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书校注译论1.doc
13页卷一道化取材于唐山师范学院刘永海老师的论文道化【题解】宋本、元本、 《道藏》 、 《续道藏》本均将本篇命名为“紫极宫碑” ,而《盐邑志林》本、 《宝颜堂秘笈》本、 《墨海金壶》本、 《四库全书》本、 《说郛》本均将本卷卷名与本篇篇名舍二为一作:“道化” 依内容看,定篇名为“道化”更显妥当所谓“道” ,在道教中就是一个超越宇宙的最高概念,为天地万物之母它是永恒存在,亘古不变的篇中认为,道的变化有顺、逆两个方向:“道之委”是道顺而产生万物的过程, “道之用”是道借外化的万物返回自身的过程 “委”和“用”二者的辩证关系构成了万物的运动,即“神化之道” 古代的圣人能深通此道,因而能“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忠神以养虚” 篇中所言,实为虚心炼神、主宰外界之术道之委也①,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⑦,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o是故圣人穷通塞之端[一] ,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④,是谓大同o故藏之为元精⑥用之为万灵⑦合之为太-[二】④,放之为太清@是以坎离消长于一身@,风云发泄于七窍@真气熏蒸而时无寒暑@,纯阳流注而民无死生o。
是谓神化之道者也校记][一】是教圣人穷通塞之端 《道藏’系统请本均作“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二】合《说郛》本亦作“合” .其他诸本均作“古” 注释】①委;王(即王一清,下同)注:“降而运也” ,即顺而下降分散运动汪(即汪伯英,下同大连出版社之《道家养生秘库》有汪伯英《化书》浅注五篇,即“道化” 、 “形影” 、 “蛰藏” 、 “射虎” 、 “龙虎” 据田诚阳先生讲,汪伯英没有对其他篇目进行注解)注:“即寄托也” ,不如王注义胜②用:王注:“冲而和也” ,即递向上升聚拢运动汪注:“即运用也” ,亦不及王注得其肯綮④虚实:即虚幻与实相④王注:自无而有谓之造而塞也,自有归无谓之化而通也⑤大同:此处非政治上所云之大同社会,系特指得到“道之委”和“道之用”的认识,达到虚实统一的精神境界⑥元精:王注之中, “元精” 、 “万灵” 、 “太一” 、 “太清”皆为能将虚实统一起来的人用“道”的感受物汪注云,元精乃“至微至妙恍惚杳冥中之物也此端赖修习先天大道者自己体验之” ⑦万灵:王注云:“用之(道)于外则为万灵” 汪注云:“即元精之妙用,发挥于外,而为一切神化不测之迹也” ⑧太一:王注:“舍之于心则为太一” 。
汪注:“亦元精之类也” 古代将形成天地万物之元气称为太一⑨太清:王注:“散之于空则为太清” 汪注:“亦万灵之类也” 太清即天空,古人认为天系清而轻的阳气所构成的,故称为太清⑩坎离:均系卦名卦象为器,以道家解释,坎为肾,为水,为气,为铅,为阴;离,卦象为曼离为心,为火,为神,为汞,为阳 “坎离消长于一身” ,即一身之阴阳前降而后升@风云:王注:“风者阳之为也,云者阴之为也” ,意即人之身之中升而为阳,降而为阴,散之于百骸,发之于七窍o真气:即先天元气元气薰蒸通体,始终如一,自然没有严寒酷暑了0纯阳:纯粹的阳气阳气为施生之气此气流注,民众必然就不存在生死之忧了译文】大道的顺向下降分散过程是,虚无化作神精,神精化作元气,元气化作有形实体,有形实体的产生是万物滞留阻塞的原因;大道的逆向上升聚拢过程是,有形实体化作元气,元气化作神精,神精化作虚无,虚无的显现是万物通畅的原因所以古代的得道圣人寻求通畅与滞留阻塞的端绪,得到自然创造化育的根源;忘却有形实体来养育元气,忘却元气来养育神精,忘却神精来养育虚无虚无与真实互相通畅,这就叫作与大道融为一体所以把大道收藏在内就化为元精,把大道运用在外就化为万灵,内外结合就化为太一,释放开来就化为太清。
