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传统还是适者生存浅谈《人生海海》的转型之路.docx
7页回归传统还是适者生存——浅谈《人生海海》的“转型”之路 摘要:麦家新作《人生海海》, 与他一贯坚持的“特情小说”类型写作保持了距离,将视野扩展到社会人生因此,小说一经出版,就自带一种“转型”属性,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小说也被贴上了“转型力作”的标签本文所关注的是“转型”之后小说转向了何处?是回归还是适者生存,试图回答转向乡土小说的合理性、转型是否意味着“回归”?两个问题,以期对《人生海海》做出更全面的分析关键词:《人生海海》、乡土文学、回归、传奇;一、 转向乡土小说的合理性“乡土文学”这一名词首先是由鲁迅先生提出来的,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的序言中写到:“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看王鲁彦的一部分作品的题材和笔致,似乎也是乡土文学的作者1于是乡土文学在整个文学史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诚如上述,将麦家最新推出的长篇小说《人生海海》的“转型”指向乡土小说领域这样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首先这是来自麦家的童年记忆,11岁的麦家与同学一起到生产队劳动时看到的一个小场景,他远远地看到一个正在挑粪的的老人,看起来十分落魄,一个稍大点的同学告诉麦家:“别看那人现在生活窘迫,那个人其实上过战场。
而且,他在打仗的时候……男人最重要的地方受了伤2故乡的这件小见闻一直在麦家脑中酝酿,时隔多年成为了小说的故事内核,也成为了上校一生都要守住的秘密其次,麦家将视野转向故乡的原因,除麦家自己说的“与故乡和解”之外,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故乡本身所带有的能量,它给予麦家无限的创作力量,多年以后,成人的麦家历经沧桑,童年的经历与情感也都慢慢发酵,成为作家抒发情感的源头这与鲁迅所开创的“离去——归乡”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麦家不断继承发展,最终形成属于自己风格的乡村秘史传奇,它和这个系列的短篇小说《一生世》等构成一个关于童年和故乡记忆丰盈的文学世界乡土文学自鲁迅提出之后,接过鲁迅大旗的是刘绍棠,他从理论角度建立起乡土文学理论体系,与他的乡土文学创作相配合,形成了乡土文学这一群体他在《乡土文学浅说》中说道“乡土文学不能一成不变、停滞不前,它要继承和守真,更要发展和革新我不断对自己的乡土小说提出新的要求:城乡结合,今昔交又,自然成趣,雅俗共赏,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因此,开采要广,开掘要深,并且从民俗学和社会学中汲取营养3刘绍棠在当时以超前的眼光与革命的气魄提出了乡土文学的发展规划,而《人生海海》作为当代文学的小说作品,它以故乡儿时的一件小事为出发点,讲述了一个传奇而充满人生况味的故事,设置悬念,语言轻松,故事背景跨越近一个世纪,对小说中人物命运进行书写与追问,这与刘绍棠当时对乡土文学的定义完全不谋而合,毫无疑问这不失为一篇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
当然,这一问题在文本中也可以找到答案,作者开篇就描写双家村,静态展现了村子的全貌及春夏秋冬,从地理位置到祠堂、弄堂的环境,而后人物开始纷纷上场将故事投注到扎实的民间乡村土地上,将人物融入到平和的乡村生活中,规避了以往军事斗争的紧张感和密闭空间,拥有了乡土叙事的严肃文学特质,作品的文学品格也因对人性的探索也逐渐升华毋庸置疑,《人生海海》完全可以归如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范围之中二、转型是否意味着“回归”?很多学者将麦家的此篇新作视为“回去”系列,回到了他“童年记忆的最初”4;还有提出“《人生海海》的‘转型’是麦家向1980年代文学观的‘回望’”的观点5这里都有一个时间上的问题,都将视野向历史看去,时间回拨,回归传统,认为这是向“纯文学”的回归但是,我们进一步思考,怎样的小说才算是纯文学,“回归”一词,本身就带有目的性及退后性,纯文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前进,而一词背后还隐含着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高低比较问题,这也会进一步局限纯文学的包容性与创新性因此,无需说“回归传统”,不如说是适者生存,而麦家也一直以严肃文学作家的态度进行小说创作,坚持探寻人性的秘密事实上,《人生海海》的“转型”之路,早已突破了原来意义上的纯文学写作的范畴,乡土文学的内在基调也出现了新变。
