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鞘突高位结扎加睾丸鞘膜开窗术治疗小儿60例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docx
4页鞘突高位结扎加睾丸鞘膜开窗术治疗小儿60例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 R726.9A1672-5085(2010)27-0137-01【摘要】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为一种先天性疾病,绝大多数为鞘突未关闭所引起,也有少数合并有其他原因,手术采用鞘突高位结扎加睾丸鞘膜开窗术既消除了积液的来源,也加强了积液的吸收途径,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关键词】睾丸鞘膜积液交通性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为一种先天性疾患,患者往往年龄小,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笔者所在科室从2004~2009年共收治100例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患儿,均手术治疗从2006年开始,手术方法采用鞘突高位结扎及睾丸鞘膜切除术共60例,无1例手术后再发阴囊积液2006年前的40例病人均采用鞘突高位结扎术,术后并发睾丸鞘膜积液2例,精索鞘膜积液1例,均行鞘膜切除术治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2006~2009年手术治疗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60例,年龄2.5~7岁,平均3.4岁术前均有明确的病史和体征,其中积液病变在左侧23例,右侧35例,双侧2例B超检查显示鞘膜积液量最小为2cm×3cm×3cm,最大为4cm×6cm×4cm,同时排除睾丸和附睾的病变。
病程10个月~4年,平均1.3年1.2方法婴幼儿麻醉均采用静脉复合全麻,年龄较大儿童若能配合的可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入路选择腹股沟斜切口,长约2~3cm由于解剖上小儿腹股沟管短,内、外环接近,此切口更有利于处理可能存在的未闭锁的鞘突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浅筋膜,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显露外环口,暴露精索后,分开提睾肌,于内环上方结扎鞘突将阴囊内积液的睾丸鞘膜囊向上推挤出切口外在鞘膜囊前壁切开放出积液后,根据睾丸体积,切除部分鞘膜,保留能包裹睾丸体表约4/5的鞘膜再缝合,重新形成鞘膜囊并有一个小“窗口”电凝对创面严格止血后将睾丸无扭转地自然回纳阴囊不放置引流,关切口,手术结束2结果60例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患者行鞘突高位结扎加睾丸鞘膜切除术术后5~7天出院,无精索损伤、阴囊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8.5天术后分别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临床复查和B超检查,均无积液复发,无睾丸萎缩3讨论鞘膜为附着于睾丸的腹膜降入阴囊后形成,出生前后从内环至睾丸上方整段精索部分鞘突逐渐闭合而形成纤维索,睾丸的部分鞘突形成囊状的固有鞘膜由于鞘突未完全闭合,睾丸鞘膜的积液可经一小管道与腹腔相交而形成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
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液体大部分来源于腹腔,少部分来源于睾丸鞘膜的分泌液绝大多数的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是需要行手术治疗的睾丸鞘膜翻转可治疗睾丸鞘膜积液其原理为壁层鞘膜翻转后积液可被肉膜吸收而致睾丸鞘膜来自腹膜,其吸收功能及分泌功能是同时存在的既然吸收和分泌功能失调能产生鞘膜积液,加之腹腔内液通过未闭鞘突流入阴囊产生积液故手术中高位结扎鞘突防止了产生积液的一个途径,切除睾丸壁层鞘膜也去除了产生积液的另一途径,而且让精索鞘膜产生的少许积液流入阴囊,睾丸脏层鞘膜的分泌液都暴露于肉膜下,让肉膜大面积吸收,防止再发阴囊积液是行之有效的笔者所在科室从2006~2009年共计行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手术60例,均行鞘突高位结扎及睾丸鞘膜开窗,无1例产生再发阴囊积液睾丸鞘膜开窗术的理论基础是鞘膜完整性的可改变和阴囊肉膜层疏松组织对液体的吸收能力因此,设计鞘膜开窗让积液在肉膜下周围组织吸收是合理的如果积液不多,我们只选择在鞘膜无血管区域开个口,形成一个大小合适的“窗口”即可;若积液较多,鞘膜腔大,则有必要切除过多的鞘膜,重新形成一个包裹睾丸的有“窗口”的鞘膜腔,既能保持原有的解剖结构,睾丸鞘膜分泌的液体又能及时从窗口排出,由周围的疏松组织吸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生理功能。
鞘膜开窗术的优点如下:操作简单易行,仅在原手术的基础上稍做改进;手术创伤小,只剥离需要切除的鞘膜壁层,其他无须分离;由于分离创面小,术后炎症反应小,表现阴囊水肿轻微,恢复快;安全性好,并发症少;更重要的是,手术后仍保留睾丸鞘膜原来的基本结构,避免了睾丸鞘膜翻转而造成阴囊内结构、环境改变和由此可能引起的生理影响所以我们认为这一术式特别适合尚未发育或正在发育的儿童,值得临床推广除了最大限度地去除了产生积液的途径,而且加上增大了积液的吸收面积,让积液暴露于整个肉膜下,最大限度地吸收残留的少量积液,加上切口选择于腹股沟区,不损害肉膜吸收的静脉回流途径,对精索鞘膜不做翻转,仅做鞘突高位结扎,避免了损伤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的可能,同时也节省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通过上述经验总结,年龄>2岁的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患儿,皆应积极手术治疗,术中经腹股沟切口后,高位结扎精索鞘突,同时行睾丸鞘膜开窗,创面行电凝彻底止血,对预防阴囊、精索再发积液是一种可靠、简单的办法,而且节约了手术时间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