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新课程标准实践研究论文:指向素养目标的“测教一体化”.docx
10页艺术新课程标准实践研究论文:指向素养目标的“测教一体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评价事关教育的发展方向艺术学科只有科学、规范、合理的艺术评价,才能引领课程健康发展,才能涵养生命茁壮成长艺术测评是实施艺术教育规范化、普遍化的突破口,是引导实现2022年开足开齐美育课程目标的有效路径随着艺术测评的开展,美育进中考试点范围的扩大,似难以量化的艺术水平测试如何公平有效、美育的考核内容及评价体系如何体现其“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也愈加引发关注和讨论在美育测评的语境下,美育教育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内涵等方面,都在指向素养目标下“测教一体化”的实践与研究艺术教育领域评价的改革思路、改革措施、实施路径尚在探索阶段,尚面临诸多困惑美育进入评价系统后,课堂教学又极易陷入应试化、机械化、记忆性的非审美教学状态,以至于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等,这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基于此,指向素养目标的“测教一体化”的实践与研究更为迫切一、“测教一体化”实践的过程与方法“测教一体化”的实践与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分五个阶段展开。
一)成果推广阶段2021年8月,山西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视域下音乐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顺利结题,课题的核心成果是指向素养目标的“测教一体化”从2021年2月1日至5日,我市教研室决定组织全市音乐骨干教师参加“2020年度晋中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项目”之《中小学音乐跨单元整体教学》线上直播研修活动,意在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将“测教一体化”的相关理念推广到基层,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活动取得良好效果,老师们纷纷写了教学反思,为“测教一体化”在全市的推广走出了关键性一步二)研课推进阶段研课是音乐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后,在课堂教学之前或之后,对教材进行研读、钻研、设计、修改教学程序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面向全市11各县市区,将“测教一体化”研课活动搬上钉钉直播现场,各地轮流“坐庄”,由属地教研员组织活动,推出小学、初中各一节公开课,共计23节研讨课,展开线上观摩研讨通过教研员主持→执教者说课→课例呈现→三联观测团专业观课→专家引领提升→美篇报道等环节,把普遍而突出的教学问题显现出来,并通过分析和建议,在二轮、三轮的磨课中基本得到解决教师的执教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涌现出一批体现“测教一体”理念的优质课,如太谷师范附属小学李超群老师执教的《喜洋洋》,榆次区东赵中学陈曦老师执教的单元整合课《八音和鸣》,榆社北城小学的胡堃老师执教的《打秋千》,榆社第二中学乔丹老师执教的单元整合课《梨园百花》,昔阳县新城中学的陈茜老师执教的《沃尔塔瓦河》,寿阳县北大街小学李爱兰老师纸执教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灵石县静升中学张世琪老师执教的单元整合课《内蒙民歌》等等。
研课直播活动使老师们明晰了教学中问题的成因,优化了教学策略,渗透了随堂学测,学会了三联观测,提升了教学理念.每一位亲历者都有不同的收获三)反思论证阶段通过研课活动的推进,有一些问题和猜想值得深究一是课堂的测教比例多少为宜?在“测教一体化”理念下进行目标与教学、目标与检测、教学与检测的一致性研究,可以精准地引领课堂教学方向和教学进程,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课堂的测评相当于教学的适时评价,相当于学生的自主评价,相当于教学小结测评,它与教学进程如影随形,巧妙地渗透性在教学主线中在研课活动中,“测教一体化”倡导随堂学习单和随堂检测单的跟进,遵循学科独特性质,紧扣素养目标设计“随堂学测单”,用来同步过程评价,后测学习效果二是测评的内容形式与艺术审美如何兼顾?音乐教育专家郭声健教授指出:艺术学科是实践性、体验性强的学科,即使是基础知识打满分的学生,也有可能对美的艺术和美的事物无动于衷美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这四个方面都难以通过传统的纸笔考试方式考核评价,而必须通过实践性、体验性的内容与方式来进行评价所以我们可以从学生的鉴赏能力、实践能力两方面来考查,结合课程标准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
欣赏题主要考查学生审美判断、艺术感知、语言表达等方面,实践题可以有弹性,扩大可选范围,让学生选择其擅长的项目,也可在聆听音乐的简答论述题中,把音乐基础知识转化为情感的、逻辑的深层理解,既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可让学生阐述对作品的理解总之,平衡好测评与审美的关系,遵循艺术学科的认知规律,以学科独有的方式来进行考查三是叠加了测评的教学,是否会让教学进度变得缓慢?基础教育改革专家钟启泉教授曾言:给教师一个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就一定会撬动课堂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给学生一个基于学科素养的单元测评,就一定会撬动评价大单元整体教学”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来聚焦单元主题,凝练教材精华,改观以往单课单作品的教学惯性,把“用好作品”和“用活作品”的有机组块用在“大单元主题”教学上,呈现出深度教学的测教样态大单元整体教学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变革必然,其引导学生音乐各个领域从低水平到高水平发展、从单一性学习向综合性学习发展,从浅层次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变音乐学科启用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源于学业测评和中考艺术带来的任务驱动和影响力,从大单元整体教学的特征来看,比较适合初中学段和小学高段做适应性改革四)磨课审题阶段磨课,是对上轮研课活动中的课例进行反复研讨,由属地教研员组织,执教者再次备课、开课,集中三联观测团队(分为三个小组,共9人)共同打磨。
