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囚绿记》教学案.pdf
4页1 主备:李秋生备导学案时间: 2012.11.14 统稿时间: 2012.11.18 签审:上课时间:导学案顺序号: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2) 、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3) 、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囚绿记》导学案(1) 课型:预习 +展示 1、作者简介: 陆蠡其人:(1908~1942)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作见课下注释1942 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 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 岁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 岁短暂的生命有如 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学生识记关键词: 2、陆蠡其时其文:1937 年 7 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 “山雨欲 来风满楼”本文写于1938 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生识记关键词:3、阅读课文,把不会读、不能确定读音的字词写在下面,然后查字典或翻资料弄明白, 比一比,谁写的字词最少。
(找茬游戏,小组内学生试读,其他学生找出其未读准的字 词,教师预设问题如下) (1)词语读音 瞥.见()涸辙..() ()移徒.()淅沥..() ()婆娑.()猗.郁()目不暇.择()揠.苗助长()(2)积累成语直截了当: 涸辙之鲋: 揠苗助长: 留连忘返: 5、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划出关键句 遇绿 →赏__绿→囚绿→释绿→怀绿 要求:组长检查小组作业,公正地做出评价 【完成下列练习】 1. 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强 求/牵 强纤夫/ 纤尘不染来日方 长/拔苗助 长B.宿 仇/ 宿将落笔/失魂 落 魄差可告慰/ 差强人意 C.解 嘲/押 解蹊跷/另辟 蹊 径一脉相 传/名不虚 传D.卡 片/关 卡度量/置之 度 外方兴未 艾/自怨自 艾 2. 下列词浯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葱茏绊脚石怨天尤人一如既往 B.迄今名信片提纲挈领老成持重C.幅射照相机有恃无恐竭泽而渔 D.气概座右铭满腹经纶世外桃园 3. 下列名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科举时代的 莘莘学子 ,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荣华富贵 B.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 ,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C.我们不要被眼前这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所吓倒,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毕其功于一役,就一定 能把这部机器装上车 D.我的家乡有一片竹林,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这景色让我久久难以释怀 4. 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2 B.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C.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D.因患病住院,83 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 5.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占领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 B.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C.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 D.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7.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之鲋 盼等着雨水! B.我们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顽强拼搏,终于抓住了机会,由十号队员连过数人,最后一蹴而就,艰难地将比分扳平 C.湖熟中学高二有些同学太爱照镜子了,整天如影随形 地带着镜子,时不时地掏出来,努力在镜子里面找帅哥美女。
D.有意思,小赵一跨进会议室,我们这些参加质量分析会的代表都不谋而合 地站起来8.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国总统10 月 16 日在白宫正式签署了国会上周通过的授权总统对伊拉克使用武力的决议 B.专家指出,鱼和其他动物一样,死后肌肉组织仍然继续进行着僵硬、自溶、腐化的生物化学 反应的过程 C.我们能否培养会学习、会生存等素质全面的学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也是学校教育的使命 D.只有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9. 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句是A.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 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B.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颜色和竹子一样,体形完全像一根树枝 C.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潜台词啊!D.对于能不能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我的收获与困惑】3 主备:李秋生备导学案时间: 2012.11.14 统稿时间: 2012.11.18 签审:上课时间:导学案顺序号: 《囚绿记》导学案(2) 课型:合作探究+展示 【文本探究】1、 “绿”在文中指什么?作者在北平的居住条件怎样?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房间? 窗外的那株常春藤。
简陋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2、作者喜欢绿的原因是什么?原文是如何表达这种心情的?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它是快乐 (作者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还有“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河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这些都写出了作者对绿色的怀念,焦急的等待之情 ( “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这反映了作者获得绿的急切心情3、 “囚绿”是怎么回事?是什么促使作者“囚绿”?“囚绿”最初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情感体验? 将窗外的常春藤牵引到自己的房间自私的念头,作者想和绿色更亲近点 给作者带来了“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4、 作者“囚绿”后对绿的称呼有了怎样的变化?被囚者是不是也和作者有着同样的心情?如果不是, 又有何表现?绿友依旧向外生长,向着阳光的方向绿友“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 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主旨探究】1、读了文章后,你会有哪些启示呢?(如可以从常春藤被囚后总是朝着窗外、作者囚绿的举动等方 面进行思考 ) ( 1)这常春藤给我以启示,当遇到挫折时也要执著于自己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 (2)我觉得作者喜欢它继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伤害了它。
所以喜欢它不一定要占有2、作者借写绿到底要表达什么情感?绿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在文人身份之外的英勇的抗日烈士陆蠡)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 (按: 指汪伪政权) 么?” “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 ”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 上了酷刑这真是一位像“常春藤”一样“固执”的陆蠡啊!因此,我们终于理解,前面所 说的常春藤“的蓬勃、向阳、固执的特点与作者在字里行间向我们传达的对生命、希望、光明、自 由的不懈追求, 还有那坚贞不屈的抗战精神,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之处啊,这就是从 “物” 到“志”, 从“实”到“虚”的写法,我们称之为“象征手法”!文中的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 英勇抗敌的中国人 【检测案】类文阅读:书房花木深冯骥才一天忽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子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 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渐渐的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才 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
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旺足的绿萝 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 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 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 喳地飞了进来我怕惊吓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 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 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盈盈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淘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 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 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在我写作过于劳顿之时,或4 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儿,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 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以前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像,只有离开写作才能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 我的写作往往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享受到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说:“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你们不 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 这因为你们天生是一群理想主义者 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 的人!1.“我”本来是想把这间木屋作为新辟的书房,但坐在那里却写不出东西,你帮作者解释一下原因2.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试举例进行具体说明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的含义4.作者对待花草的态度是顺其自然,由此得到的收获是什么?陆蠡“囚绿”的结果是什么?【我的收获与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