于是坎离在自己全身升降,风云从七窍之中发散,元气薰化蒸腾,四时就没有严寒或酷暑;纯粹的阳气流动施注,百姓就没有生死之忧了这就叫作神化之道蛇雀【题解】道家认为蛇是长寿之物;雀则泛指小鸟以道教观点,龟与蛇交而生蛇,久遂复化为龟本篇以蛇化为龟、雀化为蛤的神速变化来说明日久精思,即会形化;用当空团块,唯见块而不见空的现象比喻人被幻形所梏,唯知虑幻而不知有实相;其块既粉,无形质之隔疑,因而见空而不见块,以此来喻人忘形去累,则不被幻形所梏篇中旨在说明:以蛇雀之微,尚能变化易形,而人为万物之灵,岂不能忘身形返神而登仙乎?但人妨于形气之私,滞于物欲之蔽,因而难以如愿蛇化为龟,雀化为蛤o彼忽然忘曲屈之状而得蹒跚之质【一】 此倏然失飞鸣之态而得介甲之体【=】 斫削不能加其功o绳尺不能定其象【三】 .何化之速也且夫当空团块见块而不见空;粉块求空见空而不见块形无妨而人自妨之,物无滞而人自滞之,悲哉!【校记】 [一]彼忽然忘曲屈之状原本脱“之状”二宇,据众本补 [二]此倏然失飞鸣之态而得介甲之体原本脱“态而得”三字,据众本补 【三]斫削不能加其功,绳尺不能定其象原本脱“其功绳尺不能定”七字,据众本补 “功” ,元本作“巧” ;“定” , 《说郛》本作“规” 。
注释】①蛤:一种有介壳的软体动物,产于江河湖海有蛤蜊、文蛤、玄蛤、青蛤、乌蛤等 《国语 晋语九》:“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 ,注:“小日蛤大日蜃,皆介物,蚌类 ”②加其功:形成那样的功效译文】蛇化作龟,雀化作蛤那一方忽然遗忘弯曲的形状,却得到蹒珊跛行的身躯;这一方忽然丧失飞翔呜叫的形态,却得到布满甲壳的躯体砍伐削斫也不能形成那样的功效,墨线和尺子也不能规定那样的情状,变化多么神速呀!至于结成团的土块遮蔽天空,见到土块却看不到天空;把土块粉碎,见到天空却看不到土块形体没有设置障碍,人自己却妨碍了自己;万物没有阻塞不通,人自己却使自己阻塞不通,可悲啊!老枫【题解】老枫即年代久远的枫树道教认为万物均得天地之理而生,均得天地之气以成,人与天地万物本同为一体因而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壤,只是各得有情之灵气变化而成的,并不足怪同理,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亦属其感元气之精魄变化而成,实属自然本篇旨在说明天地万物自一体出物即我,我即物,不必分为彼此,懂得了无分别、无彼此、无物我的,就得到了“一” ;“一” ,是大道的极至老枫化为羽人①,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化为贞石[一]②,山蚯化为百合[二】 。
,自有情而之无情也是故土木金石皆有情性精魄④,虚无所不至,神无所不通,气无所不同形无所不类孰为彼,孰为我.孰为有识,孰为无识?万物一物也,万神一神也斯道之至矣校记】 [-]贤女原本作“贤母” ,据众本改 [二]山蚯元本作“山蚓” , 《宝颜堂秘笈》本作“山蚯” 注释】①羽人:神话中有羽翼的仙人道家学仙而飞升,因称道士为羽人②贞石:坚硬的石头③山蚯:即山中蚯蚓;百合:又名重箱,摩罗,强瞿,中逢花,根如胡蒜,白色,重叠相合如莲瓣,故名百合④土木金石:泛指自然界中的物品性情:人的禀赋和气质;精:精气,人之元气;魄:中医认为,肝属东方木而藏魂,肺属西方金而藏魄 《太玄》以三为木,四为金道家因以附会称人有三魂七魄译文】老枫树化作仙人,腐朽麦粒化作蝴蝶,是从没有情性到有情性;贤良女子化作坚硬石头,山中蚯蚓化作百合花,是从有情性到没有情性所以土木金石都有禀赋和气质、精气和魂魄虚无,没有达不到的;精神,没有不能贯通的;元气,没有不相同的;形体,没有不能归为一类的哪个是他,哪个是我;谁是有见识的,谁是没有见识的?万物都是一物,众神都是一神这就是大道的极至了耳目【题解】本篇强调“精神在我” ,而诸如耳目之类有形物皆为虚妄的,世间的一切烦恼皆因受形所因。