先由个人进行“基于研课经验的第一次备课”,然后进行“基于群体经验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一次提升,最后进行“基于实践反思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二次提升磨课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程序:选定磨课课题——开展备课分析,编制教学方案——在备课组说课,集体讨论修改——专家指导,同行对比研讨,二次修改方案——组织同伴观课、议课,三改教学方案——二次执教,录像回放,四改教学方案——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渗透在教学中的考查题测评是融合在课堂里的,这就决定了审题不是一个独立性的任务,而是全方位站在教学角度上来审视每一次隐性或显性的测评,时机是否适宜,方式是否得当,内容是否精当,渗透是否自然,这种评价比语言上空洞的鼓励、善意的提醒或由衷的点赞来得更为实在且充满内涵在磨课审题阶段,我市各地自行组织隔周一次的区域教研活动,课例通过数次精打细磨,最终形成“测教一体化”深化实践的成果五)成果复核阶段在“磨课审题”中最终形成测教一体化”的实践成果,包括执教者写出带“随堂学测单”的优质教案,做好定稿录像课;磨课研讨组长收集整理三联观测单(关键学习点、目标与环节对应、随堂学测单)过程资料,做出有数据、有例证的评课分析;属地教研员写出一篇深化实践“测教一体化”研究论文,以上三方面资料合在录像课优盘里交市教研室审核。
1)从各地收回的优质教案、课例评析、科研论文中,加以评审筛选出精品推荐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等权威杂志发表2)把各地交回的定稿录像课,陆续在钉钉直播播放,为广大师生提供二次学习的平台,交流共享教学成果3)分学段梳理所有教学成果,一课一评一论文,出版“测教一体化”成果专著二、成果主要内容(一)测评导向下重构教学单元“单元”是赫尔巴特学派戚勒倡导“五阶段教授法”(分析、综合、联合、系统和方法)时提出的它不是单纯以章节作为教材单位,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主题模块来构成一个教学单位音乐教学单元设计是教师根据不同知识点内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对某一单元进行设计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完成相对完整的单元性知识学习核心素养理念下音乐教学单元设计具有结构化、主题明确等特点,在培养学生对知识间的关联性和迁移性的掌握,提升知识和思维判断力,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市艺术测评内容主要由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识读乐谱及歌曲演唱四个板块组成,而现行教材序列及对应的周课时教学不能满足测评之迫切和满足学生素养目标达成之关切大到四大板块需要什么样的单元组合体,中到“八音和鸣”需要什么样的单元切割与重组,小到铜管乐器组需要什么样的单元建构……都要先行一步并付诸实践。
湘版音乐教材以“人文主题”或“体裁与表现形式”为单元结构,但由于教学的实际存在教学对象的基础不同和差异性,需要重构教学单元应引导教师打破单课时单作品教学思维惯性,开辟单元主题下的单课时多作品教学样态,为复习及测评奠基目前全市已经实现了对初中六本书的跨教材大单元整合为了使小初衔接自然,重构单元的行动在小学五、六年级也逐步跟进,教学单元不再依赖于教材原有体例和原有教学进度,而是基于生本,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用好”教材和用“好教材”,合理构建新的单元组织二)单元视角下落实精准教学基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精准”是教学效率的象征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之要义,明确了课标之规定,明确了测评内容与要求,重构了单元主题组织素材,事实上也就做实了单元下的素养目标而落实精准教学,就是在落实大单元素养目标下分支出的课时三维目标,是素养目标形成的要素和路径,而非终极目标课时教学的评价,通过“三联观测量表”工具来诊断教学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量表一“关键学习点”:它指向双基目标的达成,集中反映学生在“关键学习点”习得的过程方法及效果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理念,音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应当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学生的审美历程为教学主线,教师化身为学生开展音乐活动的“隐形翅膀”。
如运用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表演等活动时,“关键学习点”是否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实践活动的“明线”之中,形式上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否更有效地夯实内涵上的“关键学习点”?量表二“目标与环节对应”:主要针对课时三维目标分化的各个环节实施状况给予过程性记录三维目标源于素养目标,是对素养目标的具化,这就对教师的三维目标制定提出了更精准要求围绕课时教学目标的“三问”,是帮助执教者进行自查、修正和进一步的完善一问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二问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三问你把学生带到那里去了吗?通过讨论明确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无相对应的教学环节,重要目标是否得到了过程与方法的有力支撑,是否存在为了课堂教学的气氛离开了音乐学习的主要目标量表三“随堂学测单”:同步过程评价、后测学习效果教学中配套“随堂学习单”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留住教学痕迹,留住学习资料随堂学习单和随堂后测单,或是模唱主题,或是识读乐谱,或是辨析音乐要素……,量化了学习过程,量化了学习结果,可谓“任尔东南西北风,随堂学测来定音”三)特色命题与精准教学有机结合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能灵活引用题库样题设计教学、辅助教学,还应在教学中参与命题,自觉提高自己的命题能力。
通过组织骨干教师专场命题培训,研教材、研学情、研教法、研命题在区域内培养一支善教学、爱研究、会命题、懂评价,有专业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特色命题”和“精准教学”是“测教一体化”研究的两个脚手架具有以下特色:(1)尽可能覆盖学科的多领域,测试以聆听为主;(2)不考概念和非音乐的内容;(3)关注学生的音乐思维发展,多用选择、判断、连线、指向性编创等题型;(4)重视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音乐经验;(5)测评形式常借助“命题式人机对话”平台实施;(6)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加强“题面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测评中得到二次学习和提升总之用“精准教学”催生优质命题,用“特色测评”检验教学质量,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目标一致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三、实施效果及不足指向素养目标的“测教一体化”实施一年来,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转变与收获“测教一体化”实。












