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端午节的古诗词【十首】.doc
13页精选端午节的古诗词【十首】 1.精选端午节的古诗词 南乡子·端午 李之仪〔宋代〕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 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赏析 《南乡子·端午》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一首词,整首词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在端午节的一种闲愁 上片写端午节的景象端午节下着小雨,诗人独自一人,比较冷清,回忆往日的热闹时光 下片抒情,旅居在外的诗人在端午节没有友人的陪伴,喜悦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表现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闲情 整首词深婉含蓄,抒发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2.精选端午节的古诗词 端午日赐衣 杜甫〔唐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译文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注释 宫衣,指官服被恩荣:指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
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 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3.精选端午节的古诗词 端午 李隆基〔唐代〕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译文 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间了,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 盐和梅己经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倾倒 这是古人就留下的习俗,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 靠着栏杆方知木槿长得茂盛,对着水才发觉芦草真的很芳香 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长久,各位大臣共保国家昌盛 大家对国家的忠贞如果能始终如一,这种美德一定也会在后世子孙中传扬 注释 盐梅: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亦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盐花梅浆,可用以擦洗银器 曲糵:亦作“麴櫱”亦作“麴孽”亦作“曲櫱”《书·说命下》:“若作酒醴,尔惟麴糵。
汉王充《论衡·率性》:“酒之泊厚,同一麴蘖宋苏轼《盐官大悲阁记》:“秫稻以为酒,麴糵以作之《宋书·颜延之传》:“交游闒茸,沉迷麴糵有时也指酒税 缕(lǚ):凡指线状物 槿:木名,即木槿锦葵科,落叶灌木夏秋开花,花有白、紫、红诸色,朝开暮闭,栽培供观赏,兼作绿篱花、皮可入药茎的纤维可造纸“颜如花落槿,鬓似雪飘蓬五代·张正见《白头吟》 贻厥:贻:赠给;遗留厥,文言代词、助词或副词,相当于“其”或“之” 昆芳:昆,指后代、子孙昆芳,后代有美好的名声 4.精选端午节的古诗词 己酉端午 贝琼〔元代〕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赏析 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然而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人自寻烦恼,于是诗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渊明的事迹,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全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 此诗起句写景,先写端午节的天气,晦冥而有风雨,借景抒情,运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第二句兴“英灵何在”之叹,诗人想起了屈原的怀才不遇,运用屈原之典故,进而感伤身世,为屈原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汨罗无处吊英灵”一句中的“无处”既对应了上文的风雨晦暝,也抒发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
后两句将“榴花”拟人化,一个“笑”字赋予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全诗生动而蕴含趣味,诗人在与榴花的交流中,借榴花之“笑”流露自己虽有才华但是不得志的情感巧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运用对比的方法,表在自嘲,实指超脱自我一个”醒“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回味无穷 整首诗委婉多姿,工致含蓄,表现了诗人贝琼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伤,也同时抒发虽不被赏识但仍旧洒脱的豁达精神,表达诗人对隐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5.精选端午节的古诗词 端午日 殷尧藩〔唐代〕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鉴赏 作者当时已经年老,“不效艾符趋习俗”既是力不从心,也包含看透热闹背后空虚的无奈与悲凉当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正是元和中兴前后,民间的生活处境虽然有所改善,但作者因为自身的年老体弱,又预见了晚唐时期宦官与藩镇冲突的必然,因此即使在端午,他也是懒散而痛苦,希望“蒲酒话升平”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也正因为前文叙述的原因,他才发出了时光易逝,几人流芳的感慨此诗相对悲观,但透过诗辞的背后,我们却可以从作者的视角,窥见当时晚唐的一景。
6.精选端午节的古诗词 浣溪沙·端午 苏轼〔宋代〕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
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7.精选端午节的古诗词 端午即事 文天祥〔宋代〕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译文 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与了我一枝艾草 故去的人已看不见,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 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辽海阻隔太过遥远 注释 即事:就眼前之事歌咏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夙昔:指昔时,往日 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原”字的意思在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或蒸湘),合称“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带 隔:间隔,距离。
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 赏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8.精选端午节的古诗词 和端午 张耒〔宋代〕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译文 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 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注释 竞渡:赛龙舟 讵(jù):岂,表示反问 殒(yǔn):死亡 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 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析 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9.精选端午节的古诗词 端午 文秀〔唐代〕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完善 注释 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自:自从 屈原(前340—前278):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名平,字原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
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自沉汨罗江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 楚江: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汨罗江 直臣:正直之臣,此处指屈原 简析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