"活参"与"妙悟"的诗学解释学原则,正是在这种"以禅喻诗"的风气下形成的  一、"妙悟"的佛禅本义与"妙悟"的诗学解释学原则  "悟"本是一个佛教术语,佛学中所谓"悟"是指修行过程中对佛教真如本体即诸法实相和最高真理的领悟和把握僧肇《肇论·涅槃无名论第四·妙存第七》云:"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①在这里,所谓"即真",就是对真如佛性也即佛教的最高真理的领悟和把握,而所谓"悟"和"妙悟"则是领会和把握佛教终极真理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  在佛教发展史上,长期存在着"渐悟"和"顿悟"之争起初,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佛学是主张"渐悟"的,他们认为对佛教终极真理的把握是可以分阶段一步一步地进行的,因而成佛的过程就是一个刻苦修行、不断积累的过程而以支谶、支谦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派则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当渐悟积累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出现一个飞跃,获得"彻悟"而成佛,这在当时被称为"小顿悟"到了刘宋时期,著名高僧竺道生则提出"善不受报,顿悟成佛"的学说,②认为佛性本体是完整圆满不可分割的实体,不可能逐渐地一步步地领悟它,而只能靠"顿悟"即一次性地把握它,这种学说又被称为"大顿悟"。

      所以后来慧达在《肇论疏·涅槃无名论》里解释说:"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谓之顿悟"这里的"极"就是终极,也即佛教的最高真理;"照极"就是观照到、领悟到、把握到最高真理又"理"与"极"都指佛教的最高真理,而这最高真理是不可分的,所以对它的"悟"只能是一次性完成的到了唐代,随着慧能的出现以及他和神秀的对抗,开始了南北禅宗的分立,而这种分立的核心依然还是修行方式上的"顿渐"之争神秀主张渐修,他的修行理论被概括为"拂尘看净",认为"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故要求修行者应该长期坚持不懈地除去心灵上的尘垢其具体的方法是:"专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要求修行者把纷繁复杂的心绪,一步步集中,由动而静,由染而净其修行的过程性和过程严格的层次性和阶段性,是相当明显的③而慧能则主张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单刀直入的顿悟,他在《坛经》里说:"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

      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闇,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④在慧能看来,佛性是人人本有的,因为"一切法,尽在自性",它不可能被污染,也用不着去拂拭,所以那些广引经教的理论准备、迂回曲折的诱导方法和分阶段分层次的修行过程纯属多余,因为由迷到悟只在一瞬之间对于真正的修行者来说,他只须凭着强烈的成佛愿望去寻求最高的真理,一旦得到契机,便能凑泊悟解,直了见性,即瞬间一次性地把握了"自性"这样,在慧能等顿悟派手里,作为佛学禅宗术语的"悟"就成了修行者瞬间一次性地把握佛教终级真理的一种特定的修行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佛教禅宗那里,"悟"和"妙悟"除了表示修行者对最高真理进行领悟和把握的方式和过程以外,作为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它还有弃绝、超越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的特点禅宗的根本宗旨之一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一宗旨据说来自佛祖释迦牟尼,当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手拈一朵金色的菠萝花示众,众佛徒不解其意,都默默不敢做声,唯有他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妙悟于心"而破颜微笑释迦牟尼见迦叶对自己的佛法能够心领神会,十分高兴,当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嘱摩诃迦叶。

      "⑤于是,禅宗"不立文字"、"妙悟于心"的得道方法便在拈花微笑中诞生了后来慧能对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理论则有更深刻的阐发《曹溪大师别传》里有一段记载:"大师游行至曹溪,与村人刘志略结义为兄弟,时春秋三十略有姑,出家配山涧寺,名无尽藏常诵涅槃经大师昼与略役力,夜即听经,至明,为无尽藏尼解释经义,尼将经与读,大师曰:'不识文字'尼曰:'既不识字,如何解释其义?'大师曰:'佛性之理,非关文字;能解,今不识文字何怪?'众人闻之,皆嗟叹曰:'见解如此,天机自悟,非人所及,堪可出家,住此宝林寺"⑥在慧能看来,佛教的教义,尤其是教义中最隐微精深的内容是不能用语言文字传达的,因而对佛理的领会也是不能依赖语言文字来解说和逻辑推理来论证的佛教的真如之理在每个人的心中,因此要获得佛法真义,只能靠修行人的内心自悟,这也就是慧能《坛经》里所说的"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⑦  最后,"悟"或"妙悟"还特别指修行者在领会和把握佛教的真如本性之后所达到的一种清澄明净、圆融无碍、万法皆空的境界神会说过:"若遇真善知识,以巧方便,直示真如,用金刚断诸位地烦恼,豁然晓悟,自见法性本来空寂,慧利明了,通达无碍。