因而忘形养神,则无病无患;若无痛患,则无所不可目所不见设明镜而见之;耳所不闻,设虚器而闻之【一】 精神在我,视听在彼跰指可以割【二】①陷吻可以补o则是耳目可以妄设,形容可以伪置既假又假,既惑又惑所以知魂魄魅我o,血气醉我④,七窍囚我o,五根役我⑥惟神之有形,由形之有疣⑦;苟无其疣何所不可?【校记】 [一】设虚器而闻之“虚器” ,元本同,他本作“虚气” 按:“虚器”与“明镜”分别为助听、助视之器而“虚气”则语意不明,故以宋、元二本为长 [-]跰指元本同,他本作“跻趾” 注释】①“跰” (pian):手脚上因摩擦而产生的硬皮②陷吻:凹陷的嘴唇③魂魄:人之精灵,古代谓精神能离形体而存在者为魂,依形体而存在者为魄;魅:使惑乱,主宰④血气:此处指感情⑤七窍:眼、耳、口、鼻七孔@五根:眼、耳、鼻、舌、身,由此五种感觉,才产生万象,如草木之根,能生枝叶,故称⑦由,通“犹” ;疣;皮肤上之赘生物,此处泛指病患译文】眼睛所看不到的,设置明镜就看到了;耳朵所听不到的,安排中空的器具就听得到了精神在我身上,视觉听觉在别的地方,脚趾上的老茧可以割掉,深陷的嘴唇可以补足这样,眼睛和耳朵可以随便地设立,形体和容貌可以人为地安排。
已经虚假了又加虚假,已经迷惑了又有迷惑因此知道魂魄主宰我,血气迷醉我;七窍拘禁我,五根役使我那精神有了形体,犹如形体有了赘疣;如果没有赘疣,还有什么不可以的?环舞【题解】环舞即旋身而舞本篇以作环舞者、瞰回流者的感觉来说明人们经常自己迷惑了自己同理,粉巾为兔、药石为马皆属术士的迷人假象,而人们却深信不疑所以,只有心境清静的人才能不被外物所欺作环舞者,宫室皆转;瞰回流者,头目自旋[一] 非宫室之幻惑也,而人自惑之;非回流之改变也,而人自变之是以粉巾为兔[一] ,药石为马①.而人不疑;甘言巧笑,图脸画眉[一] ,而人不知惟清静者,物不能欺校记】[一]自《说郛)本作“皆” [二]是以元本同,他本作“是故” [三]涂元本同,他本作“图” 注释】①粉巾为兔,药石为马:王注“粉巾者,白巾也,结巾为兔;以药石为马可使之驰,可使之走,术之假也 ”【译文】旋身而舞的,感觉房屋在旋转;俯看漩流的,感觉脑袋和眼睛在径自旋转不是房屋产生了迷惑,是人自己迷惑了自己;不是漩流发生了变化,是人自己发生了变化所以术士把白巾结成兔子状,把药石做成马形,人们却不加怀疑术士让它们说好话,让它们发出诱人的笑声,粉饰它们的容貌,描绘它们的眉目,可是人们却不知道。
只有心地清静的人,才不能被外物欺骗铅丹【题解】铅丹,即道家所炼成的丹药,又名铅华,黄丹,可入药依道家之说,火喻神,铅喻气炼丹的人将这个过程叫作以神驭气,铅丹可代五谷,服后不饥作者认为人们或饥或饱与是否服丹无关,而与是否有“诚”有关诚,当指求道之真诚而言饥者大妄,饱者大幻皆因未能与道合若能以有无为一、死生为一、情性为一、内外为一,自然不会有幻妄得之者则能超出五行之外而下视三光虽一日百食不加饱百日一食不加饥术有火炼铅丹以代谷食者,其必然也然岁丰则能饱,岁俭则能饥是非丹之恩,盖由人之诚也则是我本不饥而自饥之,丹本不饱而自饱之[ 一】 饥者大妄【二] 饱者大幻,盖不齐其道也故人能一有无.一死生[三] .一惰性则可以蜕五行①,脱三光o何患乎一日百食,何患乎百日一食‘四】 校记】 [一]丹原作“我” ,据诸本改 [二]妄《续道藏)本、 《盐邑志林》本、《宝颜堂秘笈》本、 《说郛》本、 ‘四库全书》本均作“忘” 按:依文意,以“妄”宇为长三]一死生元本作“一生死” 【四]百日一食“一” ,原本及元本均作“不” ,此据文意,并参照他本改注释】①五行:水、火、木、金、土,古代指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②三光:日、月、星,又有以日、月五星合称者。
译文】道术中有炼制铅丹来代替谷类食物的这是必定会如此的然而丰收年景就能吃饱,歉收年景就会挨饿这不是铅丹的恩泽,大概出自人的至诚啊既然这样,我本来不饥饿,是自己让自己饥饿;铅丹本来不能让人吃饱,是人自己使自己吃饱饥饿的人会有很多非分之想,吃饱的人会有很多虚幻的感觉大概是因为没能和大道相统一。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