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山东省潍坊市贾戈十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258013099
  • 上传时间:2022-02-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5.58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山东省潍坊市贾戈十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各题《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多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

      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莫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原文题目为《项羽究竟死于何地》)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3分)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3分)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D.作者认为司马迁是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在安徽定远县境内参考答案:1.D2.C3.B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D项“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在文中没有依据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即可得知C项,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的质疑和臆度不能体现出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B项理解错误,结合文本倒数第二节内容可知,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戏痴李老三韦名城不大,如一大铁锅平放地上,锅沿四周是高高的山,锅底略略平缓的地方便是城城里人戏称为锅城锅城人好戏,由来已久城志载曰:“梨园婆娑,无日无之……举国喧阗,昼夜无间早年,大凡城里庙会、祭祀或富人家红白喜事,无不搭台唱戏,热热闹闹当年的锅城,戏是无日不演,看戏呢,则是通宵达旦可自锅城人热衷于办企业挣大钱,过上快节奏的生活,锅城演戏几近销声匿迹。

      慢节奏的戏也几乎无人问津城南李老三却是热衷依旧,不仅爱听,更爱唱李老三,原名李阿山,独喜潮剧《柴房会》,因钦敬戏里正直、善良、诙谐、幽默的李老三而改名《柴房会》是一出经典潮剧,讲的是小商人李老三夜宿客栈柴房,半夜遇鬼魂莫二娘,正直善良的李老三怜悯莫二娘的悲惨遭遇,毅然助其复仇的故事年轻时,李老三唱《柴房会》,身兼二角一会是声音洪亮朴实、字正腔圆的男声念白,一会又是悲戚戚、哭啼啼的女声唱爱戏的李老三早年听遍了四邻八乡演出的《柴房会》,每每听完看完,回家又学又评,十足一个戏痴戏痴李老三足足等了30年,找了一个同样是戏痴的女人女人喜听喜看却不会唱闲暇时,李老三一字一句教女人学念学唱低矮的泥砖房里,常常传出《柴房会》精彩片段清汤寡水的日子里,女人和李老三夫唱妇随,常引来邻居伫足听戏夫妻俩纵然艰辛,生活却因戏而精彩日子就在这一唱一和中悄悄流逝一日,农闲在家的李老三夫妇又在家拉开架势女声:不怕,奴自藏于大哥伞下,便能去得男声:天地不公,世道崎岖,恶人自在,屈死无事,我老三越思越想,就是身无盘缠,一路上我求爹爹拜奶奶,忍饥受饿当花子,哪怕是剥破脸皮风霜苦,定教冤魂吐气把贼诛女声:大哥仗义恩德难忘,等候来生做马报还。

      ……夫妻二人边走边唱走着,唱着,女人忽然软绵绵地靠在了李老三的肩臂上女人走了李老三右手持着一把红伞,一直为女人撑着送走了女人,李老三收藏了红伞和黑戏包伞是女人先前买的道具,戏包是李老三和女人手牵手逛街时一起看中买的李老三相信,女人自藏于伞下李老三自此只听戏不唱戏在锅城,李老三靠着录音机,一个人孤零零地听了几年戏后,经不住儿子劝说,进城了那是一个锅城根本无法比拟的真正的城在城里,李老三先是靠录音机听《柴房会》录音带换成了光盘,李老三不仅有声听,还有得看莫二娘:(入室,见室中有异,又闻蚊帐内鼻鼾之声,揭帐探视啊!是何方狂汉,酣睡在帐中?(莫二娘用手一拂,老三翻身下床李老三:哎呀!怎么静静跌落眠床下?(老三坐地搔首狐疑……看着电视里李老三初遇鬼魂莫二娘,戏中的李老三在二丈高的竹梯上蹿下跳,欲逃无路,惊恐万状……李老三目不斜视,看完,想唱又不张口,一动不动,呆呆坐上半天,恍若隔世一日,李老三在报上看到城里大戏院请了一著名潮剧团,连演三天,戏目有《柴房会》看到《柴房会》三个字时,李老三的眼直了《柴房会》开演那晚,李老三收拾齐整,带着收藏多年的红伞和黑戏包,一人持两票早早到大戏院还有一位呢?”李老三进场时,服务员问。

