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名人小故事:叶圣陶老先生成长记.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62475437
  • 上传时间:2022-03-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5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名人小故事:叶圣陶老先生成长记叶圣陶, 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府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圣陶是他的字.叶家开着一爿叫做“协记”的小布店,位于悬桥巷口.叶圣陶的父亲叶仁伯,是“吃知数饭的”,即经管账务,寻常人家称呼他“账房”或“账房先生”.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吴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户人家逢到婚丧喜庆之事,也请他去临时料理账务.叶圣陶家里除了父母亲和两个妹妹之外,还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日子过得还是有点紧巴的.不过,尽管如此,衣食问题还是可以无忧的.叶圣陶的父亲为人厚道,办事笃实,品德端正,母亲心地和善,尽心持家,克勤克俭.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响了叶圣陶,他心里想着要像父母一样做人.儿时的叶圣陶,很得父母的宠爱,由于他是家中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对他抱有很大的盼望.他们盼着儿子日后靠着科举能够飞黄腾达、荣宗耀祖.叶仁伯为了使儿子求得功名,让叶圣陶三岁时就开头识字、练字,到六岁那年,叶圣陶识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写得相当美丽.朱氏识字不多,但满肚子装着世代流传下来的谜语、诗歌、儿歌,常常说给儿子听.我国苏南地区流传的谜语,具有很强的学问性和趣味性.叶圣陶猜谜语时兴致很高,从中得到了才智的启迪.那些诵读起来动听悦耳的古代诗词,辞采华茂,言简意丰,叶圣陶能够背出许多.尤其是儿歌,形象生动,想象奇异,韵律美丽,把叶圣陶给迷住了,他时常挂在嘴上哼唱,唱得眉开眼笑.如“萤火虫,夜夜红;飞到西,飞到东………‘摇呵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等等,实在富有情趣,难怪叶圣陶乐得心动神摇了!戊戌变法后的那一年(1899年),叶圣陶六岁的时候,父亲送他进私塾读书了.塾师是当地有点名气的黄先生,文笔很好.叶仁伯把儿子托付给这样一个远近着名的长者,是非常放心的.父亲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放学回家后就催促他温习功课,还要背书,立下了“弗熟不得进膳”的家规.所好叶圣陶学习自觉,记忆力又强,并没有消失因书背不出而吃不成饭的事情.在黄先生那里,叶圣陶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过了一年以后,叶圣陶又到了悬桥巷东南端的顾家花园,跟随一位名叫张承胪(字元冲)的老先生读《四书》、《诗经》、《易经》.张先生教书,仔细到了一丝不苟的程度,对学生督责极严.他规定学生对所学内容要读熟背诵,否则就动用戒尺施以体罚.叶圣陶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懈怠,专心读书,背诵都能上口.叶仁伯鼓励儿子熟读圣贤书,但由于家境寒苦,他不主见像富户人家那样把子弟关在书房里“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认为带孩子出去跑跑,熟识社会和熟悉社会上的种种人和事是务实的.“不识字好过,不识人难受”.叶仁伯抱着这种传统观念,让儿子跟着他出门到亲戚家拜年、贺寿、吃喜酒,清明节到乡下上祖坟,秋天到乡下看收租子.这一切大大地开阔了叶圣陶的眼界,使他无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熏陶.叶圣陶童年时代,就领会了苏州民风民情的淳朴,也孕育了关怀民间疾苦的缕缕情思.叶圣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气氛很浓的吴地,远山近水、亭台楼阁、斋堂殿馆、庙院庵祠,甚至连城里的路名,都有来历;哪怕是一块匾额、一个牌楼、一座桥梁,都有传奇.父亲总要带他去看,说给他听,而且回家后还要求他回忆参观时的先后次序,作类似日记的记录,作为“开笔”之前的写作训练.叶圣陶到了八岁时起,就“开笔”作文了.教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作文之前,向他提示“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叶圣陶依照教师的叮嘱,共写了八十多字.教师看到他写的毛笔小楷字方方正正,文句又晓畅流利,说理通达,便不断地赞扬,特殊是对文章的结尾“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感到满足,情不自禁地在“尔”和“乎”这两个字的旁边,用红笔划了两个圈.叶圣陶快乐地把作文本带回家给父亲看,父亲见儿子敏悟好学、天资聪慧,笑得非常快乐.经过近两年的刻苦学习,叶圣陶大有进步,竟然能够写出三百字以上的经义史论或时务策论的文章了.父亲急迫地盼望儿子赶快成长,又将叶圣陶送进了另一所私塾,以便学得更好,能够考上秀才.父亲训练他要如他在《登高自卑说》里所说的那样,拿出登高的毅力去对待学习.叶圣陶明白父亲的企盼,决心勤学奋进.父亲为了使儿子增长些文学学问和历史学问,带他到茶馆听说书、听昆曲.叶圣陶小时候听了不少的书,小书像《珍宝塔》、《描金凤》、《三笑》、《文武香球》,大书像《三国志》、《金台传》、《水浒》、《英烈》.这些大书小书,他有的不只是听了一遍,最多的听过三四遍.说书的,挥舞着纸扇,拍打着醒木,把故事说得活敏捷现,各种人物的声音仿照得逼真酷肖,突显了不同的性格.听到精彩处,叶圣陶经常被悲欢离合的情节牵引得不能自已.他时而因悲愤难抑表现出苦痛的神情,时而因喜悦洋溢伸展出欣慰的笑容,他完全沉醉于其中了.叶圣陶更喜爱听昆曲,那高雅的曲辞、美丽的音节,那时而清柔温润、时而凄怆沉郁、时而昂扬雄壮、时而哀伤感慨的曲调,抓住了他的心灵,让他百听不厌,甚至想到要去当昆曲演员.苏州地域文化的熏育,使他提高了艺术审美的力量.父亲为他供应的这另一种训练的课堂,让他学到了在哪一所私塾也学不到的学问,培育了他观看现实社会的视力.叶圣陶的父亲把家庭、私塾和社会结合起来,这种训练方法是很开明的,使孩子受益不浅.叶圣陶六年光景的私塾生活过去了,他的人生将由童年跨入另一个阶段.1906年,以苏州长洲县、元和县、吴县三县县名的第一个字合成命名的“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创办起来了,叶圣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这所学校.这所小学的教师大多是才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有教唱歌和历史的章伯寅先生,有教国文的朱遂颖先生,有教博物和算学的龚赓禹先生,有教英文的杜安伯先生,等等.他们热心于新的训练事业,讲课悦耳入耳,显示了开阔的学问面,叶圣陶听得津津有味.他从教师谈论的革命思想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领悟.章伯寅先生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说:“地不离人,人不离事.欲论人事,必先知地理.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要爱国就得先晓得我国的自然地理、历代英杰.”叶圣陶心领神会,咀嚼着教师所讲的这些爱国大义.他懂得了要把爱国与爱家乡这块土地上的山川草木结合起来,要了解与熟识历代名人英杰制造伟业的历史.教师寓革命思想训练于学问的传授之中,如清泉滋润了叶圣陶的心田,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