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中小学生的前职业生涯规划.docx
7页浅谈中小学生的前职业生涯规划 摘 要: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进行职业匹配和规划,但是,如果每个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不突出,那么职业生涯规划就成了无米之炊人欲受职业训练,必先受职业陶冶[1]中小学应该有前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根据职业选择理论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鼓励学生接触各种职业知识,对学生进行职业陶冶中小学生树立一个明确的职业理想,让自己的学习更有目标感Key:职业发展理论;职业选择理论;前职业生涯规划一、中小学-职业的幻想期和启蒙期职业发展理论是职业生涯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美国著名职业问题专家金兹伯格根据对实证材料的研究,首先提出了职业发展理论,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事实上是前期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就是说,是初就业前人们职业意识或职业追求的变化发展过程[2].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一)幻想期处于11岁之前的儿童时期这一时期实际是人的少年时期该时期是少年儿童想要早点长大参加工作的空想或幻想的特征这种空想不受个人的能力和现实的社会职业机会限制,他们认为自己想做些什么工作就可以做什么工作。
实际上,这种职业想像是幼儿的一种模仿行为这个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的需要,完全处于幻想中这种幻想对职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得到充足的空间去发展小学生属于第一个时期:幻想期小学生们对大千世界充满了新奇、好玩的感觉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可贵的好奇心让她们多接触新鲜事物,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课外活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培养兴趣爱好,为以后职业方向的寻找做准备现行的小学生教育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学生为了考试加分才勉强去特长班学习并没有让小学生充分发展自身,更不能让小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只有把中学及其以后的职业指导建立在小学职业陶冶的基础上,那么,这种职业指导更具有实际的效果二)尝试期11~17岁,这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此时起,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有独立的意识,价值观念开始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懂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3].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是:有职业兴趣,但不仅限于此,更多的和客观的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这个时期的特征,是人已经脱离了少年的盲目、随意性幻想,开始考虑未来个人的满足,真正考虑职业选择了。
但这一时期,青年人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兴趣、智力、价值观,并依据这些主观的范畴对待职业选择的目标调节等问题中学生属于第二个时期,即尝试期,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对自己的认识逐渐清晰,兴趣爱好也逐渐明了,应该树立一个明确的职业理想,让自己的学习更有目标感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应该更多的接触一些职业,了解她们的工作内容,性质等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对于未来职业理想的愿景这个愿景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甚至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未来的生活追求更加的明确,有目标才有动力,有助于摆脱学生对于前途的迷茫感如果在学生的早期没有尽早的发展其兴趣爱好,而是使其接受相同的教学内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就会被埋没二、我国中小学生学习现状不乐观首先,由于职业生涯理论传入我国较晚,加之受影视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历来有重理论轻生产实践的倾向,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每个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争当三好学生,将来考取重点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传统的教育思维不顾学生主动性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只以三好为标准,结果往往把学生塑造成高分低能,让原本各式各样的学生成了一个模板里面出来的"作品".家长给孩子报的特长班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学生学习的动力不强,而且对于父母的要求也较高,另外很多学生家长忽略了教师的意见,毕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参与的更多,对于学生的特点有更多的了解。
其次,社会越发展,提供给个人发展的空间就越宽松,个人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经济全球化、劳动力市场、供给-需求量、工资工龄、社会文化等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个人的束缚更大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还未发展到能够为所有中小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学生多教师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不能全面的顾及最后,随着现代学生父母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对于子女的成才教育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但是由于对于职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及真正能够做到以孩子为中心的职业规划和有目的的对孩子进行培养还是少之又少做到对孩子民主的父母更是少,很多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只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将考大学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调查显示,高达67.7%的学生在填写志愿时不了解自己所要报考的专业,对于所报考专业的内涵标准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一知半解,高达40.5%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过程中完全依赖父母,教师或者他人,刚起了作为决策主体应有的责任和权力,而在自主决策的学生中,她们选择学校与专业的理由也无非是学校品牌,就业前景,录取分数,路途远近等而对于自身兴趣爱好与专业匹配情况则考虑不多三、学校应根据职业选择理论设计丰富的课程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长处都是通过一些活动和任务,所以应该给学生更多自由的时间去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和在游戏中完成一些喜欢的任务,这样学生才能逐渐的完成自我认识。
1959年,美国咨询心理学家霍兰德首次从个体特质维度提出"职业选择理论".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提出六条构想:①个性是职业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②兴趣包括在个性范畴之内;③职业选择观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④早期的职业幻想预示未来职业方向;⑤个性、目标定位的"自知程度"决定了职业选择的聚焦范围,自知程度越清,焦点越明;⑥为达到职业成功和满意感,应选择与个性特点相容的职业该理论认为,个性是遗传因素、社会活动和兴趣能力的交互产物个性无优劣之别,分别为6类: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交型、探险型、墨守型[5]在为小学生设置课程时根据上面六种类型的个性来灵活的设置增强能力发展个性的课程相应的课程是用来发展这六种相应的个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课程应该体现灵活性和新颖性读书交流课,社交课,美术课,手工等课程这些课程需要得到普及和与知识课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学时期,由于学生的自知程度增加,就应该给学生呈现一些未来职业的图册和录像或者真实的去考察和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4]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对自己未来的愿景而现行的教育课程已经被基础课程挤满,学生目标单一,很多学生内心对未来的疑问无人解答学习的动力不足,压力过大解救这些学生的只有增加课程的丰富性,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自己寻找到自己的目标,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四、结语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的认识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个体只有在前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充分发展自身的个性的基础上才能为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选择理论设置丰富的课程可以提高职业指导的效率和质量Reference[1] 黄炎培小学职业陶冶[J].教育与职业,1989.[2] 王卓 论世界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走向 [J]. 教育科学,2000,(2):59-61.[3] 苗青,王重鸣指导人计划研究进展[J].人类工效学,2002,8(2):39-42.[4] 王来顺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及其现实运用[J].求索,2009,7(2):160-161.[5]Super DE,Savickas MML,Super C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Brown D,BrooksL.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l996.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