      李老三看了看年轻的服务员,笑笑没吭声,径直入场往戏院中间走偌大的戏院,李老三第一个进场走到8排正中1、2号位置——那是看戏的最佳位置李老三在1号位坐下,把红伞和黑戏包小心翼翼地放在2号位置红伞和黑包在空无一人的大戏院里格外显眼戏开演了为生计,走四方……”,戏里,李老三朗朗上口的开场白震慑了满满一戏院的“潮粉”李老三在座位上身体微微前倾,聚精会神,竖耳聆听,右手却不忘抚着2号座位的红伞黑包莫二娘:尊一声,我的我的……大恩人!李老三:叫一句,我的我的……冤鬼魂……台上,李老三和莫二娘边走边唱台下,李老三听着看着身子忽然一软,斜靠在了2号位上戏痴李老三走了李老三是伴着他带来的红伞和黑包里自己画的一张工笔老妇人像安详走的戏还在唱  (节选自2017年2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10.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标题“戏痴李老三”,有揭示主人公形象特点的作用,同时“戏痴”二字又暗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 开头描写锅城的地理形势,介绍锅城人喜爱演戏、看戏的民间风俗,这些环境描写有力地增强了这个李老三人物形象的真实性C. 李老三在妻子去世时一直为她撑着红伞,他相信妻子就藏在红伞下,戏院看戏时仍带着红伞,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他思想很迷信。

      D. 李老三夫妇热爱潮剧《柴房会》,妻子是演此戏时离开了人间,李老三是看此戏时离开了人间,可见小说歌颂的是重情重义的爱情11. 小说中三处戏文的呈现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12. 小说为什么把戏里角色李老三与戏外戏痴李老三对照着写?请结合作品内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0. C    11. ①表现夫妻志同道合、情感深厚;(分析言之成理即可)②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分析言之成理即可)③增强文化韵味;(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2. ①互衬,戏外李老三痴迷衬托戏中李老三表演精彩,戏中李老三善良高义衬托戏外李老三有情有义;②双线交织,既丰富小说情节内容,又凸显小说歌颂情义的主题;③揭示人物性格的成因,戏中李老三影响着戏外李老三个性品格形成;④戏中李老三寄寓着戏外李老三的感情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人物形象、手法分析、环境描写、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C项,错在“目的是表现他思想很迷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李老三对妻子永别的悲痛与不舍故答案为C11题详解】本题考查情节设置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主题、情节本身的手法、效果等角度回答。

      本题“小说中三处戏文的呈现有哪些作用”,对人物和主题的作用,李老三夫妻因戏结缘,婚后夫唱妇随,写戏文表现夫妻志同道合、情感深厚;对情节的作用,李老三进城后仍然痴迷于听戏看戏,引出下文去城里大戏院看戏,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三处戏文本身的作用是增强文化韵味12题详解】本题考查构思的手法技巧及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判断运用了什么手法,探讨创作意图可从人物、情节、主旨等几个方面回答本题探讨“为什么把戏里角色李老三与戏外戏痴李老三对照着写”,首先判断这是一种衬托手法,戏外李老三痴迷衬托戏中李老三表演精彩,戏中李老三善良高义衬托戏外李老三有情有义;接着从情节和主旨角度思考,丰富小说情节内容,又凸显小说歌颂情义的主题;从人物方面看,揭示人物性格的成因,戏中李老三影响着戏外李老三个性品格形成;戏中李老三寄寓着戏外李老三的感情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蓑衣干亚群①小时候我家墙上挂着一件蓑衣,棕褐色的,没有袖口,也没有衣袋,上面是坎肩, 中间是一排椋榈丝带,代替纽扣别看外面毛剌剌的,但里面非常平整,即使与皮肤接触也不太觉得刺痒这件蓑衣是爷爷跟父亲分家时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