      证此之时,万缘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筹备;金刚慧发,何得不成"(《神会和尚禅语录》)这正是对大彻大悟的禅悟境界的一种形象描绘  在对佛教禅宗的"悟"和"妙悟"的基本理论内涵作了大致梳理之后,我们即可比较方便地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提出的"悟"和"妙悟"的解释学原则进行具体的分析了古代的诗论家常常用"悟"和"悟入"等语来描述读诗、学诗和解诗的过程和方法,如范温《潜溪诗眼》云:"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夫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如古人文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⑧曾季狸《艇斋诗话》云:"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入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⑨吴可《藏海诗话》亦云:"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⑩到了严羽,则明确提出"妙悟"的诗歌读解方式,其《沧浪诗话·诗辨》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11)必须指出的是,古代诗论家用"悟"和"妙悟"来表示学诗者理解和领会诗歌要妙的过程和方式,与禅宗思想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存在某些差别:一方面,他们借用禅宗关于"悟"和"妙悟"的佛教本义来喻示读诗、学诗、解诗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另一方面,他们又依据对诗歌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对禅宗有关"悟"与"妙悟"的理论作了某些修正,这是我们在探究古代诗论家提出的"妙悟"的诗歌读解方式的具体理论内容时应该首先予以注意的。

        那么,古代诗论家提出的"妙悟"的诗学解释学原则到底包含有哪些重要的有价值的诗学解释学思想呢?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理解:  第一,古代诗论家普遍认识到,"妙悟"的诗学解释学原则从思维性质上看是一种艺术直觉,它具有直接性、整体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  对"妙悟"的直接性特点,古代诗论家们经常用"顿悟"这一术语来表示如吕本中《与曾吉甫论诗第一帖》云:"要之,此事须令有所悟入,则自然越度诸子悟入之理,正在功夫勤惰间耳如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顿悟笔法"(12)韩驹的《赠赵伯鱼》云:"学诗当初如学禅,未悟切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13)吴可《学诗诗》云:"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14)其《藏海诗话》又云:"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少从荣天和学,尝不解其诗云:'多谢喧喧雀,时来破寂寞'一日于竹亭中坐,忽有群雀飞鸣而下,顿悟前语自尔看诗,无不通者"(15)古代诗论家所说的"顿悟"明显来自于佛教禅宗,但却摒弃了禅宗的神秘色彩,它意在说明解读者在读诗和学诗的过程中,无须经过分析和推论就一下子获得对诗歌的审美特征和规律的透彻把握上述诗论家由于紧密结合自己读诗解诗的亲身体验来解说"妙悟"的直接性思维特征,所以能够给人一种亲切感和信服感。

        古代诗论家还认识到,"妙悟"作为读诗解诗过程中的一种艺术直觉活动,它还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严羽就对此有深切的认识,其《沧浪诗话·诗辨》在提出"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之后,接着论述道:"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16)严羽所谓"分限之悟","一知半解之悟",是指解读者未能对诗歌的审美特性和审美规律进行整体性的审美观照和把握,艺术运思不能圆通无碍,悟后诗成之境界也未能达到混成自然的高度而"不假悟"的汉魏诗歌,则是当时诗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整体性的审美观照的结果,所以"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丝毫看不到人为分解的痕迹  对于"妙悟"的非逻辑性的特点,古代诗论家亦有相当明确的认识如方岳《深雪偶谈》就称苏轼阅读历代作家之诗的方法是"潜窥沉玩,实领悬悟",张扩也说:"说诗如说禅,妙处要悬解"(17)他们所说的"悬悟"、"悬解",并不是指以单纯的知解力和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方式来分解作品,而是指依靠直觉的体验来体悟和领会作品的精深微妙之处,这与禅宗提出的"不立文字"、"妙悟于心"的直觉思维方式显然是一脉相承的。

      严羽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他在《沧浪诗话·诗辨》里提出"妙悟"这个概念之后,紧接着对"悟"作了高低层次的划分:"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严羽所说的"透彻之悟"实际上就是指诗人创造出来的一种高级别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用严羽《沧浪诗话·诗辨》里的话来说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就是说,真正的好诗应该浑融圆整、毫无凑合痕迹并且能够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显然,"透彻之悟"这种审美境界的获得靠以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方式是无济于事的,只有直觉和意象化的思维方式才能奏效,所以严羽十分肯定地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18)指出这一点,实际上就阐明了无论是读诗还是作诗,需要的都是"妙悟"这种非逻辑性的直觉思维方式从理论渊源上看,严羽的"透彻之悟"同样受到禅宗"不立文字"、"妙悟于心"的直觉思维方式的影响,但严羽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完全否定读诗、学诗和作诗过程中的理性因素,而是相反,他认为"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在他看来,要领会和把握诗歌的妙处,要达到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读书、穷理是学诗过程必经的修养途径,严羽的这一思想就与禅宗的直觉理论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