所以如果我们仅从“纯文学”的角度切入来理解这部小说就大大降低了《人生海海》的精心编制,也低估了作家麦家对小说创作的实力与自我要求莫言曾经评价过,这本新作“充分展示了麦家的语言能力和野心”6,我们必须看到麦家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尝试新的可能的野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与重塑严肃文学的发展方向麦家坚持严肃文学作家一贯的写作风格,但在本篇小说中乡土却充满了暴力与血腥,上校的一生都在经历各种流言蜚语和人身攻击,而行使权力的就是“我”的爷爷与父亲及村里的老保长与小瞎子,乡村没有了《边城》笔下的自然诗意的自然环境及健康的人性美,也没有了《呼兰河传》中因为故乡这片黑土地而造成的人性的麻木与迂腐的深沉表达换句话说,小说《人生海海》虽被放置在一个乡村环境下,可原来意义上的田园牧歌式的感觉早已被人性的黑暗面与隐秘之处而取代,在此基础上,麦家着重挖掘的是人性深处的力量,希望给予我们无限的审美意蕴其次,《人生海海》在最大程度上开掘了人物身上的传奇性,上校带着军衔和外号双重含义的“上校”/“太监”的名号;他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式人物,几乎没有任何人性上的缺点,唯一的遗憾是肚皮上刻下的一串屈辱的文字;他一度被诬陷为“鸡奸犯”,试图模糊他的正常性取向;他当过军医,拥有高超的手艺,留下了“金一刀”的江湖名号;他参与过地下党的谍战风云,做过日本女人手下的走狗。
麦家用通俗小说的眼光与材料来完成了小说中“上校”的传奇人生同时麦家将故事传奇性的容量延伸扩展全书第一、二部分都是通过别人的口吻来讲述,而从上校的传奇经历来看,这篇小说仍未脱麦家之前的类型小说的外形,这个外形就是叙事结构,在叙事学中,“在某一段特定的叙事文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话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形式规则和美学特征,这个就是所谓的结构7以往麦家塑造的人物都挤压在一个密闭空间之中,他们拥有“天才式”的本领,时空都被完全压缩收紧,造成一种矛盾冲突紧张感,就像戏剧创作一样,遵循“三一律”的艺术原则,这对小说结构、节奏的把握是相对紧凑的,而《人生海海》的结构就像大海一样,全书的视景放宽,冲破了原来的封闭环境的束缚,时间与空间都被拉长,形成了“人生”的时空体8基于此,我们对麦家小说中传奇色彩的探究,也对这部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到了这部小说与文学史上的大传统的某些碰撞与变异因此,麦家回归传统乡土文学的路子,但乡村的内核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乡土文学在当代文学的视域下生发新的可能性因此,在条转型之路,回归的只是故事的“外套”,其内质仍然是新的,他出奇的将乡村的黑暗与肮脏作为生发故事的土壤,呈现出不一样的现代乡村小说。
与其说是回归传统,宁毋说是适者生存,这是作家麦家的一场自我华丽逆袭参考文献: [1]赵家璧主编;鲁迅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 第4集 小说二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2]麦家、骆以军:《麦家VS骆以军:当一个人爱上自己的苦难时,他是无敌的》,《印刻》2019年第5期[3]刘绍棠.乡土文学浅说[J].驼铃.1996,(5):50-51.[4]巴赫金.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出版社.1998.12345678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