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宴与礼宾改革.docx
3页国宴与礼宾改革 周总理倡导“礼宾革命”礼宾与一个国家的外交大局是分不开的,而国宴是礼宾工作的重头戏人们习惯将建国初至1954年看作新中国外交礼宾制度的初创阶段1954年年底,柯华担任外交部礼宾司第一任司长之初,周恩来总理就当面告诉他:外交无小事新中国的外交礼宾工作,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导和关怀下,参照国际礼仪的通常做法建立起来的上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关于礼宾改革的思想,他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并亲自指导外交部礼宾司进行多项改革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首任大使、前礼宾司代司长鲁培新至今仍记得,当时,周总理告诫礼宾司的工作人员,要把“礼宾革命”4个字贴在墙上、铭记在心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当时的新中国采用了高规格的礼宾模式,如首脑一级的国宾,机场有群众迎送,还要有数公里长的夹道欢迎;国宴的规模也很大,并邀请全体外国驻华使节出席,有时一次要摆五十多桌宴席为此,周恩来提出要改革礼宾工作在他的倡导下,首先从简化礼仪活动开始,如简化驻华使节递交国书仪式、取消互致颂词和在国宴上使团敬酒等,后又针对各地举办宴会存在的铺张现象,规定了宴会标准、对外赠礼标准等。
四菜一汤的国宴标准就是周恩来当年定的,一直延续至今当初,在改革时也借鉴了许多国家的做法,以充实和发展新中国的礼宾风格比如,周恩来提议取消国宾到访时由专机护航的做法周恩来指导礼宾工作最常讲的就是细致和礼宾工作的政治性在外交部的档案馆里,记者见到一份周恩来在1956年2月对国宴形式指示的手稿,强调要改变以往死板的宴会气氛,要用利于沟通的圆桌来代替原有的长桌这一细节的变化也彰显了周恩来总理指导礼宾工作的细致改革开放与礼宾变革1978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专家眼里,从1979年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这段时期是中国礼宾制度沿革的第二个重要阶段1978年后,邓小平主管外交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对礼宾工作的改革力度改革本着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节省中央领导时间,同时又能体现中华民族崇礼好客的原则在这一时期,外交部上报了大约20项重大礼宾改革方案,其中绝大部分都经过邓小平亲自审定这个时期的接待外宾礼仪工作,改变最多的就是厉行节约,并与国际接轨这些方案包括:停止向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华访问时提供往返专机;控制国宾和其他贵宾访华的次数;限制来华重要外宾由我方免费招待的人数;改变欢迎仪式地点,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等。
随着外交局面大发展,在1978年,驻华使馆已增至90家,国宾访华更加频繁,参加国宴的使节和陪同、翻译人员的人数常常在宴席中超过半数考虑到国际上多不请外交使节参加国宾欢迎宴会,外交部上呈改革报告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批准了这份报告:中外双方国宴时不再发表讲话;不再邀请使节参加国宾迎送和国宴自此,我国的国宴规模由原来的50桌减到10桌左右1984年以后,外交部对国宴的改革做了更具体明确的规定国宴的标准按每位宾客50到60元,如果宴请少数重要外宾,则在每位80元以内掌握开支;宴请来访外宾的次数也不宜过多宴请时中餐四菜一汤,西餐一般两菜一汤;不再使用烈性酒如茅台、汾酒等,而是根据客人的习惯上酒水,如啤酒、葡萄酒或其它饮料;国宴时间控制为1小时15分钟,而过去通常要用两三个小时时至今日,礼宾改革已发展到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在内部2003年,中国高层作出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将不举行送迎仪式此次改革,得到了舆论的普遍欢迎有关专家表示,这次礼宾制度的改革,体现了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以人为本的意图此举也将有力地纠正党风和政风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